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liyue
问答历史
|
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和D,维生素A缺乏可能影响宝宝皮肤和视力的发育,缺乏维生素D则有可能导致佝偻病的发生,因为维生素D可促进食物中钙质的吸收,对宝宝的骨骼发育有重要作用。
母乳和牛奶中维生素A、D的含量都比较少,为了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宝宝,从出生后第三周起都应该添加鱼肝油。现在市场上有专门为宝宝特制的维生素AD制剂,配比科学,适于宝宝吸收,但浓度不一,应严格按说明或医生指导给宝宝服用,最好选用滴剂。特别注意不能补充过量,否则有可能会发生中毒。夏季宝宝室外活动较多,日照时间长,补充鱼肝油的量可以酌减。
许多宝宝大一些的宝宝往往因不喜欢鱼肝油的腥味而拒食,妈妈需要想些办法,比如掺在宝宝爱吃的食物中,让他不知不觉地吃下去;或者准备一些小点心作为奖励。平时要多给宝宝准备些富含维生素A、D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蛋黄、虾皮、胡萝卜、含维生素A、D的奶类等。
关于鱼肝油的详细说明
鱼肝油 英文名 COD LIVER OIL
来源(分子式)与标准:本品系自鲛类动物Squalidae 等无毒海鱼肝脏中提出的一种脂肪油,在 0℃左右脱 去部分固体脂肪后,用精炼食用植物油、浓度较高的鱼肝油或维生素A与维生素D3 调 节浓度,再加适量的稳定剂制成。每1g中含维生素A应为标示量的90.0%以上;维生素 D应为标示量的85.0%。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橙红色的澄清液体;微有特异的鱼腥臭,但无败油臭。
由鱼类肝脏炼制的油脂。广义的鱼肝油还包括鲸、海豹等海兽的肝油。常温下呈黄色透明的液体状,稍有鱼腥味。常用于防治夜盲症、角膜软化、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等,对呼吸道上层粘膜等表皮组织也有保护作用。它主要由不饱和度较高的脂肪酸甘油脂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磷脂和不皂化物。鳕、大菱鲆等是国际上鱼肝油生产的传统原料。中国主要用鲨、鳐、大黄鱼、鲐及马鲀。
制造方法主要有:
①蒸煮法。以蒸汽直接蒸煮切碎的鱼肝,经静置或离心分离后得澄清的油。此法用于含油较多的鱼肝和渔船上的肝油生产。
②淡碱消化法。将切碎的鱼肝加水和氢氧化钠蒸煮,经离心分离出肝油后再行精制。
③萃取法。把切碎的鱼肝以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再从萃取液中回收溶剂即得;或将鱼肝先经淡碱消化,再用效价低的鱼肝油或植物油萃取。此法适用于含油少而维生素效价高的鱼肝原料。经上述几种方法制得的鱼肝油还须在低温下使部分硬脂析出,经过滤而得清鱼肝油。
鱼肝油含有维生素D和A,前者可帮助钙的吸收,后者可预防干眼症、维持正常生长。
吃鱼肝油可以预防、治疗佝偻病,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鱼肝油是强壮骨骼的营养物品,在一般人心目中,婴儿时期经常服用鱼肝油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鱼肝油也像其他营养品一样,有利也有弊。不要认为鱼肝油是营养品,吃得越多越好。有些年轻的父母给孩子服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无限度地加大剂量,结果造成物极必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孩子出现皮肤油光奇痒,头发脱落、胃肠消化功能低下;可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却认为吃不吃鱼肝油无所谓,孩子照样成长,尤其在冬季期间,终日不见阳光的屋子里,从来也不适当地补充些鱼肝油和钙片,结果使孩子头颅变方形,胸廓畸形,四肢弯曲,孩子得了佝偻病。
那么,孩子究竟应不应该服鱼肝油,服多少为好呢?鱼肝油确是一种营养品,主要成分为维生素A和D。维生素A对维持夜间的视觉和上皮细胞的完整有重要作用,可以防止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夜盲症。维生素D有帮助钙的吸收和促进骨骼钙化的功能。小儿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每天需要一定量的维生素D。除食物外,正常人皮肤中含有一种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也可转化为维生素D3,所以多晒太阳也可防止佝偻病的发生。
对于小儿来说,每天服适量鱼肝油(每天服浓缩鱼肝油3—4滴)还是有益的,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北方地区的冬天更为必要。服多长时间要以孩子的体格发育情况而定。
【当心鱼肝油中毒】
鱼肝油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的含量是维生素D的10倍。
鱼肝油常用来防治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症。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可引起皮肤干燥、毛囊角化、干眼病及夜盲症等;维生素D缺乏可产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人体需要维生素A的量极微,从食物中摄取,已足够生理需要。目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营养不断丰富,维生素A缺乏症已较少见。只有在人体患某些疾病,如肝炎、胰腺炎、腹泻等;或在长期发热、怀孕、授乳时,由于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才会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
为防治小儿佝偻病,首选的药物,应是维生素D,鱼肝油中所含维生素D的量,小于维生素A10倍,巳如上述,如用鱼肝油来防治佝楼病,在维生素D达到治疗量时,维生素A已远远超过了需要量,这样就往往产生维生素A蓄积中毒。维生素A中毒,发病缓慢,常见症状为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奇痒、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容易激动、口角皱裂、肝脾肿大及颅压增高等症状。维生素D也能引起中毒,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钙过高、肾功能减退等。发生鱼肝油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由此可见,小儿长期大量吃鱼肝油,既非营养的必需,又存在一定危害性。这是年轻的父母万万不可忽视的。
【怎样给婴儿服鱼肝油?】
预防佝偻病,给婴儿服浓缩鱼肝油,已为家长所接受。但如何选择制剂,有些家长还不清楚。浓缩鱼肝油制剂有两种,一种制剂为已用多年的旧制剂,维生素A、D含量比为10∶1,即每毫升浓缩鱼肝油含维生素A50000单位,含维生素D5000单位。而小儿每日需要维生素A1000~1500单位,维生素D400单位,两者之比为3~4∶1,如服用这种旧制剂浓缩鱼肝油预防佝偻病,每日给婴儿服用3滴鱼肝油,即吃进维生素D400~500单位,却吃进维生素A5000单位,为维生素A需要量的4~5倍,久而久之可发生维生素A中毒。为克服这种制剂的弊病,可在每瓶鱼肝油内加进半支注射用维生素D3(15万单位),调整维素A、D 比例为3∶1,这种混合制剂,每日吃1滴,即吃进维生素A1600单位,维生素D600单位,既可预防佝偻病,又不会发生维生素A中毒。
另一种浓缩鱼肝油为近年新生产的新制剂,维生素A、D含量比为3∶1。预防佝偻病,每日给孩子喂4滴,相当于吃进维生素A1200单位、维生素 D400单位,既能满足婴儿每日维生素D需要量,又不会造成维生素A中毒。所以家长应该买维生素A、D 含量比为3∶1的新制剂给孩子吃。
鱼肝油,儿童必须吃的营养品。
红扑扑的脸蛋、粉嫩光滑的皮肤……刚出世的婴儿总是健康的。但据6月15日英国《独立报》报道,40%的新生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这可能给他们的健康带来非常可怕的损害。因此,虽然儿童的脏腑器官、神经系统都尚在发育阶段,用药不能随意,但有些药,却是他们必须要服的,比如维生素A和D等。
维生素A和D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对胎儿及婴幼儿的发育、上皮组织的完整性、血钙和磷的恒定以及骨骼和牙的生长发育尤其重要。同时,维生素A、D也可治疗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小儿经常服用,一方面可以预防维生素缺乏症;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钙的吸收,从而防止佝偻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婴儿满月以后,就可服用维生素A、D,即鱼肝油(有供儿童使用的滴剂),每天400国际单位,可一直服用至2―3岁。4―6月的婴儿开始添加辅食,每天的喝奶量逐渐减少;到了5―11个月,他们每天对钙的需求量会增至400国际单位。由于他们对钙的需求量较大,补充稍有不足便会引起缺钙,因此特别需要注意。
此间,家长还应警惕,婴幼儿如果有缺钙的表现,如多汗、枕秃、易夜惊等,就应去医院作相关检查,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服钙。婴幼儿应尽量选择一些钙源好、吸收好、口感好、不刺激肠胃的婴幼儿专用钙产品,如醋酸钙等液体钙。
不过也得注意,补充维生素A、D仍需接受医生指导。否则一旦过量,这两种维生素会积聚在体内,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副反应,甚至引起慢性中毒,那就得不偿失了。
鱼肝油的正常摄入量是多少?
鱼肝油中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是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除了经常晒太阳且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个月以前可以不加肝油外,其他婴儿应从出生后半个月开始加服,但要掌握好服用的剂量,因为维生素A和维生素D摄入过量均可引起中毒。 有些父母看见自己孩子出牙晚,爱出汗,就擅自加大鱼肝油的服用剂量,还有的家长以为鱼肝油是补药,吃得越多越好,于是一天给孩子吃十几滴,这些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婴儿维生素A每日需要量为1500-2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为400-800国际单位,长期超量服用,势必引起中毒反应。维生素A中毒可出现烦躁不安、呕吐、囟门隆起、骨缝加宽、皮肤搔痒、脱屑、毛发脱落、口角糜烂、肝脏肿大等多种症状。维生素D中毒的主要表现是高血钙症。可出现疲乏、多尿、呕吐、厌食、便秘等现象。慢性中毒还可表现为反复感冒、咳嗽及长期低热。
因此,家长们切不可盲目增加孩于服用鱼肝油的剂量。至于每日应服用多少为宜,可听从保健医生的指导。
一般来说,浓缩鱼肝油(10毫升,维生素A、维生素D为10:1)要吃2-3个月,即使这样,摄入也超过了需要量。现在市售的一种维生素A、维生素D之比为3:1的鱼肝油比较适合婴儿服用,1周岁以下的婴儿每日服用4-5滴,两个月左右服完一瓶(10毫升装)即可。
给宝宝添加鱼肝油应注意什么?
鱼肝油是一种常用的婴儿辅食,也是一种维生素类药物,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D,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和夜盲症。 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所以婴儿一般从一至三个月起就应添加鱼肝油,以促进钙磷的代谢吸收。但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A、D均为脂溶性维生素,与其他水溶性维生素如B1、B2等不同,过量摄入维生素A、D不能被及时排除,而会在体内贮存起来,进而产生毒性作用。鱼肝油由于剂型、产地及使用原材料的不同导致维生素A、D含量有差别,在给婴儿添加鱼肝油时一定要小心,以免发生意外。
1、征求医生的意见,在医生的指导下和监护下进行,正确选择剂型、用量及使用期限,以防过量。
2、根据小儿月龄、户外活动情况以及摄入的食品种类而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早产儿应提早添加鱼肝油,随月龄增长可适当增加用量。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产生维生素D,户外活动多者可以少用鱼肝油。另外,一些婴儿食品如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系列,已强化维生素A、D,有规律食用这类辅食可以减少鱼肝油用量。
3、鱼肝油同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两者的功能及副作用又各不相同,在治疗佝偻病或夜盲症时,因用量较大,时间较长,应分别使用单纯的维生素D或A制剂,以免导致另一种维生素中毒。在国内,维生素A的急慢性中毒以大城市6个月或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多因家长期给小儿服用鱼肝油所致。
众所周知,鱼肝油因含有维生素A和D,是一种常用的婴儿辅食。维生素A对于维持夜间的视觉和上皮细胞的完整有重要作用,摄入不足会患夜盲症;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及骨骼的钙化,婴儿缺乏维生素D会患上佝偻病。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所以婴儿从出生后第1—3月开始就应酌情添加鱼肝油以促进钙磷的吸收。
专家指出:小儿每日需要维生素A1000—1500国际单位,而维生素D的需要量则为400国际单位,两者比例应保持在3—4∶1。比例失调会引起中毒。新型的鱼肝油制剂两者的比例为3∶1,中毒现象已较少见,尽管如此仍须加以警惕。
维生素A中毒发病缓慢,常表现为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奇痒难忍、食欲不振、易于激动、皮肤皴裂以及肝脾肿大。有些儿童还会出现维生素D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血钙过高以及肾功能受损。这两种情况可以统称为“鱼肝油中毒”,一旦确诊就应立即停药。
如果过量服药则会带来危害,紧急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谨慎选择剂型,并及时调整药量及服药期限。同时,医生还会考虑其他问题,例如早产儿应酌情加量,小儿鱼肝油用量需随月龄逐渐增加。此外,户外活动多时可以酌减用量。一些婴儿食品,如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系列中已强化维生素A、D,如果规律服用也需减少鱼肝油用量。
近日,一篇“维生素可能致死”的报道引起不少家长的恐慌。在儿保门诊里,不少家长急于询问:孩子每天服用小儿维生素片,久而久之会不会也有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郭志平教授表示,其实小剂量地补充微量营养素并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家长给孩子过量补充,如又吃多种维生素,又吃含有维生素D强化的钙剂,再吃鱼肝油,反复“叠加”后,就要当心维生素超标。相对于成人,儿童多服脂溶性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更容易“中毒”。
现象一:鱼肝油、维生素“叠加”吃
一个孩子在家的补品可以堆成小山,从鱼肝油、各种强化钙剂,到各种维生素片……除了每天在家吃,就连上幼儿园、去春游,家长也把这些补品带到学校里,让老师中午休息时给孩子服用。
不少家长总认为,多吃点、多补点,对孩子健康总有好处。儿保科郭志平教授却给家长“泼了冷水”。郭教授说,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地服用一、两种保健品可能没问题,但将各种保健品都混在一起乱吃,如果吃得太多,可能引起营养素“叠加”,其中有的营养素的量可能超过需要的标准,出现隐患。
现象二:成人补品儿童减半服
大人的补品孩子也能吃?记者发现,一些家长盲目以为大人吃的保健品,孩子也能吃。每次自己服用时,也不忘记“好心”地给孩子分一半。比如:一粒维生素片扳开一半,给孩子服用,还自以为:减少一半的剂量就是儿童的服用量。
成人保健品与孩子混用,这绝不可取。郭教授说,给儿童服用维生素片等保健品,最好选用儿童的专用型,不可与成人的混用。毕竟,在儿童体内所需的营养元素的剂量和种类,与成人的并不完全相同。
现象三:孩子每月补品花费500元
一个才5岁的孩子,家长为他每个月安排的保健品花费高达500多元,甚至超过一位普通老人的保健品花费……据医生透露,如今在儿保门诊中,一位普通的孩子每天服用一二种保健品一点也不稀奇,每天服用三四种、甚至五六种保健品的孩子不在少数。
记者发现,一些总担心孩子营养不良的家长甚至还把成人的进补食品给孩子服用,像西洋参、冬虫夏草、蜂皇浆等以往只有老人才服的补品,如今都成为孩子的进补品。
郭志平教授说,从专业角度而言,儿童太早吃补品,对其并不利,家长不要盲信广告。儿童过早服用蜂皇浆还可能引发性早熟。
【专家说法】幼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由于儿童食物在烹饪时,往往时间长,煮得比较烂、熟。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其中的维生素就容易流失。此外,儿童多数不爱吃蔬菜,维生素缺乏等现象可能存在。
如果阳光不足,适当补充维生素D,还是需要的;此外,像低体重的早产儿、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幼儿、有慢性腹泻的幼儿等,也可能存在维生素A缺乏。可在正常范围内摄入,但不要超过可耐受的最大摄入量。
维生素A、D过量易中毒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孩子又吃多种维生素,还吃鱼肝油,再加上强化维生素D的钙剂,可能出现维生素A、维生素D“叠加”后过量。
维生素A、维生素D不像水溶性的维生素,可以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过量后容易蓄积在体内,引起“中毒”。在临床中,本市也偶尔发现过维生素A、维生素D“中毒”的孩子,其中维生素D中毒更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