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2-3岁  > 遇到逆反的宝宝怎办?

      pic of user:lzr0303

      LZR0303

      历史

      悬赏:600分

      回答:19

      遇到逆反的宝宝怎办?

      我的宝宝是个小公子,很可爱也很聪明,两岁半的时候就会背很多唐诗.歌谣和小故事.人见人爱.现在宝宝3岁了,逆反心理特别厉害,比如毛巾掉在地上让他捡起来,尽管你讲尽了好话和道理,他就是不捡,你要是说:"别把毛巾捡起来啊,别把毛巾放在凳子上."他一定会乖乖地把毛巾捡起来放在凳子上.你让他做好小孩,他非要说坏小孩.其实他心理全明白,他也知道伸麽是好伸麽是不好. 请问这样的小孩怎样教育.多谢啦.

        avatar of bobocongcong

        bobocongcong

        历史

         

        宝宝不听话 分类:参考文章2006.9.23 00:59 作者:siseec | 评论:1 | 阅读:491
        镜头一:面对上课时不听话的宝宝

          快二岁的女孩其其总是被妈妈投诉:她上课时怎么越来越不听话?妈妈甚至愁眉苦脸地回忆道:她好象是一夜之间突然就变得不听话了。

          听到妈妈说得这样严重,我开始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其其进行观察。果然,在音乐律动时,其其并不像其他宝宝那样认真地随着音乐跳舞,而是在场中四处不停地走动着。妈妈看不过去,只能上前把她拉回原位,并拉着她的手促使她舞动起来。但其其只是勉强做了二下,就又摆脱妈妈,自己跑到一边玩起其他东西来。妈妈很无奈,看到其他宝宝与妈妈认真在做的情景,也感到很难堪,退出舞蹈的圈子,站在一边远远地看着其其玩。

          上课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其按老师的指示操作着小球插棍的玩具。她一下就插好了二支,之后就再也不按规则,自己随意摆弄起来。她一会拿来橡皮泥搓球;一会又去拿旁边宝宝的木珠玩。妈妈还是被动地在一旁看着其其,想制止她,叫她按规则操作,但看到其其不服从的样子,就又放弃地看着她,不再参与她的游戏。

          其其这样“不认真”学习,是不是一个什么也没学会的宝宝呢?当我与妈妈一起提问她的时候,她能熟练地点数出四个小球来,这已经是三岁宝宝能做的事情,而且妈妈也告诉我,她也能做出二岁半宝宝们才学习的大小排序并连线的题。

          根据这一观察与了解,我相信其其是一个十分聪明而且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逆反期的表现相信每一位妈妈都十分熟悉,但逆反期的心理基础,可能妈妈们并不熟悉。这是宝宝们第一次获得了相对充分的活动能力后,对世界进行的第一次独立探索的尝试。根据这一原理可知,如果宝宝们感觉自己的活动能力越强,他们想独立的欲望也会越强,表现的逆反性也就更强;而且宝宝们在做探索尝试,那他们需要的是新奇刺激,对厌倦的东西就会抗拒。聪明的孩子因为其活动能力发展得好,探索与尝试的欲望也更强,因此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逆反性实属必然。其其正是因为她的聪明与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对所学的东西会很快掌握,就容易产生厌倦;同时她强烈的探索愿望也会促使她不断动来动去,找新的玩具与试验新玩法。

          根据这一分析,在课上,我在其其按老师要求操作一二次后,不再阻止她的随意玩,而是同她一起玩起她所感兴趣的游戏,同时把老师的教学内容设法穿插进她的游戏里。当其其不再玩小球与插棍,而对橡皮泥感兴趣时,我就同她一起搓橡皮泥。但把橡皮泥搓成圆球,用牙签一插,成了棒棒糖----这也是在球上插棍;当其其又玩木珠时,我帮助她把木珠插在手指上,也成了棒棒糖!----但也是在做“棍插球”的游戏。不过后二种游戏都是其其在按自己的探索做,她的兴致极高,我告诉她边做边注意的事,她全部都配合去做了,再也没有反抗与不听话。

          下课时,妈妈很高兴这一课没出现她以前不愿面对的与其其尖锐对抗的情景,反而感觉其其很认真地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

          像其其妈妈这样遇到一个聪明而又逆反的宝宝时,妈妈需要学习的是要深入分析并了解自己的孩子之所以不听话的原因,从中发掘可促使他产生积极配合行为的因素。根据孩子的特点,边加入到他的活动中去,边把我们需要他学习与遵守要求的内容渗透到他的活动中,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帮宝宝塑造成更好地与人配合的品质。

          镜头二:当宝宝做错事时

          一个二岁半的男孩在一个滚筒里钻进钻出,玩得十分开心。另一个比他小的男孩看到了,也跑过去趴在滚筒边上想进去玩。先来的男孩觉得自己的游戏被打扰了,用手去推开后来者,被他的妈妈劝阻了,二个男孩继续在那里玩。但不一会,先来的男孩就又开始推后来者,并且越来越激烈。妈妈劝阻无用。最后,先来的男孩伸手打了后来者一下。他的妈妈十分生气,严厉地责备话一串串:“你怎么这样坏,怎么打弟弟,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打人的男孩楞楞地看着被打的小弟弟哭,不知所措。

          女孩静静的聪明十分惹老师喜爱,下课时老师总会逗着她玩,她也与喜欢的老师十分亲近,有一次玩得忘形了,青青竟然用手打了老师的脸一下。老师为了教育她,装成伤心的样子说:“青青你把老师打得好痛呀,老师哭了!”并且用手揉着眼睛“哭”了起来。静静妈妈看到了,十分严厉地说她:“你怎么打老师?这样做是错的!快道歉!”静静一下子楞在那里,不知道该怎样去道歉,更不知道怎样去止住老师的哭。

          分析一下这二位宝宝所犯的错误:可以发现宝宝在这种情况下对所做的事是不具备判断对与错的准备的,即他不是故意地知错犯错,因此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具备处理自己的错误后果的能力。因此即使他们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了惩罚,但结果往往是他们虽然记住了惩罚的形式,但不知道惩罚的目标----即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类似的问题。因此,这时的妈妈重要的不是以严厉的话语批评孩子,而是要教给宝宝具体的方法,帮助他学会怎样处理眼前的情况,即使自己确实做错了,也要有处理错误后果的技巧。

          对当时的二个宝宝,我分别采取了如下的方法:以明确的命令语气告诉第一位男孩:快去同弟弟说“对不起”!并且不断催促他。那男孩认真地说了“对不起”后,再劝哭的宝宝:哥哥已经说“对不起”了,不要再哭了,同哥哥拉拉手,做个好朋友吧。哭的宝宝经这样的处理,注意力也转移了,哭泣自然停止。

          我对楞住的静静说:“你看,你把老师打得多痛呀,快给老师揉一揉,告诉老师今后你不再打人了。”

          静静果然伸出手去揉老师的脸,还抱了抱老师。

          镜头三:宝宝知错却故意犯错时

          三岁以下的宝宝也有许多调皮的时候。如宝宝被多次制止过后,仍然要去动不允许他动的东西、依然用大哭大闹来反抗等,这时的家长一定要以明确的态度告诉宝宝:这是坚决不允许的,无论你怎样反抗,妈妈也一定会坚持制止的要求。

          妈妈可以这样做:连名带姓一起叫着宝宝的正式名字,并把“不能做!”“不可以!”的命令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XXX,不可以!”当明确的制止命令与宝宝自己的名字紧密相联时,会给他一个有震动力的信号。

          妈妈还可以明确告诉宝宝自己的希望:“我不喜欢你大哭大闹,但我喜欢你同我来讲道理。如果你能冷静下来,把自己的要求认真地说一说,也许我会重新考虑你的要求。我在另一个房间等着你,如果你想清楚了,就到另一房间来同我说。”

          妈妈在制止宝宝做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同时,立即找出一件替代的事情,也会帮助妈妈有效地制止宝宝的不听话行为。

        (另一则)
        让孩子静坐在椅子上5分钟,或是命令他回到房间里不许出来。当你认为孩子有必要为自己的错误受到处罚时,是不是首先会使用这种"面壁思过"的办法?但这个古老的方法并非永远有效,所以这里我们告诉你些更新的。不过请记住:管孩子是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让他痛苦或者难过。

          有的父母发现,在家里“面壁思过”这一招对孩子非常灵验,然而,也有人觉察到孩子根本不把这种处罚方式当回事,他不是和父母抗争,就是到处乱动,或者根本就不在乎在椅子上坐10分钟。如果是这种情况,无论是面壁思过还是静坐思过,都不可能起到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效果了。

          如果你恰恰是使用这一古老招数却不成功的父母,那么该是寻找其他的行之有效的处罚方法的时候了。不过,一定要记住,你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改正他先前的不好行为,而不是使孩子痛苦和难过。因此,首先父母要摸透孩子的脾气秉性,然后再去选择一种自己感觉最适合的处罚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9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接受奖金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务活。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打人的惩罚?这明明没有任何惩罚呀?确实没有任何惩罚,因为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管教有方

          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有可能反应过激,从而使用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待孩子,不过,惩罚过于严厉,将很难坚持到底。

          如果试图尝试一种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开始并不见效,也要坚持2个月看看效果。很多父母在尝试一种处罚方式的时候,如果使用几次,发现它对孩子并没有效果,就会改用其他的方式了。事实上,总是变换不同的方式,其结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坚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终会认输,放弃惩罚他了。

          怎么样才能使面壁思过这一处罚方式行之有效呢?

          你发现让孩子面壁思过这一招已经失灵了吗?也许你的做法不对。为了提高这一招数的成功率,给父母提供以下建议。

          使之合情合理。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几岁就处罚几分钟。如果是2岁,就让他在椅子上或者回房间呆2分钟。

          迅速出击。把喋喋不休的说教省略掉,直接切入主题。尽快使用这一处罚,从而可以使处罚的功效不被说教破坏。

          避免感情用事。有时候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就是故意想激怒父母。父母愤怒之下处罚孩子,让他回房间呆着面壁思过,这恰恰是孩子的目的,他所期望的结果就是父母生气了,但对自己的不好行为却没有认识。因此,父母要抑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

          选择正确场所。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可能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那么处罚他们自己单独呆在房间里就会更有效。如果孩子总是从房间里跑出来,父母就要不慌不忙,态度温和却坚决,让他们再回房间,并且追加一分钟。如果还出来,再追加一分钟。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如果已经尝试这种方式8个多星期了,但总是失败,那么就是该寻找其他处罚方式的时候了。



        2008-02-27 21:28:37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duoduo1314520

          duoduo1314520

          历史

          我家孩子也是
          你说东,她偏往西,我还想,这还没成年怎么就有逆反心理了。今天中午公婆在包饺子,我家孩子非要去看,我就对她说“看可以,但是不能捣乱,只能坐在妈妈的身边看,听懂了吗?”问了好几遍,她就是说“没听懂。”我就不让她出去,后来他自己说听懂了,我才放她出去。大人做事得有原则,这样才能让宝宝真正听话

          2008-02-20 20:04:34

            avatar of ky200703

            ky200703

            历史

            我觉得家长自己首先要带好头,看见什么乱了脏了主动弄好 ,孩子见了也会学习的
            其次,不要用生硬的语气和孩子讲话,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可以和他商量的口气啊,比如毛巾掉地上了,你想让他捡起来你就说:“亲爱的,可以帮我把毛巾捡起来吗?”或者:“你看,毛巾掉地上了,他的衣服都弄脏了,我们一起把他捡起来洗干净送回它的家好吗??”

            2008-02-21 19:53:06

              avatar of tingyi8

              tingyi8

              历史

              这时期的宝宝都这样 ,好好地对待他就好了.口气好点,耐心点,温柔点就好了.

              2008-02-23 09:57:19

                avatar of dongxy666

                dongxy666

                历史

                三岁后孩子感觉没以前听话了,也就是到了所谓的反判期.这是正常的,家长越是让往东他就偏要往西.所以在碰到这些问题的家长就不能硬是让他怎么怎么样做,不能表现的很着急越这样孩子觉得越好玩,不如换一种方式.如:那妈妈自己捡起来吧!不急不躁,过段时间就好!

                2008-02-23 10:45:53

                  avatar of 正正妈

                  正正妈

                  历史

                  宝宝可能是在偶然逆反的时候,大人发出了笑声,所以认为违背大人意愿会获得表扬。要做个有原则的大人,耐心些,会好起来的!

                  2008-02-23 15:58:41

                    avatar of abechen

                    abechen

                    历史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即"反抗期",他们总想脱离父母,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当听到大人说不行时,他们马上就会反抗,当有些事情不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时,他们就会歇斯底里地发脾气.着其实是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宣泄方式.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教材,使孩子因获得成功而产生自信,由于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做了,还知道如何轻松地表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精神压抑了.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应该设想一下孩子的心情,教会他们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一味地训斥孩子是无法帮助他们度过"反抗期"的.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应该在一旁给予关注,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最后祝愿你的宝宝健康成长!!

                    2008-02-25 20:51:48

                      avatar of maguangbin

                      maguangbin

                      历史

                      遇到这种情况,更要耐着性子和孩子说话的,如果这时加大声音或向孩子吼会增加的心理负担的,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探索性的状态,也是求知的,稍有不慎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

                      2008-02-27 13:46:16

                        avatar of xuzixiangmama

                        xuzixiangmama

                        历史

                        这段时期的宝宝都是这样的,但千万别骂他,尽量有耐心的开导他,尽量的去表扬他,做错事了要跟他讲道理,时间长了就会好的

                        2008-02-27 14:29:27

                          avatar of amigirl

                          amigirl

                          历史

                          还是要耐心的和他说对与错,一味的以为他不懂的话只会让脾气大了,娇惯了,脾气一定要大人耐心引导

                          2008-02-28 07:44:42

                            avatar of xinleimami

                            xinleimami

                            历史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不要太强迫他做什么,慢慢的来培养,毕竟他还小.有的时候你越是说他他就越来劲.索性就不要管他.慢慢的就会好了

                            2008-02-28 11:00:00

                              avatar of miao1955

                              miao1955

                              历史

                              小孩子好象都会经过这样的过程

                              2008-02-29 23:41:43

                                  avatar of 可爱乔乔

                                  可爱乔乔

                                  历史

                                    ①逆反心理现象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沉不住气,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办法。但是孩子竟压而不服,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为了防止这种逆反心理,成人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

                                     ②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例如,逆反心理有时出自好奇心,而好奇心则是一种渴求认识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它会驱使孩子执着地追求了解事物。此时,家长就不要堵塞孩子的好奇心,而应对其好奇心进行引导,使他们更好地探求科学知识和生活环境中的奥秘。


                                     ③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而求异和思辨则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头,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家长应珍视孩子的这种心理反应,随时留意发现其智慧的火花,精心培育其创造精神的幼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促使成材。

                                  2008-03-01 15:17:11

                                    avatar of XX123-123

                                    XX123-123

                                    历史

                                    怎样对待幼儿的抗拒行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幼儿任性的程度,幼儿的主动表现和自我主张是培养独立性的起点。父母应该知道开放式的关怀可以长期影响幼儿的自我形象和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甚至是他们的健康。这里给父母提以下几点建议:
                                      适当地夸奖幼儿的行为,如“你搭的塔真大”等。当然,这种赞扬应该准确、真诚,避免过分的言辞。不要提问或发布命令。你的任务只是观察,说出你的所见,而不是去控制或指导幼儿。
                                      当幼儿开始调皮时警告或提醒他们,这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佳办法。
                                      用表扬或欣赏来肯定好的行为,以此塑造积极性的行为,对幼儿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为不要去理他。
                                      总之,既要给幼儿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不能纵容幼儿一味抗拒。

                                    2008-03-02 00:59:43

                                      avatar of motozibo16

                                      motozibo16

                                      历史

                                      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禁果效应”。

                                        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有次,我还看到令人心痛的一幕:一个3岁的女孩大冬天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她妈妈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树枝打她:“你穿 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女孩痛哭着喊:“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妈妈怎么打,就是不穿鞋子。

                                        邻家7岁的君君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赏识老爸”周弘说:家长应该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这样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因而,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例如,有个女孩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这个女孩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另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在批评中,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孩子一阵春风,一场雨露,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巧用“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一个小女孩病了。第一次去看病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小女孩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小女孩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点了点头。

                                        小女孩第二次去打针,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小女孩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去!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小女孩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小女孩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小女孩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小女孩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甚至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而应增加身体接触,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 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巧用“幽默效应”,化庄为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孩子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个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父亲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孩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武器玩具。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诗人回到家,见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舒拉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并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2008-03-02 18:24:37

                                        avatar of 三木宝贝

                                        三木宝贝

                                        历史

                                        好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这种心理,今天晚上的一件事,让我揍他一顿,我儿子也三岁了,今晚家里吃涮羊肉,我就去超市买,给他买的旺仔牛奶,好多鱼他很高兴,可我拿羊肉的时候,他就是不让我买,硬要我把肉给退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边哭一边说,给他讲道理他也不理,其实他是能听懂的,就是故意搅劲,看到楼主提的问题,是不是三岁的孩子都有这种逆反心理呀。也许过了这段时间会好些的,希望我们的小家伙快乐的成长!

                                        2008-03-02 22:18:42

                                          avatar of wyh20070909

                                          wyh20070909

                                          历史

                                          他是想通过这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你要对他的这些行为没反应,见怪不怪就行了,他自己觉的没有意思也就不会了。

                                          2008-03-04 12:43:23

                                            avatar of lisacookie

                                            lisacookie

                                            历史

                                            ①逆反心理现象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沉不住气,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办法。但是孩子竟压而不服,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为了防止这种逆反心理,成人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

                                               ②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例如,逆反心理有时出自好奇心,而好奇心则是一种渴求认识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它会驱使孩子执着地追求了解事物。此时,家长就不要堵塞孩子的好奇心,而应对其好奇心进行引导,使他们更好地探求科学知识和生活环境中的奥秘。


                                               ③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而求异和思辨则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头,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家长应珍视孩子的这种心理反应,随时留意发现其智慧的火花,精心培育其创造精神的幼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促使成材。

                                            2008-03-04 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