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育儿网问题  > 两岁多宝宝总是喜欢打人

      pic of user:anqibaby-2008

      ♬宝贝琪琪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4

      两岁多宝宝总是喜欢打人

      我家女儿两岁四个月,在外面玩时总喜欢对人家动手动脚,就是先动手那种,其实也没碰疼别人,有时甚至根本上没挨着人家,可这种行为还是不对的。人家都以为她是爱打人的小孩呢。碰到厉害的就还击她,她也总被人家欺负。这该如何是好呢?

        avatar of binbinkeai

        binbinkeai

        历史

         

        1.来自环境

        宝宝具有模仿的天性。父母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不加选择地吸收周围环境给予他的一切。宝宝模仿的对象来自小伙伴,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也来自他周围的成人。宝宝不仅模仿电视节目中看到或者平时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各种攻击性行为,对于成人之间那些带有玩笑性质的“攻击行为”,他也因无从分辨而不加选择地模仿。比如,为了逗宝宝开心,有的父母可能会假装打宝宝、咬宝宝,或者以其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逗宝宝等等,这样就无形中给了宝宝一个印象,打人咬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或者是一种表达喜爱之情的方式。

        2.来自父母不恰当的态度

        第一次发现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就可能强化宝宝的这种行为。比如,当宝宝第一次出现打人、咬人等行为时,因为宝宝年龄小,成人往往觉得十分有趣,从而惊喜地与家庭成员议论“哦,宝宝会打人了!”者以其他赞赏的姿态来面对宝宝,比如,当爸爸的可能会很欣赏地对宝宝说:“好,再来一下!”父母的这种反应就会给宝宝一种误导,无形中强化宝宝的这种攻击行为。

        3.出于减缓压力的需要

        对于比较小的宝宝,由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他常常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因此无法释放因为无法有效与人沟通而带给他的压力,于是他只有通过咬人、打人等方式来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借此释放来自他内心的压力。

        解决策略

        1.找出宝宝行为的根源

        宝宝欺负别的小朋友大都因为他心里不太痛快,或者没有安全感所致。还有一种原因则是宝宝不懂得正确的交往方式,或者玩耍时没有分寸,以致无形中伤害了别的宝宝。因此,当获知宝宝欺负别的小朋友时,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埋怨批评宝宝,而是应该蹲下来,温和地与宝宝谈一谈,了解他欺负别人的原因并站在宝宝的立场考虑,看看宝宝是不是受了委屈了?宝宝是不是根本就无心要攻击他人?是不是宝宝不明白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是不是宝宝玩耍时没有把握好分寸?在了解宝宝的基础上再根据宝宝的情况冷静地处理问题。然后给宝宝讲道理,并告诉宝宝正确的处理方法。

        2.不要以暴制暴

        要防止宝宝产生攻击行为,父母要给宝宝一些正面的示范,首先,不管宝宝表现如何,父母不要打宝宝。不论对于几岁的孩子,打永远是最坏的选择。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实际就是在用行动告诉他: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强大的可以欺凌弱小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无论如何,攻击性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此外,父母还应经常抚摸、拥抱或者亲吻宝宝,让他明白,只有这些方式才是表示友好的恰当方式。

        3.从侧面教育宝宝

        当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可以平静地在宝宝面前议论一下所见到的事实,借此告诉宝宝攻击行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等等。

        4.教给宝宝正确的交往方式

        宝宝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入园、入学、逐渐独立走向社会,无论哪个关口,宝宝都需要和周围的各种人群打交道。社会不会为宝宝而改变,因此,如果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他就会面临很多困难。这么小的宝宝打人虽然不会给人造成伤害,但成人不正确的态度会无形中强化他的这种行为。父母要鼓励宝宝通过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需要。每当宝宝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就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他的这种行为。

        5.淡化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一旦宝宝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地大声呵斥,以求尽快息事宁人。父母的过激反应可能给宝宝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或者让宝宝误认为这是吸引父母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父母也不要以赞赏的姿态面对宝宝,这样会强化宝宝的攻击行为。当宝宝比较小时,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假装对宝宝的行为视而不见,达到淡化宝宝这种行为的目的。有时候,宝宝打人仅仅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因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没法更好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因为他的某些经验表明,攻击性行为是获得关注的重要手段,于是他会不断采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6.避免唠叨

        一旦发现宝宝有攻击性行为,父母只要把不能打人咬人的道理讲给他听就可以,无需一味地唠叨。唠叨于事无补,甚至会让宝宝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7.不要因噎废食

        如果家里有个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很多父母为了避免麻烦,可能会限制宝宝与小朋友交往,但这不是值得推崇的方法。如果父母限制宝宝与别的小伙伴交往,宝宝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对戒除他的攻击性行为根本不会有任何帮助。

        8.进行心里疏导

        让宝宝明白你仅仅不喜欢他的攻击行为而不是他本人。引导宝宝正确面对错误,学习体会别人的情绪,并承担后果。通过故事或者事实教育宝宝,如果他欺负别的小朋友,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他学习体会他人的感情。当宝宝学着改正或表示要改正时,一定要及时鼓励他,给他足够的信心来改正错误。不管宝宝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父母都不要给宝宝他被嫌弃的感觉,而要很诚恳地向他保证,你不喜欢的仅仅是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他本人,即便他犯了错,你依然爱他,并且相信他会很快改正错误。

        9.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宝宝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良好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大大减少。因此,家有小暴君的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等供宝宝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父母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10.加强亲子沟通

        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宝宝沟通,通过沟通可以准确地了解宝宝的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宝宝表明你的立场。如果宝宝有进步,应立刻给予鼓励,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11.去除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物

        宝宝采取攻击性行为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种“利益”,因此,要遏制宝宝的攻击性行为,父母一定不能让他得逞。比如宝宝抢走小朋友的玩具,那么父母一定要坚持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如果让宝宝继续拥有他靠暴力获得的玩具,那么这个玩具就成了他攻击性行为的奖励物,这无形中相当于鼓励了宝宝的攻击行为。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处理时态度一定要鲜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12.让宝宝体验攻击性行为的不良后果

        2-3岁的宝宝还缺乏用语言准确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我们很难询问出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父母可以尝试让宝宝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让他分别扮演父母、老师、受攻击的小朋友等等,引导宝宝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击后的感觉和心情。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可以对宝宝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也通过游戏深入地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找准宝宝攻击性行为的症结所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13.让宝宝多参与有固定规则的游戏

        带宝宝玩一些他喜爱的诸如棋类、打弹子、玩扑克牌、投球等具有竞赛性质和固定规则的游戏,通过游戏提高宝宝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果宝宝能遵守游戏规则,父母可以奖励宝宝多玩一次他喜爱的游戏,奖励宝宝看他最喜爱的动画片或者给予宝宝别的奖励。在带宝宝参与这些规范游戏时,宝宝时常还会原形毕露,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宝宝逐步减少犯规的次数,直到宝宝学会完全自觉地遵守规则。等到宝宝能比较好地控制自己情绪以后,父母可以请宝宝的小朋友合作,和宝宝一起做游戏,增加宝宝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让宝宝接受小朋友的监督,更好地学会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14.让宝宝多接触些比较宁静的活动

        这类活动比如涂鸦。如果2-3岁的宝宝不习惯用笔画画,没关系,让他用手指画好了。一开始,宝宝可能乱涂乱抹,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宝宝可能又要开始他的攻击行为了。每当宝宝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可以抓住他的双臂,使他平静下来。等到宝宝学会用手指画画就可以训练他用手掌涂色了。用手掌涂色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此,一开始可以让宝宝把画板放在桌子上面,做最简单的涂色,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画画的难度。父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项活动的重点不是激发和鼓励宝宝如何去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是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

        15.给宝宝一些良性的心理暗示

        当宝宝开始他的攻击行为的时候,父母可及时提醒宝宝:“宝宝能管住自己!让我们看看宝宝怎么管住自己。”父母的信任与提醒可能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

        16.教给宝宝渲泄情绪的正确方式

        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易于引起攻击性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宝宝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索。让宝宝向父母哭诉一番,给宝宝一个可以发泄内心不满的玩具,或者让宝宝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哭大叫一番,在父母的帮助下,宝宝一定能找到不至于伤害他人而又能有效地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将攻击性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2010-05-17 10:29:1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avatar of 煊翌飞扬

          煊翌飞扬

          历史

          和她讲道理,在就用她喜欢的去交换,试试,要是在大小朋友就不给你最喜欢的什么东东啦,慢慢改,

          2010-05-16 22:21:51

            avatar of 煊翌飞扬

            煊翌飞扬

            历史

            人」的原因

            一、表达不当:

            精力充沛、体格强壮的孩子,和其他同伴玩球、溜滑梯时,常把别人压倒、撞倒或推倒,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他并不喜欢攻击别人,他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二、不能自我控制:

            冲动易怒的孩子,疲倦、饥饿、想睡时,比较难以自我控制,需要爸爸、妈妈或其他成人从旁协助,及早安抚情绪,并再三提醒:「打人是很不好的行为」。

            三、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

            坚持度较高的孩子遇到无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时,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例如:积木每次叠到第五块就垮下来,饮料罐怎么样也打不开,七巧板拼不回最后一片……,你必须在他失去耐心前帮助他。否则,孩子很容易因此发脾气。

            四、要对方服从:

            两、三岁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而打赢者,可以让对方「服从」,和他继续玩下去。手足之间几乎天天看到这类争执的画面。

            五、有样学样:

            「不快一点吃饭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孩子和玩偶的对话,也间接显示出生活中,成人与他的互动模式。要这孩子不打人,有点难喔!

            仔细观察孩子「打人」的原因,有时候是「表达不当」,有时候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也有可能是「希望对方服从于他」,或者是「从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学习而来」,所以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啊!

            学习「克制脾气,不再打人」的技巧

            教导两、三岁的孩子克制脾气、不再打人是有技巧的,爸妈可以试试看:

            一、自言自语法:

            对两岁半以后的孩子而言,「自言自语」对理解讯息内容相当有帮助。你可以对孩子示范──用嘴巴说出来:「我很气维维,可是我不会对他大吼大叫,我不咬人,不踢人,也不打人。打人很痛,我最好不要这么做。」引导孩子学习健康的表达愤怒。

            2010-05-16 22:24:22

              avatar of 我的仔仔

              我的仔仔

              历史

              孩子有个阶段会比较喜欢打人,但不要惊慌,切忌不可以暴制暴,要批评劝导,要向别人道歉,但要注意语气和用词,切不要伤及孩子自尊!

              2010-05-17 1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