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保健  > 儿童巨细胞肝炎是先天还是后天的

      pic of user:vgwya

      vgwya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7

      儿童巨细胞肝炎是先天还是后天的

      我儿子现在出生2个多月就得了巨细胞肝炎,我想问问看要怎么样才能确定是先天的或是后天的,,谢谢!!!

        avatar of 诗琪妈妈

        诗琪妈妈

        历史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群,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样结构,是一种大DNA病毒,直径为80-110纳米,病毒壳体为20面对称体,含有162个壳粒。周围有单层或双层的类脂蛋白套膜。它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以上亚型。它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一般用人的纤维母细胞培养。它在体外生长缓慢,复制周期为36-48小时。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细胞和核变大,有包涵体形成。核内包涵体周围与核膜间有一轮“晕”,因而称为“猫头鹰眼细胞”。

          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CMV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常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比如胎儿和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症状。传染源是病人及急性带毒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比如通过精液、宫颈分泌物、泪液及粪便均可感染。如果孕妇有该病毒,那么胎儿在宫内、生产时经产道,或新生儿通过乳汁也会感染。输血、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术后CMV感染率也较高。
          传染源 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他们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精液、尿液、乳液和子宫颈分泌物中排出病毒。如果与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异性性交,而恰好此人此时处于排毒期,则可能被感染。如果孕妇在性生活时染
        上病毒,则可引起胎儿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据统计,由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所造成的新生儿的感染率可高达23%,而围产期感染比宫内感染的百分率更高。有人报道约13%的母亲的初乳和乳汁中有病毒排出。此外,输血也常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与输血的数量呈正比,尤其是当血清阳性的供血者给血清阴性的受血者输血时,其感染的危险性最高。此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移植者中,有90%在尿中可查到病毒,或抗体明显增高。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病毒感染,或使原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复活。
        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围产期感染的婴儿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少数在出生后3个月发生间歇性发热、肺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比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疲乏。在发热1-2周后,血液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且有异形性变化、脾肿大和淋巴结炎等。因输血所致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输血后3-4周,症状与一般的巨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同,偶尔可发生间质性肺炎、肝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肾移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几乎都会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50%-60%无症状,40%-50%的病人表现为自限性非特异性综合征。艾滋病患者几乎都有巨细胞毒感染,有广泛的内脏损害。
        CMV感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CMV感染对胸腺发育及脾细胞、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功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该病的治疗,一是抗病毒治疗,二是免疫疗法。目前抗CMV的有效药物不多,干扰素已被证实治疗无效。目前认为有效的药物是:
        1.丙氧鸟苷(GCV),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高,近年强调维持用药数月至数年。但有导致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的毒副作用。
        2.磷甲酸(PFA),通过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接受位点而抑制病毒复制。
        3.更昔洛韦:有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因此只能在症状性感染时谨慎使用。
        免疫疗法则是通过抗体,达到阻断CMV感染的目的,但是该疗法尚未普及。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措施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最近,美国学者研制出两种活疫苗,初试后颇见效。一种是由AD169菌株研制成的;另一种是从TOWn菌株制成的,经非肠道给药后,已明显表现出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效能,CMV抗体升高,导致免疫功能增强。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巨细胞包涵体病)
        部位 全身
        症状表现 CMV感染的自然史很复杂,在原发性感染以后排毒,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然后感染转为潜伏。常有复发感染伴重新排毒。甚至在原发感染后很多年,潜伏病毒再激活,也可能有不同抗原性病毒株的再感染。CMV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个体免疫功能和年龄有关。不论从垂直感染、平行传播或医源性感染所出现的症状与体征都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后天性CMV感染症,常见于输血后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免疫功能缺陷而发生血管、网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并且大多数患者合并格-巴氏综合征。
        概述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因被感染细胞变大,核内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故本病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唾液腺病毒症,是无症状限局性感染,婴幼儿较常见;另一种是全身感染,主要侵犯婴儿,比较少见。
        病因 初次感染后,CMV将在宿主细胞中无限期存在成潜伏状态。可能累及多种组织器官,尸检提示肺、肝、胰、唾液腺、中枢神经系统及肠也可能是病毒潜伏场所。先天性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缺乏产生沉淀抗体的能力和T细胞对CMV的应答有关。儿童和成年人感染CMV后,在外周血中出现具有抑制细胞毒表型的活化T淋巴细胞,如果宿主的T细胞功能受损,潜伏的病毒就可能复活并引起多种症候群。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慢性刺激,为CMV活化,诱发疾病提供了条件。某些针对T细胞的强烈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MV症候群高发率有关。此外,CMV在功能上可作为辅助因子,使潜伏感染的HIV活化。

        检查手段
        一、病毒分离。
        二、血清抗体检测:最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免疫酶试验(EI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等检测CMV-IgG和IgM抗体。
        治疗方法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

        2007-01-23 22:54:29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SCYX520

          SCYX520

          历史

          在人群中感染巨细胞病毒是很普遍的,大多数发生在儿童时期:一是小儿从娘胎里受到了巨细胞病毒感染;一是小儿先天免疫功能异常受到了这种病毒感染后患病。这两种感染以胎内感染最严重,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智力障碍。

          我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达90%左右,儿童至12岁时感染率已高达80%。感染病毒的患儿是惟一的传染源。此病毒可以从鼻咽分泌物、尿、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及血液中排出。传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基本相似。大多数儿童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并无症状,但是婴幼儿易引起黄疸性肝炎,胎内感染后出生的新生儿可患有黄疸、肝肿大、肺炎等。以前所称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很多也是由这种病毒所致。

          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可采用中西医治疗。中药用蒲公英、广郁金、赤芍、大黄、茅根、茯苓、车前草等煎汤,每日一剂。单味药有甘草甜素,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冬虫夏草可补肺益肾,改善肝功能。西药用磷甲酸有一定效果。

          要给患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如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另外,我国已生产出巨细胞病毒疫苗,对预防该病有效。

          2007-01-20 13:01:55

            avatar of wuyuhao

            wuyuhao

            历史

            巨细胞肝炎是儿童时期的肝炎,是由巨细胞胞涵体病毒引起的。如做肝功能检查会发现血清转氨酶增高,进一步做血清巨细胞涵体抗体检查呈阳性,可以确定患儿得了该病。 

              人群中感染巨细胞病毒是很普遍的,且大多在儿童期感染,巨细胞感染有两种途径,一是胎儿从娘胎里受到了巨细胞病毒感染,另一种是小儿先天免疫功能异常受到了这种病毒感染后患病。胎内感染最严重,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和智力障碍。 

              我国是巨细胞感染的高发区,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达90%左右,儿童12岁前的感染率已高达80%。感染病毒的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以从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中排出。传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基本相似。大多数儿童感染巨细胞病毒并无症状,婴幼儿受感染后易引起无黄疸性肝炎,胎内感染后出生的新生儿可有黄疸、肝肿大、肺炎等。以前所称的婴儿肝炎综合症,很多也是由这种病毒所致。 

              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可采用中西医治疗。中药用蒲公英、文郁多、赤芍、大黄、茅根、茯苓、车前草,煎汤,每日一剂。此外冬虫夏草可补肺益肾,改善肝功能。西药用磷甲酸有一定效果。用菌栀黄注射静脉滴注也有较好的疗效。

            2007-01-20 13:30:57

              avatar of gary

              gary

              历史

              是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如果你在怀孕期间受到巨细胞病毒感染,那宝宝在肚子里已经感染了,那就是先天的,可当时产后医生并没有说得这个病,而宝宝又是两个月才检查出来的,那就肯定是后天的,我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所以我认为是后天感染的,不必担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个不难治的.

              2007-01-20 14:32:13

                avatar of 王子妈妈

                王子妈妈

                历史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它在人体组织中可形成肥大的细胞。巨细胞病毒感染在人群中较广泛,能引起全身各器官组织病变和胎儿、婴儿的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并可能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巨细胞病毒的传播途径有:(1).妊娠期,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2).分娩时,如宫颈分泌物中有病毒,可经产道传播给新生儿;(3).在产后,乳汁中可分泌病毒,所以在母乳喂养时可直接传播给婴儿;(4).与排毒者长期接触,可经唾液、尿、眼泪等传播;(5).可经输血、器官移植等传播;(6).性交传播:因为病毒常常存在于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精液或宫颈分泌物中,所以通过性交可直接传播。
                新生儿感染一般无全身症状,有的仅表现为呼吸障碍症状,也有的可出现肝功能异常。不会出现神经损伤。
                这种病毒可以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加以治疗,疗程比较长些。

                2007-01-23 18:14:35

                  avatar of 诗琪妈妈

                  诗琪妈妈

                  历史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群,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样结构,是一种大DNA病毒,直径为80-110纳米,病毒壳体为20面对称体,含有162个壳粒。周围有单层或双层的类脂蛋白套膜。它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以上亚型。它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一般用人的纤维母细胞培养。它在体外生长缓慢,复制周期为36-48小时。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细胞和核变大,有包涵体形成。核内包涵体周围与核膜间有一轮“晕”,因而称为“猫头鹰眼细胞”。

                    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CMV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常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比如胎儿和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症状。传染源是病人及急性带毒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比如通过精液、宫颈分泌物、泪液及粪便均可感染。如果孕妇有该病毒,那么胎儿在宫内、生产时经产道,或新生儿通过乳汁也会感染。输血、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术后CMV感染率也较高。
                    传染源 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他们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精液、尿液、乳液和子宫颈分泌物中排出病毒。如果与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异性性交,而恰好此人此时处于排毒期,则可能被感染。如果孕妇在性生活时染
                  上病毒,则可引起胎儿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据统计,由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所造成的新生儿的感染率可高达23%,而围产期感染比宫内感染的百分率更高。有人报道约13%的母亲的初乳和乳汁中有病毒排出。此外,输血也常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与输血的数量呈正比,尤其是当血清阳性的供血者给血清阴性的受血者输血时,其感染的危险性最高。此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移植者中,有90%在尿中可查到病毒,或抗体明显增高。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病毒感染,或使原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复活。
                  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围产期感染的婴儿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少数在出生后3个月发生间歇性发热、肺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比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疲乏。在发热1-2周后,血液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且有异形性变化、脾肿大和淋巴结炎等。因输血所致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输血后3-4周,症状与一般的巨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同,偶尔可发生间质性肺炎、肝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肾移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几乎都会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50%-60%无症状,40%-50%的病人表现为自限性非特异性综合征。艾滋病患者几乎都有巨细胞毒感染,有广泛的内脏损害。
                  CMV感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CMV感染对胸腺发育及脾细胞、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功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该病的治疗,一是抗病毒治疗,二是免疫疗法。目前抗CMV的有效药物不多,干扰素已被证实治疗无效。目前认为有效的药物是:
                  1.丙氧鸟苷(GCV),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高,近年强调维持用药数月至数年。但有导致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的毒副作用。
                  2.磷甲酸(PFA),通过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接受位点而抑制病毒复制。
                  3.更昔洛韦:有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因此只能在症状性感染时谨慎使用。
                  免疫疗法则是通过抗体,达到阻断CMV感染的目的,但是该疗法尚未普及。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措施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最近,美国学者研制出两种活疫苗,初试后颇见效。一种是由AD169菌株研制成的;另一种是从TOWn菌株制成的,经非肠道给药后,已明显表现出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效能,CMV抗体升高,导致免疫功能增强。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巨细胞包涵体病)
                  部位 全身
                  症状表现 CMV感染的自然史很复杂,在原发性感染以后排毒,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然后感染转为潜伏。常有复发感染伴重新排毒。甚至在原发感染后很多年,潜伏病毒再激活,也可能有不同抗原性病毒株的再感染。CMV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个体免疫功能和年龄有关。不论从垂直感染、平行传播或医源性感染所出现的症状与体征都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后天性CMV感染症,常见于输血后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免疫功能缺陷而发生血管、网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并且大多数患者合并格-巴氏综合征。
                  概述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因被感染细胞变大,核内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故本病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唾液腺病毒症,是无症状限局性感染,婴幼儿较常见;另一种是全身感染,主要侵犯婴儿,比较少见。
                  病因 初次感染后,CMV将在宿主细胞中无限期存在成潜伏状态。可能累及多种组织器官,尸检提示肺、肝、胰、唾液腺、中枢神经系统及肠也可能是病毒潜伏场所。先天性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缺乏产生沉淀抗体的能力和T细胞对CMV的应答有关。儿童和成年人感染CMV后,在外周血中出现具有抑制细胞毒表型的活化T淋巴细胞,如果宿主的T细胞功能受损,潜伏的病毒就可能复活并引起多种症候群。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慢性刺激,为CMV活化,诱发疾病提供了条件。某些针对T细胞的强烈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MV症候群高发率有关。此外,CMV在功能上可作为辅助因子,使潜伏感染的HIV活化。

                  检查手段
                  一、病毒分离。
                  二、血清抗体检测:最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免疫酶试验(EI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等检测CMV-IgG和IgM抗体。
                  治疗方法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

                  2007-01-23 22:56:35

                    avatar of 诗琪妈妈

                    诗琪妈妈

                    历史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群,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样结构,是一种大DNA病毒,直径为80-110纳米,病毒壳体为20面对称体,含有162个壳粒。周围有单层或双层的类脂蛋白套膜。它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以上亚型。它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一般用人的纤维母细胞培养。它在体外生长缓慢,复制周期为36-48小时。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细胞和核变大,有包涵体形成。核内包涵体周围与核膜间有一轮“晕”,因而称为“猫头鹰眼细胞”。

                      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CMV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常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比如胎儿和幼小婴儿可出现明显症状。传染源是病人及急性带毒者,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比如通过精液、宫颈分泌物、泪液及粪便均可感染。如果孕妇有该病毒,那么胎儿在宫内、生产时经产道,或新生儿通过乳汁也会感染。输血、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术后CMV感染率也较高。
                      传染源 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他们可长期或间歇地自唾液、精液、尿液、乳液和子宫颈分泌物中排出病毒。如果与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异性性交,而恰好此人此时处于排毒期,则可能被感染。如果孕妇在性生活时染
                    上病毒,则可引起胎儿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据统计,由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所造成的新生儿的感染率可高达23%,而围产期感染比宫内感染的百分率更高。有人报道约13%的母亲的初乳和乳汁中有病毒排出。此外,输血也常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与输血的数量呈正比,尤其是当血清阳性的供血者给血清阴性的受血者输血时,其感染的危险性最高。此外,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移植者中,有90%在尿中可查到病毒,或抗体明显增高。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病毒感染,或使原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复活。
                    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围产期感染的婴儿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少数在出生后3个月发生间歇性发热、肺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比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疲乏。在发热1-2周后,血液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多,且有异形性变化、脾肿大和淋巴结炎等。因输血所致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输血后3-4周,症状与一般的巨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同,偶尔可发生间质性肺炎、肝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肾移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几乎都会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50%-60%无症状,40%-50%的病人表现为自限性非特异性综合征。艾滋病患者几乎都有巨细胞毒感染,有广泛的内脏损害。
                    CMV感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CMV感染对胸腺发育及脾细胞、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及CTL细胞的功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对该病的治疗,一是抗病毒治疗,二是免疫疗法。目前抗CMV的有效药物不多,干扰素已被证实治疗无效。目前认为有效的药物是:
                    1.丙氧鸟苷(GCV),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高,近年强调维持用药数月至数年。但有导致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的毒副作用。
                    2.磷甲酸(PFA),通过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接受位点而抑制病毒复制。
                    3.更昔洛韦:有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因此只能在症状性感染时谨慎使用。
                    免疫疗法则是通过抗体,达到阻断CMV感染的目的,但是该疗法尚未普及。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措施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最近,美国学者研制出两种活疫苗,初试后颇见效。一种是由AD169菌株研制成的;另一种是从TOWn菌株制成的,经非肠道给药后,已明显表现出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效能,CMV抗体升高,导致免疫功能增强。
                    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巨细胞包涵体病)
                    部位 全身
                    症状表现 CMV感染的自然史很复杂,在原发性感染以后排毒,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然后感染转为潜伏。常有复发感染伴重新排毒。甚至在原发感染后很多年,潜伏病毒再激活,也可能有不同抗原性病毒株的再感染。CMV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个体免疫功能和年龄有关。不论从垂直感染、平行传播或医源性感染所出现的症状与体征都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后天性CMV感染症,常见于输血后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免疫功能缺陷而发生血管、网膜炎、肺炎以及消化道感染。并且大多数患者合并格-巴氏综合征。
                    概述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的一种全身感染综合征。因被感染细胞变大,核内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故本病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唾液腺病毒症,是无症状限局性感染,婴幼儿较常见;另一种是全身感染,主要侵犯婴儿,比较少见。
                    病因 初次感染后,CMV将在宿主细胞中无限期存在成潜伏状态。可能累及多种组织器官,尸检提示肺、肝、胰、唾液腺、中枢神经系统及肠也可能是病毒潜伏场所。先天性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缺乏产生沉淀抗体的能力和T细胞对CMV的应答有关。儿童和成年人感染CMV后,在外周血中出现具有抑制细胞毒表型的活化T淋巴细胞,如果宿主的T细胞功能受损,潜伏的病毒就可能复活并引起多种症候群。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慢性刺激,为CMV活化,诱发疾病提供了条件。某些针对T细胞的强烈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MV症候群高发率有关。此外,CMV在功能上可作为辅助因子,使潜伏感染的HIV活化。

                    检查手段
                    一、病毒分离。
                    二、血清抗体检测:最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免疫酶试验(EI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等检测CMV-IgG和IgM抗体。
                    治疗方法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可应用各种抗病毒制剂如GCV、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但这些药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往往停药后病毒又潜伏地回升,鉴于此种病毒可能作为艾滋病的病因之一,各国学者均在致力于控制其感染的研究。

                    2007-01-23 2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