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2-3岁  > 怎么改变我儿子的脾气

      pic of user:huangdongrui

      黄冬瑞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怎么改变我儿子的脾气

      我 的儿子三岁多,脾气很怪,只要一次不顺从他,就发脾气扔东西,不管怎么教育他就不承认错误,还有他很自私,自己的东西从来不给别人一起玩,不给小孩一起玩,我该怎么教育谢谢

        avatar of 璇咪

        璇咪

        历史

         

        三岁的小孩正处于第一个反抗期,经常会表现得不听话。家长不要给他冠上“脾气很怪”的帽子,从你说的情况看,有这麽几个方面需注意:不溺爱,小孩子往往会提出很多要求,有一些是合理的,有一些不是,家长要有明确的态度,要勇于拒绝,也要善于拒绝(要温和,本人经验:孩子不是不满于你的拒绝,而是不满于你的态度,他也知道有些是不应该得到的);孩子发脾气时大人要保持镇定,这一点很重要;分析孩子啥时侯发脾气,为啥发脾气,是感到无聊,受到干扰,还是缺少爱抚?然后有针对的给予解决(陪伴,亲子阅读,游戏同龄孩子的互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一致统一的教育意见,给孩子一个规则,会让他有安全感。其次,自私的问题,不要勉强让他大方,相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有物质的安全感,知道了分享的乐趣就好了,这方面需家长引导。

        2009-08-31 12:29:28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Emmas85u52

          Emmas85u52

          历史

          家长首先应该分析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原因是2~6岁的孩子萌生了自我意识,试着自己去独立地解决一些事情,但由于能力有限,常常容易弄巧成拙,他就会着急,发脾气;另一种原因是有的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只要孩子一发脾气,便会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天长日久,孩子揣摸透了大人的心理,便会通过发脾气来要挟大人,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避免孩子发脾气比事后处理更重要。对于由第一种原因造成的,家长应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解决一些问题,并适当给予一些指导;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向他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或者是用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忘掉自己的要求。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大人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孩子不予理睬,待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以后,再和他谈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家长要有原则性,一定要一直坚持这么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懂得,父母坚持的事情不会因为自己而改变,发脾气是徒劳的。或者也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内容,待情绪稳定后再加以教育。
          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期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2-5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考虑问题的能力。最初,他们在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能超出他们实际所看到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们从各种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个事物,他们很少知道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儿童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总是直接地联系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年龄的长大,儿童开始学习去除这个自我中心。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家长的责任应该是训练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人类社会是群体生活。它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冷酷残暴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长伴他玩耍,没有弟妹要他照顾,好吃的食物,父母尽着他,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父母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加强。加上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而往往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因此,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要教育学生心目中看到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所以,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出外游戏,父母叮嘱“不要调皮,小心汽车(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孩子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孩子想到别人,那么“别人怎么样”就会在他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有时为了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抢先的不良心理,家长应从吃喝小事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个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的。像前面提到的孩子吃独食现象可能许多家庭都会碰到。家长要想纠正这个毛病,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即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懂得谦让长辈,谦让小朋友,谦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礼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只要我们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别人,孩子的“利他行为”也就会增多。

          2009-09-06 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