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育儿网问题  > 这样是不合群吗?

      pic of user:qiqi050605

      qiqi050605

      历史

      悬赏:50分

      回答:3

      这样是不合群吗?

      我的女儿到了幼儿园后,很多小朋友都想和她玩,可是她却拒绝了他们,自己一个人在旁边玩,这是怎么回事?是不合群吗?

        avatar of ☆铭妈☆

        ☆铭妈☆

        历史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 “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从小受到宠爱的孩子进入集体时,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攻击对方。当别人躲避,就会心中不满,更易于攻击别人。
        老师与家长要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可以用游戏和讲故事的办法使他们多了解别人的感受。例如森林中正在玩的小动物看到欺负人的大灰狼来了会怎么办?有时爸爸扮一下大灰狼,妈妈带着孩子躲起来,让大灰狼找不到朋友。当孩子知道欺负人,打架就会失去朋友,没有人来同自己玩,就会慢慢收敛爱打架的攻击行为。
        父母采用暴力,经常体罚,会让孩子模仿而变本加厉。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被打一下而禁止孩子们在一起玩,甚至演变成大人之间的争吵就无法培养孩子合群互助的精神。
        老师或父母在处理孩子们打架时应当公平对待,克已互让彼此协调,成为孩子的榜样。说服孩子向被攻击的一方赔礼道歉,使孩子承认攻击是错误的。老师或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和会后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正确的处理和正确的态度是影响终生的。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极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爱与别人争执。爱打架的孩子有各种情况,有些孩子不会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正面指导。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样做,比如可以对同伴讲讲道理。
        ●态度要冷静。孩子们发生争吵时,让他们做一次深呼吸,每个孩子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不能骂人。
        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的方法。
        ●退出争吵。有时解决争吵的方法是走开或让步。
        ●奖励。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约定好奖励的办法。如果孩子和伙伴争吵的次数减少了,就允许他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处罚。


        对不同类型不合群孩子应采取的措施
        ①如果是孩子长久独居,加上父母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习惯与陌生人交往,形成孩子性格孤僻。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穿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应设法与周围的孩子保持一致,减少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不自在的感觉。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作客,家长要热情招待,为孩子作出榜样;早上到幼儿园时,可邀邻近的小伙伴同行;买了新玩具要与小伙伴一起玩,以使幼儿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
        ②如果孩子在家中较活跃,在集体中却不声不响。那多半是因孩子在家中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到集体中感到自己不如同伴,因而丧失了自信心,遇事退缩。大人要与教师配合,发现和利用孩子某一长处,让他在集体中显示出来,当他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时,便会有信心,也能与同伴自在地相处了。
        ③如果孩子与同伴相处中因不肯吃亏而造成不合群。那末家长应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为孩子创造与小同伴玩耍的条件。这样就有助于孩子与伙伴和睦相处,建立友情。
        纠正孩子不合群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分步强化。当孩子由不理睬小朋友的邀请,到偶尔理睬,即使是拒绝参加的理睬,也应给予注意。当孩子表示了愿意参加的愿望,要及时鼓励。当孩子由被邀请变得能主动要求参加小朋友们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样可以促使孩子一步一步地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2.强化“邀请人”的行为。就社会交往技能而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有适当的交往环境,社会交往就会发生。对于已经形成不合群行为的孩子更需要交往锻炼。因此,你要热情欢迎自动上门的孩子,给他们提供游戏场所和玩具,鼓励你的孩子和他们玩。
        3.如果你的孩子一直由家里人照顾,那么你最好送他到幼儿园。这里是社会化的理想环境。除此之外,你应该多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去,保证孩子有一定的交往机会。
        4.根据你孩子的具体情况,教给他所欠缺的社会交往知识与技能。
        对于孤僻不合群的孩子怎么办?
        在幼儿园里,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表现得较孤僻,不愿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常一个人独自呆在角落里,不让别人接近他。这种孩子还伴有小心眼、遇事不开朗、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他们不轻易招惹别人。但是,一旦内心郁积的不满爆发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常会使人意想不到地为之惊讶。
        孤僻、不合群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难以使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和家长对此应引起重视,并给以及时矫正。针对导致幼儿孤僻、不合群的一些原因,这里介绍几种具体方法。(1)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孤寂的心。从小缺乏母爱(或父爱),对爱的渴求没得到满足,是造成幼儿孤僻不合群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如果父母、教师能够体贴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孩子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并且改变态度。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会逐渐消除。
        (2)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游戏。从小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缺乏与同伴游戏的机会,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群的性格。因此,孩子3岁以后,有条件的话,家长应把他送幼儿园,让他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于防止孩子产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是很有益的。没条件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也应为他创造与同伴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幼儿园里,对那些不合群的孩子,教师应吸引他们参加集体和小组游戏,在游戏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同伙的信赖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有利于孩子克服不合群的心理障碍。
        (3)提高孩子的能力,教给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有的孩子能力较差,不会与人交往。在游戏中不能与同伴很好地配合,常被同伴拒绝,甚至开除出游戏小组。这种交往中的失败,也是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育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好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个别幼儿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家长也应注意,有目的地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4)要消除各种不利因素。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孤僻、不合群。除了以上几方面外,教师和家长还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例如:有的孩子个人卫生较差,身上又脏又臭,因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对这样的孩子,成人要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把他打扮得干净利索,使小朋友对他转变看法。有的孩子在一次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抢走了,甚至还挨了打。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暂时让他独自玩一段时间,然后再帮他选择性情温和,懂得谦让的伙伴一起游戏,使他重新产生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要教育他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总之,形成幼儿孤僻、不合群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教师和家长应当用满腔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对孩子施以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何改变孩子的孤僻性情
        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约有30-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或孤僻性情。父母应学会观察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早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
        有孤僻性情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现: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3.不关心别人。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另外,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和良好性格。 。。。

        2008-11-04 22:12:39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语:谢谢

          avatar of 小帅虎

          小帅虎

          历史

          如果刚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不熟悉的话,或许是怕生,有点胆小,如果去幼儿园很长时间了,还不愿意和小朋友玩,家长就要多鼓励她,引导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让老师多让她参与集体生活。

          2008-10-29 11:43:15

            avatar of 宝贝★爱你

            宝贝★爱你

            历史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 “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从小受到宠爱的孩子进入集体时,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攻击对方。当别人躲避,就会心中不满,更易于攻击别人。
            老师与家长要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可以用游戏和讲故事的办法使他们多了解别人的感受。例如森林中正在玩的小动物看到欺负人的大灰狼来了会怎么办?有时爸爸扮一下大灰狼,妈妈带着孩子躲起来,让大灰狼找不到朋友。当孩子知道欺负人,打架就会失去朋友,没有人来同自己玩,就会慢慢收敛爱打架的攻击行为。
            父母采用暴力,经常体罚,会让孩子模仿而变本加厉。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被打一下而禁止孩子们在一起玩,甚至演变成大人之间的争吵就无法培养孩子合群互助的精神。
            老师或父母在处理孩子们打架时应当公平对待,克已互让彼此协调,成为孩子的榜样。说服孩子向被攻击的一方赔礼道歉,使孩子承认攻击是错误的。老师或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和会后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正确的处理和正确的态度是影响终生的。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极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爱与别人争执。爱打架的孩子有各种情况,有些孩子不会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正面指导。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样做,比如可以对同伴讲讲道理。
            ●态度要冷静。孩子们发生争吵时,让他们做一次深呼吸,每个孩子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不能骂人。
            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的方法。
            ●退出争吵。有时解决争吵的方法是走开或让步。
            ●奖励。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约定好奖励的办法。如果孩子和伙伴争吵的次数减少了,就允许他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处罚。


            对不同类型不合群孩子应采取的措施
            ①如果是孩子长久独居,加上父母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习惯与陌生人交往,形成孩子性格孤僻。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穿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应设法与周围的孩子保持一致,减少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不自在的感觉。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作客,家长要热情招待,为孩子作出榜样;早上到幼儿园时,可邀邻近的小伙伴同行;买了新玩具要与小伙伴一起玩,以使幼儿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
            ②如果孩子在家中较活跃,在集体中却不声不响。那多半是因孩子在家中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到集体中感到自己不如同伴,因而丧失了自信心,遇事退缩。大人要与教师配合,发现和利用孩子某一长处,让他在集体中显示出来,当他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时,便会有信心,也能与同伴自在地相处了。
            ③如果孩子与同伴相处中因不肯吃亏而造成不合群。那末家长应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为孩子创造与小同伴玩耍的条件。这样就有助于孩子与伙伴和睦相处,建立友情。
            纠正孩子不合群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分步强化。当孩子由不理睬小朋友的邀请,到偶尔理睬,即使是拒绝参加的理睬,也应给予注意。当孩子表示了愿意参加的愿望,要及时鼓励。当孩子由被邀请变得能主动要求参加小朋友们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样可以促使孩子一步一步地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2.强化“邀请人”的行为。就社会交往技能而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有适当的交往环境,社会交往就会发生。对于已经形成不合群行为的孩子更需要交往锻炼。因此,你要热情欢迎自动上门的孩子,给他们提供游戏场所和玩具,鼓励你的孩子和他们玩。
            3.如果你的孩子一直由家里人照顾,那么你最好送他到幼儿园。这里是社会化的理想环境。除此之外,你应该多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去,保证孩子有一定的交往机会。
            4.根据你孩子的具体情况,教给他所欠缺的社会交往知识与技能。
            对于孤僻不合群的孩子怎么办?
            在幼儿园里,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表现得较孤僻,不愿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常一个人独自呆在角落里,不让别人接近他。这种孩子还伴有小心眼、遇事不开朗、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他们不轻易招惹别人。但是,一旦内心郁积的不满爆发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常会使人意想不到地为之惊讶。
            孤僻、不合群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难以使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和家长对此应引起重视,并给以及时矫正。针对导致幼儿孤僻、不合群的一些原因,这里介绍几种具体方法。(1)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孤寂的心。从小缺乏母爱(或父爱),对爱的渴求没得到满足,是造成幼儿孤僻不合群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如果父母、教师能够体贴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孩子很快就会跟你亲近起来,并且改变态度。在温和、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会逐渐消除。
            (2)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游戏。从小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缺乏与同伴游戏的机会,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群的性格。因此,孩子3岁以后,有条件的话,家长应把他送幼儿园,让他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于防止孩子产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是很有益的。没条件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也应为他创造与同伴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在幼儿园里,对那些不合群的孩子,教师应吸引他们参加集体和小组游戏,在游戏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同伙的信赖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有利于孩子克服不合群的心理障碍。
            (3)提高孩子的能力,教给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有的孩子能力较差,不会与人交往。在游戏中不能与同伴很好地配合,常被同伴拒绝,甚至开除出游戏小组。这种交往中的失败,也是造成幼儿不合群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育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好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个别幼儿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家长也应注意,有目的地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4)要消除各种不利因素。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孤僻、不合群。除了以上几方面外,教师和家长还应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例如:有的孩子个人卫生较差,身上又脏又臭,因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对这样的孩子,成人要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把他打扮得干净利索,使小朋友对他转变看法。有的孩子在一次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抢走了,甚至还挨了打。因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暂时让他独自玩一段时间,然后再帮他选择性情温和,懂得谦让的伙伴一起游戏,使他重新产生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要教育他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总之,形成幼儿孤僻、不合群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教师和家长应当用满腔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对孩子施以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何改变孩子的孤僻性情
            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约有30-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或孤僻性情。父母应学会观察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早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
            有孤僻性情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现: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3.不关心别人。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另外,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和良好性格。

            2008-10-29 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