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营养  > 鲜牛奶和奶粉?【女儿刚出生一周】

      pic of user:zhc1576

      zhc1576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3

      鲜牛奶和奶粉?【女儿刚出生一周】

      鲜牛奶和奶粉一样可以喂婴儿吗?【女儿刚出生一周】

        avatar of 宝乐乐的娘

        宝乐乐的娘

        历史

         

        奶粉生产商在广告宣传中,总是提倡让宝宝坚持喝营养丰富的配方奶粉,但老人们却主张要喝鲜牛奶,认为鲜奶既经济又有营养。倒底该怎么办呢?
          张女士讲述了自己在喂养宝宝上的经历。妹妹的儿子生下来说喝鲜牛奶,但没多久头上、身上就长了许多湿疹。宝宝因为奇痒难忍哭闹不止,搞得大人们精疲力尽。后来断了鲜奶,湿疹也慢慢消退了。她的儿子也曾试着喝了一段时间的鲜奶结果宝宝大便排不出来急得我们团团转。经过两个宝贝儿的“实验”,她认为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是给宝宝喝配方奶粉。如果选择鲜牛奶就一定要注意给宝宝多喝水,另外适当少穿些衣服,谨防宝宝上火。湿疹
          母乳对于婴儿来说是最佳的选择,而对于那些不是通过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一种近似于母乳的标准婴儿配方奶粉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会有一些婴儿对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甚至对于糖有不耐性或者过敏。相比之下,对于鲜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的婴儿数量更多(8%)。这种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腹泻、体重增长缓慢,有时还有可能出现腹痛。在对鲜牛奶蛋白质过敏的婴儿中,大约有一半也会对大豆中的蛋白质过敏。然而在合适的配方奶粉中,蛋白质被分解成原子单位即氨基酸,婴儿因此很容易消化和吸收。鲜牛奶虽然很适合于小牛犊,但对于婴儿来说并不合适。因为对于婴儿来说,鲜牛奶中含有太多的蛋白质和磷,而含铁太少。给一些小婴儿喝鲜牛奶,很容易出现肠胃不消化和缺铁。
          鲜牛奶或普通的牛奶奶粉中叶酸含量都比较低,而叶酸是构成健康的红血球的营养基础。另外,牛奶中没有构成婴儿健康红血球所需要的铁。当牛奶中的蛋白质在婴儿的肠内完全被吸收时可能会产生的抗体,有时会导致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不给满一岁的婴儿喂牛奶的话,大多数I型糖尿病都是可以避免的。虽然这种危险并不会对每个婴儿造成很大的威胁,但是糖尿病确实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疾病,所以还是有必要来尽量减少得这种病的危险。
          所以,在婴儿满一岁以前,还是不要喂鲜牛奶为好,尽量喂母乳或使用婴儿配方奶粉。

        2007-05-18 21:35:10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语:回答非常好,谢谢

          avatar of 人鱼(乖乖妈咪)

          人鱼(乖乖妈咪)

          历史

          您好!一周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吃鲜牛奶,只能吃配方奶粉。

          因为鲜牛奶里的蛋白含量过高,大约是母乳的2倍,小婴儿的肾脏发育不成熟,容易加重肾脏负担。鲜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组成,其比例为80∶20,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的分子大,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不容易消化的乳凝块。

            鲜牛奶中钙的含量虽然较高,但是钙磷比例不合适,磷的含量高,影响钙的吸收。尤其是铁的含量低,并且磷的含量高,也会影响铁的吸收。长期食用,会引起孩子钙的缺乏和缺铁性贫血。

            另外,鲜牛奶中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与钙形成皂化块,引起大便干燥。

          1-2个月的宝宝一天奶量在600-700毫升左右。每天分6-7次,每次在100毫升左右。平时在两次喂奶间应适当的添加温开水。

          2007-05-18 21:37:39

            avatar of baobaobear

            baobaobear

            历史

            婴儿期至幼儿期(0~7岁),建议都要用专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而不宜直接喝牛奶。因为牛奶本是牛犊的喂养品,作为婴儿的主食品并不完全合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于母乳,但4/5为酪蛋白。其中,必须氨基酸较少,形成的凝块较大,难以消化。牛奶中不饱和脂肪酸少,脂肪球大,缺乏脂解酶,不利于消化、吸收;其乳糖含量低于母乳.
            因为配方奶粉调整了蛋白质和脂肪结构、钙磷比例,又添加了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核苷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成分,克服了鲜奶的缺点,对孩子更健康。

            2007-05-18 2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