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保健  > 我女儿7个月大

      pic of user:yan101a

      yan101a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3

      我女儿7个月大

      我女儿7个月大,体温37.1度,是不是发烧?其它表现正常.

        avatar of lyyzhmq

        lyyzhmq

        历史

         

        宝宝在37.5度以内都属于正常范围,妈妈不用担心.

        因宝宝小,体温调节功能还不是很健全,如吃奶啊,哭啊都有可能引起体温升高,慢慢体温就会恢复.

        三周岁以内的宝宝发烧,在38.5度以内都应首选物理降温,超过38.5度可适当采取药物退热.

          物理降温方法降温速度较慢,但对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较安全的降温方法。

          1.用温水(手放在水中感觉不冷不热,其温度大概在38—41度)蘸湿毛巾,拧得稍干后,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窝、腋窝、颈部的大血管部位多擦几下,以微红为适度。这样,水的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起到降温的作用。

          2.将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孩子脑门上,可降低脑部的耗氧量,可起到降低体温,保护大脑的作用。

          
          3.休息

          小儿发热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18—25度)、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孩子更换干净衣服,并用温水擦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

          4.喝水

          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也可选用盐开水。

          5.饮食

          孩子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时的饮食安排必须合理。

          小儿发热的饮食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患儿的饮食可参考:

          米汤:将大米煮烂,加入少许白糖。米汤的水分充足,易于消化吸收。

          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其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祛暑的作用,服之既能补充营养,又利于毒素排泄,从而可以协助退热。

          鸡蛋羹:取1—2个鸡蛋打匀,再加100—200毫升温水,放入少量盐、葱花打匀,蒸10分钟后即可。鸡蛋羹可以补充蛋白质,并且较容易消化吸收。

        药物退热

          用于退热的药物很多,临床上一般是孩子体温在38.5度才给予退热药。常用的退热药有泰诺、百服咛等。退热药物无论起的是什么名字,但大都离不开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丁等来合成。因此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引发贫血、损害肝脏和肾脏,有的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起皮疹。所以使用退热药物要慎重,如果连续用了一天体温仍上升,要迅速就医;一次性也不可用量过大,应严格按孩子的体重或年龄服用。

        2007-08-08 13:26:45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xuenqi

          xuenqi

          历史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0 ̄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 0.5度。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度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 ̄38度为低热,38 ̄39度为中度发热,39 ̄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

          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 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度或低于25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

          2007-08-08 10:57:06

            avatar of gadann

            gadann

            历史

            小儿体温都偏高 很正常

            2007-08-10 2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