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心理  > 孩子打人是怎么回事?

      pic of user:ulggnz

      ulggnz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3

      孩子打人是怎么回事?

      孩子一岁五个月了,看到别的小朋友她会跑过去拍人家的脸或头,但不是拍所有在场的小朋友,是缺什么微量元素还是别的什么?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要处理一种问题行为,首先我们就要了解它发生的情境、频率和原因。为了深入了解孩子的打人行为,可以通过下面的30个观察事项来收集详细的信息。

          孩子通常什么时候打人?

          ·全天的任何时候
          ·特定的时候,比如比较晚的时候
          ·特定活动中
          ·室内或室外
          ·在孩子们很接近的时候,比如集体活动时
          ·在结构化的活动中
          ·当孩子们参加自由活动时
          ·在活动衔接期间

          看起来是什么引发了这种行为?

          ·一个同学有他想要的东西
          ·一个同学拿走了他的东西
          ·一位教师对他说“不”
          ·他不能完成某项作业
          ·他和其他孩子有争执
          ·他被推挤或和其他孩子太接近
          ·他累了。没有可观察的引发事件
          ·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

          谁是受害者?

          ·通常是某个孩子或特定的某些孩子
          ·任何人
          ·只有胆小的孩子
          ·只有固执的孩子
          ·年长或年幼的孩子
          ·男孩、女孩或成人

          在孩子打人时会发生什么?

          ·孩子承认打人或否认打人
          ·在其他孩子哭时表现烦躁
          ·受到被打者的还击
          ·打人之前会先看看是否有人在监视
          ·会道歉并试图让被打者好过一些
          ·会远离被打者
          ·留在被打者附近
          ·孩子笑

          从上面的这些细节信息中,可以了解孩子为什么打人和打人事件常常在何时何地发生。打人的目的有很多,比如保护财产、发泄挫折感、得到想要的东西等等。为任何原因打人都是不允许的,但是通过了解打人的原因可以避免一些打人行为。针对上面收集到的信息,下面有一些可以考虑的处理方法:

          ▲ 如果他总是打一个特定的孩子,那么考虑把这两个孩子分开。很可能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激惹了那个打人的孩子。把两者中的一个带离这个情境可能会有帮助。如果能把一个孩子放到另一个班,那就最好。如果不可能这样做的话,那么要保证随时注意保持他们的距离。如果那个特定的孩子不在附近的话,那么打人的孩子就失去了他的目标。

          ▲ 过分拥挤的情境可能会引发一些孩子的打人行为。如果能减少拥挤的时间就会有所帮助。通过使用分组管理技术可以减少排队的时间。例如,一次只让几个孩子到某个区域进行活动。让小组围成圆圈或是半圆坐好可以减少拥挤。教师可以坐在那个爱惹事的孩子旁边,说“很高兴我今天跟你坐在一起”或“你愿意坐在我旁边帮助我吗?”

          ▲ 如果一个孩子容易在受挫时打人,那么教师应该多注意这些情境。比如,如果一个谜语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那么教师就应该坐在孩子旁边,帮助他完成,或是给他换一个简单一些的。这可以帮助孩子多一些成功,以减少挫折和打人行为。

          ▲ 检查教室以保证材料和活动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适合的。要确保材料是充足的,如果材料太简单,太难,太少,无趣或让人受挫,那么就有可能会引发打人行为。

          ▲ 一个很小的孩子打人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语言能力来表达他的需要。他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独立性,或是保护他认为属于自己的财产。两岁或三岁的孩子需要很多帮助来学习以社会赞同的方式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相对较低的师生比是必要的(一个教师带4到6个孩子)。这样的话,教师才能够温柔地指导孩子们通过语言沟通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 如果一个孩子倾向于在一天中较晚的时候或是接近午睡的时间打人,那么他的行为可能是因为疲劳引起的。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他睡个午觉。

          ▲ 打人行为也可能是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的表现。通常没有形成安全依恋(亲子之间的相互信赖的亲密关系)的孩子会以敌意的形式来对待他人。这是一种需要成人给他提供安全感、一贯的支持和足够的注意的表现。

          ▲ 有些孩子在遇到出乎意料的压力时会表现出敌意行为,比如打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稳定、安抚的环境和一个关怀他们的教师,能够长远、有效地帮助孩子应对压力。

          了解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之后,就要处理这种行为了。无论孩子打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对于孩子打人行为的基本的处理程序都包括三步:

          预防打人行为 通过观察可能的线索来预防打人。例如,一个孩子总是在玩积木之后打人,那么教师就应该站在积木的附近。如果积木倒塌了,教师要及时帮助孩子来应对挫折的情绪,向他解释和其他孩子一起堆积木的重要性,并提供机会让他和其他孩子合作。教师可以向他示范合适的行为,并促进积极的社会交往:“看,丽丽想和我们一起玩。丽丽,你帮我们来建一座小桥好吗?”这样就把一个可能引发打人行为的情境改造成了一个积极友好的情境。

          表扬孩子的适当的社会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你很高兴他这么做。因为随着消极行为的减少,教师对他的注意也随之减少,但是孩子依然需要关注。对积极行为的关注可以稳定正确的行为,消退消极行为。

          在孩子打人之后使用隔离法 

          在使用隔离法时,要遵循的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被打的孩子无大碍。可能的话,另一个教师应该去照顾被打的孩子。
          *平静地带打人者到隔离区,平静但是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伤害其他的孩子。你必须呆在这里直到我让你离开。”
          *开始计时,离开隔离区。在隔离时间内既不跟这个孩子说话也不看他。
          *如果另一个孩子靠近隔离区,安静地带走这个孩子,解释“小明现在需要单独呆一会儿。等他回来之后你再跟他说话。”
          *隔离结束之后,告诉被隔离的孩子“你现在可以走了”。不需要教训他。孩子知道他被隔离的原因。为了让孩子表现出合适行为,你可以邀请他参加活动。

          隔离法

          一个孩子打人之后,通常的结果是教师批评和教育那个打人者。教师可能在每次打人事件发生之后都花上几分钟来解释为什么打人是错误的。对于打人者来说,这种注意是消极的,但是这也是一种注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这从孩子在打人之前会看看有没有人在监视和打人之后马上道歉都可以体现出来。

          这种处理方法一旦重复几次,就强化了打人者的这样一种观念,“打人是一种有效的获得注意的方法”。使用隔离法实际上就是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你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要暂时剥夺对你的注意,在这段时间内你可以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行为。”使用隔离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简单的冷处理肇事者就能够有效地快速平息纠纷,让打人者意识到自己的不适当行为。是遇到了让人头疼的爱打人的孩子,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2008-07-11 06:35:11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可儿媽

          可儿媽

          历史

          孩子打人有时就是一种交流方式啊
          想让孩子改,大人就要注意引导。
          这跟身体因素没有关系的。

          2008-07-10 23:28:49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3岁前的宝宝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往往以动作代替语言,从而发生误会。随着他们社交面的不断扩大,使他们逐渐产生了想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是语言发展又制约着他们的行动,在一连串的矛盾产生下,孩子往往会以“打”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这时家长要及时引导,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是带领孩子解决困难,教会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办法。

              增强宝宝的交往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可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势利导,遵守“不许打人”的行为准则,利用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对宝宝进行教育,激发孩子产生向故事里的人物学习的愿望。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是模仿成人的,如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就会学着父母的处事方式与别人交往,从而养成了爱打人的坏习惯。因此,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父母争吵时要尽量避开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有攻击性行为。

              另外,对于较大一点的宝宝来说,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需求性攻击性行为、迁怒性攻击性行为、报复性攻击性行为等等,其中需求性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当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满足孩子的愿望时,孩子往往有过激的表现并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可作适当惩罚,如立即取消目前他最想得到的奖赏或者游戏,但是要注意控制程度,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攻击性行为得以强化。

              还有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被别人欺负。发生这种事情,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与孩子一起寻求解决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时,总要挺身而出,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反而不会自己处理这类问题了!

            2008-07-11 06: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