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保健  > 先天性精神病

      pic of user:ireneq2003

      ireneq2003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3

      先天性精神病

      男友母亲的姥姥及男友的姥姥皆患有先天性精神病,其父正常,请问男友以后的孩子是否会受影响?概率有多大?谢谢!

        avatar of ☆铭妈☆

        ☆铭妈☆

        历史

         

        精神病的种类很多,除了一小部份器质性精神病和智能不足有明确的遗传情形之外,其馀都是体质、心理和环境等多重原因造成的。由研究得知,一般人罹患精神分裂病的比例为千分之三,而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血亲患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以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患有精神分裂病的病人,其同胞兄弟之罹患率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增加至16%,若双亲均患有该病者,其子女之罹患率为40%-68%。至於周期性的躁郁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异卵双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双胞胎罹患率是95.7%。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遗传的影响。
        虽然遗传对精神病的成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绝对因素,也就是有遗传影响的子女并不一定都会发病,我们不能忽略后天生活环境的因素。








        精神病有没有遗传性,这是很多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有一些精神病已经肯定为遗传性疾病,而且遗传方式也十分明确,如家族性黑朦性痴呆、笨丙酮尿症、亨廷顿舞蹈病、先
        天愚型、肝豆状核变性、精神分裂症等。而另一些精神病的发病有遗传因素起作用,但目前还不能肯定遗传因素起多大作用和确切的遗传方式,如癔病等。

        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遗体基因突变引起疾病,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一般都发病。也就是说在单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而环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单基因遗传的方式又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在基因遗传因素引起的精神病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多见,如笨丙酮尿 症、肝豆状核变性等。这一类遗传病,患者的父母双方都不是患者,但都携带致病基因,同胞中有四分之一患者,近亲结婚者发病率更高。其次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亨延顿舞蹈病等,也有人认为躁狂抑郁症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类遗传性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必有一方是患者,同胞中有一半是患者,子女中也有一半是患者,代代相传。

        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信息通过两次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较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单基因遗传病相比,多基因遗传不只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与环境因素相比,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叫遗传度,用百分数表示。如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人类精神健康最大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为80%,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中,遗传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环境因素所致的作用则相对较小。多基因遗传病一般有家族性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亲中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钟老汉一家的发病情况就有这种可能性。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这类遗传病一般出生后即可发现一些躯体器官的结构异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能的障碍,如先天愚型、女性或男性性腺发育不全症等。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精神病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现介绍一些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以便于大家及早发现精神异常的病人,及时到医院确诊、治疗、以防意外。

        1、睡眠和记忆障碍:精神病人的失眠与神经衰弱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的失眠无明显原因,无痛苦体验,也从不主动就医。有的即合彻夜不眠,次日仍毫无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言语杂乱、非正常动作增多等表现。

        2、性格改变: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很合得来的人亦不理睬、疏远。对没有特殊原因,突然发生了明显性格改变的人应引起重视。

        3、情绪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绪改变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躁狂症病人常表现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病人则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还有一些病人出现情感的倒错。如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

        4、过分多凝:这类病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活,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他也会怀疑是针对自己的。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如经事实证实而否定,患者仍坚信不疑,这种病态思维被称之为妄想。

        5、动作和行为异常:这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如具有妄想的病人往往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狂躁人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相助”或“管闲事”。情绪低沉的抑郁病人常呆坐或呆立而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病人常侧耳倾听,可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假如你身过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你或许会担心他病情突然发作,对你施加暴力行为。你也许还会问,这类暴力行为可以预测吗,应当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预测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较公认的“预测因素”包括:男性,青壮年,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未婚,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智能偏低,有婴幼儿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史(如颅脑外伤、高热等)有童年期家庭环境偏差(如受虐待、父母离异等),学习困难,有品行障碍(如逃学、头殴、虐待动物等)史,药物或乙醇依赖者,有反复家庭暴力或违法行为史,有冲动型或反社会型人格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偏执型、伴有妒嫉、被害妄想及命令性幻听者)等等。

        家人、朋友和其他精神病患者接触者,必须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①对于烦躁、激动状态中的患者,不应过分地去关心、询问。②当患者向你发怒时,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③不应嘲笑、歧视患者。④对于症状相对稳定的患者,要督促其服药、随访、并留意其复发的预 防。⑤发现有精神症状复发倾向时,应及时送其治疗,必要时可在多人协助下强制其住院。⑥与有过暴力史而又正处于发病期的患者接触时,最好不要处在患者可以正面攻击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场,必要时可提供帮助。⑦患者的合理要求应尽量予以满足,如果实在无法办到,可用温和的语气与其商量,并做出解释。

        2008-08-17 15:49:35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依波

          依波

          历史

          女的染色体是XX,男是XY,结合有XX,XY,XX,XY,
          男的染色体XY中的“Y”一定是来自父染色体中的Y,是显相的。

          也就是说男友爷爷的弟弟有精神病,如果是遗传的,那男友的爷爷也就会精神病。

          但男友的爷爷正常,也就是说这个病是不遗传的,或男友的爷爷的弟弟不是亲弟弟。

          ===

          精神病有没有遗传性,这是很多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有一些精神病已经肯定为遗传性疾病,而且遗传方式也十分明确,如家族性黑朦性痴呆、笨丙酮尿症、亨廷顿舞蹈病、先
          天愚型、肝豆状核变性、精神分裂症等。而另一些精神病的发病有遗传因素起作用,但目前还不能肯定遗传因素起多大作用和确切的遗传方式,如癔病等。

          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遗体基因突变引起疾病,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一般都发病。也就是说在单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而环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单基因遗传的方式又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在基因遗传因素引起的精神病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多见,如笨丙酮尿 症、肝豆状核变性等。这一类遗传病,患者的父母双方都不是患者,但都携带致病基因,同胞中有四分之一患者,近亲结婚者发病率更高。其次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亨延顿舞蹈病等,也有人认为躁狂抑郁症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类遗传性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必有一方是患者,同胞中有一半是患者,子女中也有一半是患者,代代相传。

          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信息通过两次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较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单基因遗传病相比,多基因遗传不只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与环境因素相比,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叫遗传度,用百分数表示。如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也是危害人类精神健康最大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为80%,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中,遗传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环境因素所致的作用则相对较小。多基因遗传病一般有家族性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亲中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钟老汉一家的发病情况就有这种可能性。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这类遗传病一般出生后即可发现一些躯体器官的结构异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能的障碍,如先天愚型、女性或男性性腺发育不全症等。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精神病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现介绍一些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以便于大家及早发现精神异常的病人,及时到医院确诊、治疗、以防意外。

          1、睡眠和记忆障碍:精神病人的失眠与神经衰弱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的失眠无明显原因,无痛苦体验,也从不主动就医。有的即合彻夜不眠,次日仍毫无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过人,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言语杂乱、非正常动作增多等表现。

          2、性格改变:原来是热情、乐观、合群、善于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对以往很合得来的人亦不理睬、疏远。对没有特殊原因,突然发生了明显性格改变的人应引起重视。

          3、情绪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绪改变往往是毫无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反应”。如躁狂症病人常表现终日喜气洋洋,过分热情。抑郁症病人则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还有一些病人出现情感的倒错。如听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兴的事却唉声叹气。

          4、过分多凝:这类病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如听到有人讲活,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他也会怀疑是针对自己的。这种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如经事实证实而否定,患者仍坚信不疑,这种病态思维被称之为妄想。

          5、动作和行为异常:这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如具有妄想的病人往往对妄想对象突然发生攻击行为。情绪高涨的狂躁人可有过分装饰,或“慷慨相助”或“管闲事”。情绪低沉的抑郁病人常呆坐或呆立而默不作声。具有幻听的病人常侧耳倾听,可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对空叫骂等。

          假如你身过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你或许会担心他病情突然发作,对你施加暴力行为。你也许还会问,这类暴力行为可以预测吗,应当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预测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较公认的“预测因素”包括:男性,青壮年,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未婚,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智能偏低,有婴幼儿时期神经系统疾病史(如颅脑外伤、高热等)有童年期家庭环境偏差(如受虐待、父母离异等),学习困难,有品行障碍(如逃学、头殴、虐待动物等)史,药物或乙醇依赖者,有反复家庭暴力或违法行为史,有冲动型或反社会型人格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偏执型、伴有妒嫉、被害妄想及命令性幻听者)等等。

          家人、朋友和其他精神病患者接触者,必须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①对于烦躁、激动状态中的患者,不应过分地去关心、询问。②当患者向你发怒时,不可与之发生正面冲突。③不应嘲笑、歧视患者。④对于症状相对稳定的患者,要督促其服药、随访、并留意其复发的预 防。⑤发现有精神症状复发倾向时,应及时送其治疗,必要时可在多人协助下强制其住院。⑥与有过暴力史而又正处于发病期的患者接触时,最好不要处在患者可以正面攻击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场,必要时可提供帮助。⑦患者的合理要求应尽量予以满足,如果实在无法办到,可用温和的语气与其商量,并做出解释。

          2008-08-15 2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