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A天使
问答历史
|
发育特点
(1)体重:男婴约7.97千克,女婴约7.35千克;
(2)身长:男婴约66.76厘米,女婴儿 约65.90厘米;
(3)头围:男婴约43.10厘米,女婴约41.90厘米;
(4)胸围:男婴约43.40厘米,女婴约42.05厘米;
(5)坐高:男婴约43.57厘米,女婴约42.30厘米。
喂养指导
(1)第6个月婴儿的喂养特点
第6个月的孩子,由于活动量增加,热量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纯母乳喂养可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如果必须人工喂养,第6个月的孩子主食喂养仍以乳类为主,牛奶每次可吃到200毫升,除了加些糕干粉、亨氏米粉、健儿粉类外,还可将蛋黄加到1个,在大便正常的情况下,粥和菜泥都可以增加一点,可以用水果泥来代替果汁,已经长牙的婴儿,可以试吃一点饼干,锻炼咀嚼能力,促进牙齿和颌骨的发育。
本月在辅食上还可以增加一些鱼类,如平鱼、黄鱼、巴鱼等,此类鱼肉多,刺少,便于加工成肉糜。鱼肉含磷脂、蛋白质很高,并且细嫩易消化,适合婴儿发育的营养需要,但是一定要选购新鲜的鱼。
在喂养时间上,仍可按上月的安排进行。只是在辅食添加种类与量上略多一些。鱼肝油每次仍吃2滴,每天3次;钙片每次2片,每天2~3次。
给孩子添加辅食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由少量开始,逐渐增多。当孩子愿意吃并能正常消化时,再逐渐增多。如孩子不肯吃,就不要勉强地喂,可以过2~3天再喂。
②辅食要由稀到干,由细到粗,由软到硬,由淡到浓,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要使孩子有一段逐渐适应的过程。
③要根据季节和孩子身体状态来添加辅食,并要一样一样地增加,逐渐到多种。如孩子大便变稀不正常,要暂停增加,待恢复正常后再增加。另外,在炎热的夏季和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不要添加辅食,以免孩子产生不适。
④辅食宜在孩子吃奶前饥饿时添加,这样孩子容易接受。随着辅食的逐渐增加,可由每天代替半顿奶逐步过渡到代替一顿奶。
⑤要注意卫生,婴儿餐具要固定专用,除注意认真洗刷外,还要每日消毒。喂饭时,家长不用用嘴边吹边喂,更不要先在自己的嘴里咀嚼后再吐喂给婴儿。这种做法极不卫生,很容易把疾病传染给孩子。
⑥喂辅食时,要锻炼孩子逐步适应使用餐具,为以后独立用餐具做好准备,一般6个月的婴儿就可以自己拿勺往嘴里放,7个月就可以用杯子或碗喝水了。
⑦家长在喂婴儿辅食时,要有耐心,还要想办法让孩子对食物产生兴趣。婴儿辅食添加可参考下表。
添加辅食的顺序
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 你可以给孩子试试拌饭料,给宝宝拌在饭或粥里吃,淘宝上有卖的。口味很多,营养均衡,我们家宝宝喜欢吃红蘑鲜蔬/鸡肝蛋黄/金枪鱼海苔口味的拌饭料。
1~3个月
鲜果汁
青菜水
鱼肝油制剂
维生素A、C和矿物质、维生素D
4~6个月
米糊、乳儿糕、宝宝乐、烂粥等
蛋黄、鱼泥、豆腐、动物血、菜泥、水果泥
补充热量
动植物蛋白质、铁、维生素、矿物质
7~9个月
烂面、烤馒头片、饼干、鱼蛋、肝泥、肉末
增加热能,训练咀嚼
动物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B
10~12个月
稠粥、软饭、面包、馒头、挂面、碎菜、碎肉、油、豆制品
热能、维生素B、矿物质、热能、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训练咀嚼)
(2)婴儿食品的制作
①青菜粥
大米2小匙,水120毫升,青菜心泥1小匙(可选菠菜、油菜、白菜等)。把米洗干净加适量的水泡1~2小时,然后用微火煮40~50分钟,加入青菜心,再煮10分钟左右即可。
②汤粥
把2小匙大米洗干净放在锅内泡30分钟,然后加肉汤或鱼汤120毫升煮,开锅后再用微火煮40~50分钟即可。
③奶蜜粥
用1/3杯牛奶,1/4个蛋黄放入锅内均匀混合,再加入1小匙面粉,边煮边搅拌,开锅后微火煮至黏稠状为止,停火后加1/2小匙的蜂蜜即可。
④番茄通心面
把切碎的通心面3大匙和肉汤5大匙一起放入锅内,用火煮片刻,然后加入番茄酱1大匙煮至通心面变软为止。
宝宝体重其实顺其自然了 宝宝大了自然会瘦下来
两岁以下儿童最好不喝鲜奶
一些家长在孩子能吃饭以后,就会给孩子每天喝鲜奶,其实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喝鲜奶。因为婴幼儿的胃肠道、肾脏等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给孩子喝鲜奶会产生某些危害。
首先,鲜奶中某些营养成分不容易被吸收。比如,鲜奶中含量较高的磷,会影响钙的吸收,而高含量的酪蛋白,遇到胃酸后容易凝结成块,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其次,鲜奶中的乳糖主要是琢型乳糖,会抑制双歧杆菌,并促进大肠杆菌的生成,容易诱发婴儿的胃肠道疾病。同时,鲜奶中的矿物质会加重肾脏负担,使孩子出现慢性脱水、大便干燥、上火等症状。
此外,鲜奶中的脂肪主要是动物性饱和脂肪,会刺激婴儿柔弱的肠道,使肠道发生慢性隐性失血,引起贫血。
另外,1岁以内的婴儿要禁止喝鲜奶;2岁以内的孩子也最好不要喝。婴儿哺乳期过后,应该选择与母乳成分更加相近的配方奶粉。因为配方奶粉调整了蛋白质和脂肪结构、钙磷比例,又添加了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核苷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成分,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