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育儿网问题  > 川崎病的疗养

      pic of user:yumeijing

      yumeijing

      历史

      悬赏:100分

      回答:4

      川崎病的疗养

      我的孩子今年9月份持续发烧,最后查出是川崎病.比较严重,左右冠状动脉均有扩张,右侧最宽处约0.78,医生说要静养,可孩子还得上学.如果上学,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这种病应该怎样疗养?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avatar of ☆铭妈☆

        ☆铭妈☆

        历史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环境温度是否过高。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发烧伴下列情况者应送医院治疗:

        (一)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发烧虽高,但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表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调养。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二)观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三)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如有说明有颅脑病变的可能,应去医院。

        (四)查看皮肤有无出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五)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如果孩子仅有高热,没有上述各种合并症出现,尽管退烧缓慢,或者时有反复,也不必担心,应该耐心在家中治疗、护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湿润,室内定时通风,成人不要吸烟。

        (二)发烧是机体对抗微生物入侵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38.5℃以下的体温不必服退热药,只有体温超过38.5℃以上,才需采取退烧措施。

        {三)病儿的衣服不宜穿得过多,被子不要盖得太厚,更不要“捂汗”,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温升得更高。

        (四)要鼓励孩子多喝开水,多吃水果。发热后孩子食欲减退,可准备一些可口和易于消化的饭菜,选择孩子体温不高,或吃药退烧的时机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

        (五)保持大便通畅。
        发烧大概是让父母最花时间、最忧虑、最着急的症状。孩子发烧了,理所当然应去医院就诊。那么,看病前后,父母该怎么样照顾他呢?

        这时,父母需要仔细地观察孩子:

        (1)体温与孩子的精神状态:并不是说体温越高,孩子得病就越重。有的孩子可能只有轻微的感染,体温就会升得很高;有的则相反,即使病情很重,身体表面摸起来也只是温和的。因此,当孩子生病发烧时,父母不要只注意体温的高低,而更需要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

        如果孩子高烧但精神好,对大人逗笑反应正常,除脸颊变得红一些外,肤色无其他改变;烧退后,孩子看起来正常,易安抚等,父母就不必太担忧。

        如果孩子发蔫,越来越像生病了,爱睡觉、精神不振、反应差、哭起来不易安抚、不断呻吟、哭声弱、肤色苍白或灰暗,即使烧退了,孩子的表现不见好转,父母仍需要带孩子去看医生。

        (2)惊厥:虽然发烧本身并无危险(除非41℃以上),但也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方式使孩子的体温降至正常,缓解因发热而引起的不舒服感觉及避免惊厥。如果孩子体温升高的速度过快,孩子发育尚不成熟的神经系统会以痉挛的形式,对此变化作出反应。有些孩子惊厥前会有预示,如:手臂颤动、嘴唇抽动或目光茫然无神等,但有的孩子可能并无预示反应。

        另外,需要父母费心的是护理好孩子,使孩子的体温尽快降至正常。

        (1)环境温度:需尽量使居室环境保持凉爽。打开窗户通风很重要。如果天气炎热,可以使用空调降温。

        (2)穿着:应该少穿一点,但不能过少。有些父母怕孩子着凉或者想让孩子发汗,便给孩子捂很厚的衣服,甚至盖上厚厚的大棉被,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机体的散热,反而易使体温迅速地升高,诱发高热惊厥。因此,要根据环境变化增减衣服。

        (3)饮食:因发烧会使孩子丢失很多水分,感觉干渴,所以需要不断地给孩子喝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还可以给孩子准备含水分比较多的水果,如西瓜,非常符合生病孩子的口味。另外,需要补充有营养的高热量食物,如:糖粥、鸡蛋羹等,需要少食多餐。发烧的孩子胃肠蠕动慢,不宜吃油腻的食物。

        (4)物理降温:可以用泡温水澡的方法。对于体温升得过高(40℃以上)、发热烦躁、曾经惊厥过的孩子,可以试试泡温水澡。让水停留在孩子身体上,通过蒸发使体温降低,但勿使用冷水;还可以用35%的酒精擦拭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处,进行物理降温。

        (5)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是含“扑热息痛”的解热镇痛的药物。它安全有效,有滴剂、溶液、片剂,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用。当孩子体温达38?郾5℃以上时,需要按医嘱或说明正确地服用。

        有的父母认为给孩子用退热药会抑制孩子的免疫功能,但近期研究表明,即使在孩子服用退烧药后,机体防御系统仍在进行工作,并不会抑制免疫能力

        2008-10-09 13:05:45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xiang2088

          xiang2088

          历史

          不懂!慰问,祝你孩子早日康复。

          2008-10-09 10:55:25

            avatar of ☆铭妈☆

            ☆铭妈☆

            历史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血管炎为中心的全身性脏器炎症如心脏、肾脏、消化道等,多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取代了风湿热而成为儿童期重要的获得性心脏病。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它所引起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均不足虑,因为这都是一过性的。其严重危害是对心脏、血管的损害,是永久性的,发病率为13~20%,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表现为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栓塞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的血管,出现血栓易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发生;一旦冠状动脉瘤不慎破裂,还会引发猝死。当然,除心脏症状外,还累及肾脏、消化道出现腹痛、腹泻,尿检还可发现白细胞及蛋白。

            川崎病以急性发热起病,并有咳嗽、流涕、腹泻、口腔粘膜明显充血,早期往往易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随着病程进展还会出现:

            ● 发热持续5天以上,用抗生素无效;

            ● 在急性发热早期,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手足掌心有红斑,指(趾)端膜片样脱皮。

            ● 与发热同时或发热不久,全身可见多形性皮疹,无水疱或结痂;

            ● 双眼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及流泪,持续于整个发热期或更长;

            ● 口腔粘膜呈弥漫性充血,唇红干燥、皲裂出血、结痂,舌乳头突起呈“杨梅舌”;

            ● 颈部双侧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 患儿于发热后1~6周才出现心血管症状,也可迟至急性期发病后数日至数年才发生。

            川崎病有办法医治,也可以完全治愈,只不过要早做诊断及时治疗,这样既能减轻症状,又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一旦确诊为川崎病,在大剂量应用免疫球蛋白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用阿司匹林。它既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还可以起到消炎作用。疗程要长,至少要用2~3个月,后期可改用小剂量。如果已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脉瘤形成,则一直要用到病变消失为止。

            在春季,患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伴有皮疹及粘膜病变,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要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确诊后,务必要让孩子休息好,尤其是已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则必须要卧床休息,恢复期还应避免体力活动,尽量减轻心脏负担。

            川崎病
            川崎病,是在1967年时第一次被一位日本的儿童医生所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原因是什幺,极有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的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发病时,幼儿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8~39度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但精神较好,食欲也只是略微下降。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中粘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两眼充血、发红,但没有脓。手脚又红又肿,油光晶亮的,也有整个膝部和手脚发红的,一两个星期后体温下降时,脚尖开始出现脱皮,脖子上多个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可能会引起各种心肌炎和血管炎等疾病,差不多25~35%的患者心脏会受到影响,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成动脉瘤。川崎病几乎全都能痊愈,只是偶尔有少数病人可突然死亡。

            川崎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发烧常常会被认为是喉咙发炎或感冒。如果宝宝连续5天发高烧就必须引起注意。出现红色的疹子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麻疹,但川崎病不会像麻疹一样咳嗽、打喷嚏,如果已作过预防接种,就不可能是麻疹。心脏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心脏有没有受到牵连,以及冠状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等。此外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血小板增多、血沉积加快、白血球增多、贫血等。

            川崎病在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医生确定是川崎病后,如发病后的9天内能及时使用阿斯匹林的话,宝宝很快就会退烧,大约一个星期时就会痊愈,而且患上动脉扩张的几率不到5%,如果治疗的太迟,动脉扩张的几率为25%。同时配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也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但有时宝宝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发烧、出红疹等,必须在医生的监护下才能使用。

            实际上,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一般来说,川崎病日后不会复发,但由于心脏受到影响的后遗症要在多年以后才会出现,所以有必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前不久《参考消息》转载报道,香港伊丽莎白医院发表的统计显示,过去的5年内,香港儿童罹患川崎病的数量达570多例,其发病率高出欧美国家10倍以上。对小儿川崎病,很多人(包括许多医务人员)都不熟悉。那么,川崎病到底是怎样一种病呢?

            川崎病,是1967年由日本川崎先生最早发现的,故命名为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患者年龄一般不超过5岁,1~3岁的婴幼儿为高发年龄,四季均可发病,夏季尤为多见。

            该病发病有六大特点:

            1.高热,常为不规则或弛张热,可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1~3周,高热时伴烦躁不安或嗜睡;

            2.两眼球结膜充血,热退时消散;

            3.颈淋巴结肿大,亦可伴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4.口腔和咽部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口唇渐红、干裂或糜烂,见杨梅样舌;

            5.躯干出现多形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瘙痒,但无疱疹及结痂;

            6.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恢复期出现特征性指、趾大片状脱皮,常见于甲床皮肤交界处。本病还常出现心肌损害,发生心肌炎或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肌梗死,造成死亡。

            川崎病与儿童各种出疹样疾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及淋巴结炎、风湿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加以鉴别。专家指出,如果发现儿童持续发热超过5天,并出现手脚红肿、出疹及双眼出血等症状,就应考虑本病。

            川崎病的发生原因尚未明确。西药中抗生素对本症治疗大多无效。

            中医根据其病特征归属于“温毒”范畴,宜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之剂,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玄参、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竹叶、僵蚕)。若高热伤阴,可加麦冬、石斛、花粉、沙参等养阴生津。后期若有心肌损害,宜用生脉散加丹参、黄芪等治之。

            2008-10-09 13:07:30

              avatar of wuyuxia6543

              wuyuxia6543

              历史

              上学也要休学,孩子的身体是最重要的,要防止他长成动脉瘤,这样就是一辈子的事,否则后悔都来不及。只好听医生的,好好休养会恢复的。我一朋友的儿子也是川崎病由于耽误了治疗,已经形成动脉瘤了,医生告诉他的小孩一生要服药,而且不能哭,笑,不能活动,而且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建议你休学。

              2008-10-09 14: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