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早教  > 宝宝喜欢粘人怎么办?

      pic of user:doudou830324

      doudou830324

      历史

      悬赏:50分

      回答:3

      宝宝喜欢粘人怎么办?

      我家宝宝一岁三个月了.如果我在家,就只要我一个人抱他,如果我上班去了,他只要他奶奶一个人抱他.给人累死了,怎么办呢?
      还有他还有点认生,上个星期带他去吃酒,他爸爸的同事一抱他,他就哭.有时间一聊他,也是哭.是怎么回事,我们也经常带他出去玩啊?怎么能让宝宝不认生?

        avatar of ☆铭妈☆

        ☆铭妈☆

        历史

         

        ①、新生儿到了四五个月时出现认人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这标志着他认知水平的提高,有认生意识的出现,也正是他从无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向有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发展的体现,也是宝宝开始有认人记忆的一大表现。有研究表明:0-2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图象知觉,所以开始一二个月的宝宝往往分不清自己家里人和陌生人。到了3个月以后,宝宝已有了接触人面孔的经验,母亲与抚育者的面孔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这种对亲人图形模式视觉的发展,不仅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婴儿的社会性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个月之后的宝宝,对人的面孔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之后,他就会对熟悉的亲人表示认同、肯定、接纳和喜欢,这为宝宝对亲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亲切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认知基础,对此,年轻父母应该高兴才是。

        ②、对婴儿的陌生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儿科医生对婴儿的陌生感做过观察记录,他们发现:在2个月时,宝宝还不大有陌生感,他们呢看到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害怕的表现,有的孩子躺在体检台上看着医生,再看看妈妈,表现得若无其事;也有的孩子觉得好奇和开心,会手舞足蹈。到五六个月的时候,宝宝对医生、护士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他们会逐步辨认出医生和熟识是陌生人,会感到害怕,还竭力想躲避,这说明这阶段的婴儿进入了认人的特别明感期。宝宝从五六个月的观察中获得了某些识别记忆,开始能辨识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与他们在一起,因为,与父母在一起会感到安全、愉悦和温馨,开始形成亲人意识和亲情感。当不熟悉的人出现时,在婴儿以及的检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迹,宝宝就会产生警觉,并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正式他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年轻父母对此要表示理解并给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宝宝见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闹,误以为"无理取闹"、"不懂礼貌",而去责怪或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强化婴儿怕生心理的延续,要顺其自然,否则婴儿会哭吵得更加厉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见生恐惧症和隐性焦虑症。怕生感的消解要有一个过程,要遵循由疏到亲、由远及近,增加交往,逐步亲近的原则,其关键在于与宝宝交往中要提高其亲密度,谁跟他玩得时间长,他就先认识谁;谁对他关怀多,他就跟谁更亲近,妈妈、爸爸与他同住一室,朝夕相处,所以宝宝较早就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恋感。对此,父母要倍加珍惜,至于他对其他人的陌生感,不仅要理解,处理时也要宽容和等待,有的父母在请保姆照顾时,先抱孩子到保姆家(或让保姆来孩子家)一起玩一段时间,让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③、逐渐扩大交往面,有的年轻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与人交往的本领,常常喜欢带他们到同事家或公共场合去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其出发点和用心是好的,但不宜操之过急。1岁以内的宝宝要以培养与父母交往为主,然后再扩展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亲戚、四邻及同伴。有研究表明:2岁以前婴儿对陌生人及陌生环境的警觉和恐惧心理依然存在。所以,这阶段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要逐步扩大交往面,让他在自然的社会交往中,多接触社会与熟悉他人,尤其要多和小朋友接触,让婴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增长社交能力。

        最近经常有家长向我们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特别粘人,简直就是一个“跟屁虫”,妈妈到哪儿,他就要跟到哪儿,而且感情很脆弱,怕离开妈妈,稍不如意就会哭闹不止,不听劝阻,令家长们很苦恼。

        其实,这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表明幼儿在渐渐长大,在实现“依恋分离”。宝宝在婴儿时期开始形成对妈妈最初的依恋,妈妈通过对宝宝的爱抚、哺育、拥抱来满足宝宝的安全需要。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想挣脱大人的呵护,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到五岁左右,一方面要实现“依恋分离”,但另一方面,宝宝能力有限,还达不到“独立”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害怕”、“担忧”,在这种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宝宝会失去安全感,他们会将寻求援助的手伸向最亲近的人,这就是幼儿为什么会特别“粘妈妈”的原因。大多数幼儿会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但有些孩子由于最初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溺爱等,粘人现象就比较明显。

        如何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呢?

        一、为孩子创设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实,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权力,家长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所以,家长应该将幼儿视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对待他们。

        二、为孩子创设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孩子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当孩子困难时,家长应多鼓励、多支持;当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三、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分离的机会。

        如果宝宝特别粘妈妈,妈妈要适当创设短期分离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适应分离。比如让幼儿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处,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离开并不代表妈妈不爱宝宝了,而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必须要离开一会儿,妈妈会很想念宝宝的。同时,妈妈要说出对宝宝的“期望”,如:“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勇敢,妈妈相信你。”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家人一定要当面把宝宝好的表现一一叙述给妈妈听,妈妈用自己的喜悦来鼓励、褒奖孩子。

        此外,家长做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一定要和孩子协商,决定之后不可因为宝宝的哭闹等随意改变。尤其当孩子因为依恋妈妈而不愿意去幼儿园时,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只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相信会很快克服困难的。

        2008-11-05 00:11:2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福福妈

          福福妈

          历史

          最近经常有家长向我们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特别粘人,简直就是一个“跟屁虫”,妈妈到哪儿,他就要跟到哪儿,而且感情很脆弱,怕离开妈妈,稍不如意就会哭闹不止,不听劝阻,令家长们很苦恼。

          其实,这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表明幼儿在渐渐长大,在实现“依恋分离”。宝宝在婴儿时期开始形成对妈妈最初的依恋,妈妈通过对宝宝的爱抚、哺育、拥抱来满足宝宝的安全需要。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想挣脱大人的呵护,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到五岁左右,一方面要实现“依恋分离”,但另一方面,宝宝能力有限,还达不到“独立”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害怕”、“担忧”,在这种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宝宝会失去安全感,他们会将寻求援助的手伸向最亲近的人,这就是幼儿为什么会特别“粘妈妈”的原因。大多数幼儿会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但有些孩子由于最初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溺爱等,粘人现象就比较明显。

          如何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呢?

          一、为孩子创设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实,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权力,家长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所以,家长应该将幼儿视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对待他们。

          二、为孩子创设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孩子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当孩子困难时,家长应多鼓励、多支持;当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三、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分离的机会。

          如果宝宝特别粘妈妈,妈妈要适当创设短期分离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适应分离。比如让幼儿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处,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离开并不代表妈妈不爱宝宝了,而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必须要离开一会儿,妈妈会很想念宝宝的。同时,妈妈要说出对宝宝的“期望”,如:“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勇敢,妈妈相信你。”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家人一定要当面把宝宝好的表现一一叙述给妈妈听,妈妈用自己的喜悦来鼓励、褒奖孩子。

          此外,家长做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一定要和孩子协商,决定之后不可因为宝宝的哭闹等随意改变。尤其当孩子因为依恋妈妈而不愿意去幼儿园时,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只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相信会很快克服困难的。

          2008-11-01 17:28:57

            avatar of zhaobinghua

            zhaobinghua

            历史

            着有什么,每个宝宝都各不相同,而且这一阶段的宝宝大部分都有此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慢慢好起来,家长也要慢慢的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信。

            2008-11-01 20: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