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心理  > 3岁宝宝一激动就口吃,怎么办

      pic of user:niceapple_424

      小星宇妈妈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3

      3岁宝宝一激动就口吃,怎么办

      我儿子3岁多了,从2岁半开始发现有点口吃,我们一直教育他说话慢点,不要重复.可是到现在仍然有口吃的现象,特别是激动的时候更厉害.不知道这种情况要不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哪个医院看比较好?该怎么矫正?谢谢!

        avatar of ninibao

        ninibao

        历史

         

        口吃大多发生在2—5岁,也有的发生在入学以后。心理学家认为,口吃病症往往会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由于口吃妨碍幼儿正常的交往活动,口吃幼儿多不愿与人交谈,长此以往,幼儿易形成自卑、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特点,从而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健康发展。口吃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口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紧张。有关专家用心理状态解释口吃的形成,认为紧张是造成口吃的原因。临床发现,口吃患者并非任何场合都口吃,他们在轻松状态下,仍会正常地与人交谈,而在公众场合或紧张情况下,或与他们惧怕的人交谈时,常常口吃,或口吃加重。观察发现,父母对孩子态度粗暴、打骂孩子,孩子受惊吓,地震,父母死亡等强烈刺激会引起或加重幼儿的口吃。可见,情绪紧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专家认为口吃开始于幼儿对词或思想的搜索。幼儿期正处于言语发展期,由于其言语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不能象成人那样心里想什么马上就会表达出来。他们往往一边想一边在头脑中搜索恰当的词,而这种搜索使幼儿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引人注意的重复和语言不太流利的现象。如果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言语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然而有些家长对这种现象则不能容忍。他们发现孩子口吃往往过多地矫正或逼迫孩子把话说流畅,如告诉孩子“再说一遍”、“不要结巴”等
        。其实,这种情形的口吃,幼儿本身并没意识到,而家长的训斥反而引起孩子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内心紧张,幼儿说话时尽量想把话说得流利些,结果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形成口吃。


        三、个性因素。有些专家认为,性格内向的幼儿易口吃。这些幼儿内向性很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份注重自己的言行,言谈举止过份拘谨,唯恐自己的言谈引起不良反应,由此形成紧张心理,导致口吃。性情急躁的幼儿,办事急于求成,说话不加考虑,也易口吃。


        四、模仿。有些幼儿口吃是模仿别人所致。调查发现,许多幼儿是因为模仿其他口吃患者而口吃的。他们经常与口吃患者接触,觉得他们说话好笑而模仿,渐渐地形成口吃习惯。



        可见,幼儿口吃不是生理上的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绝大多数幼儿的口吃是一时性的,若及时矫治,会很快治愈。在矫治过程中应注意:


        (一)、正确对待幼儿说话不流畅现象。年小幼儿由于言语发展尚不完善,在说话过程中要在头脑中搜索恰当的词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思想。而这种搜索常常会造成言语的间断、重复或语调的拉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幼儿的言语会表达流畅的。因此,家长不必对此过份担忧。当发现幼儿说话结巴时,不要表现
        出特别关注的神态,也不要让他重复他说得不流利的话。这时成人可以装做很不经意的样子,用一个适当的词提醒孩子,使孩子把话接着说下去,切忌不要训斥,嘲笑孩子。



        (二)、消除引起幼儿紧张的不良刺激。幼儿口吃往往是心理紧张造成的。因此,要尽量消除造成幼儿心理紧张因素的影响。平时不训斥打骂幼儿,更不要因为幼儿口吃训斥幼儿。要建立和睦祥和的家庭气氛。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三)、进行语言训练。平时成人在同口吃幼儿说话时,注意语言要轻、柔、慢,连惯地同其交谈,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其模仿成人的语调。



        (四)、对由于不良个性因素造成口吃的幼儿,要注意陶治幼儿的性情,改善个性中的不良因素。要使急躁的幼儿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述自己的要求和思想,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要培养其自信心和胆量,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与其他人接触和交谈,使得幼儿逐渐习惯与人自如交谈。


        口吃并非生理上的缺陷或发音器官的疾病,而是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障碍.常见于衰弱或特别易兴奋的儿童.

        口吃的表现有:1发音障碍 常在某个字音,单词上表现停顿,重复,拖音等现象,说话流畅性. 儿童口吃以连发性口吃较多,发音之际,在某个字音要重复多遍才能说下去.也有难发性口吃,说第一个字要很使劲才能发出声音.
        2肌肉紧张 由于呼吸和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而妨碍这些器官的正常运动.说话时唇舌不能随意活动.
        3伴随动作 为摆脱发音困难,常有摇头,跺脚,挤眼,歪嘴等动作.
        4常伴有有其他心理异常,如易兴奋,激怒,胆小,睡眠瘴碍等.

        口吃的诱因;1模仿 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幼小时学别人口吃所致.小儿喜模仿,常因看到口吃者滑稽可笑加以模仿,而感染上口吃.
        2精神因素,受惊吓为常见的诱因.如见到某种动物,听了可怕的故事,看了可怕的影片等,致情绪不安,易致口吃.或家庭不和睦,家长态度粗暴,打骂孩子,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下,易致口吃.
        3成人不能正确对待幼儿学语阶段的不流畅现象.幼儿正处于在学习口头语言的阶段,词汇逐渐丰富,说话时可能为了选择词汇而有忧疑,暂停或重复某个单词的现象,这并非口吃.若家长或周围的人为此表现出恐慌,焦虑,甚至加以斥责,耻笑,或硬逼着幼儿把话说流畅了,不许"结巴"就会适得其反,使幼儿对说话过分紧张,更加张口结舌.

        口吃的矫治: 无论是模仿,精神受刺激,还是初学口头语言时的不流畅现象,最初并非真正的口吃.真正口吃,必须有心理因素掺杂进去,即对自己口吃的高度注意和嫌恶,对说话的恐惧心理.若没有以上心理因素,口吃只是一时性的.
        1 正确对待小儿说话时不流畅现象.幼儿说话时发生"口吃",周围的人应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加批评,不必提醒:"你结巴了".不使幼儿因说话不流畅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2 消除环境中可致幼儿精神过度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家庭和睦,教育方法合理,生活有规律,都可使幼儿的"口吃"成为一时性的现象.
        3 成人用平静,柔和的语气和幼儿说话,使他也仿效这种从容的语调,放慢速度,使说话时呼吸正常.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教他慢慢地,有节奏地说话,朗读.

        2009-09-14 16:52:24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汐汐妈咪

          汐汐妈咪

          历史

          口吃发生在幼儿身上不同于成人,因为幼儿的言语发展要经历一个脑、嘴协调、学习表达的过程。2、3岁的幼儿正是言语发展的起步阶段,掌握的词汇量很少,表达能力有限。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选适当的词汇,这对他们来说,是要有些困难的。因此,他们完全可以表现出犹豫、吭哧、停顿和重复。应该说,这时的口吃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口吃症状,更不属于病理范围。一般在五岁之前不治自愈,也有的孩子可能在慌忙时有些口吃,但通常不至于影响交往。爸爸妈妈过于紧张,过于关注、急于纠正等都是不妥当的。

          父母可以这样做:

          幼儿的口吃是生理现象,既然是一个言语障碍,那么爸爸妈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尽量不留有“后遗症”。

          1、不要讥笑、斥责、打骂或惩罚孩子,任何加重孩子紧张心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哪怕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也是错误的;

          2、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关注点不要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要鼓励其敢于张口,且不要着急,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

          3、必要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重复孩子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表示理解,也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正确的表达。千万不要让孩子像改错似地自己重复,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张口时内心紧张而加重口吃;

          4、根据孩子言语表达的情况,可以教他朗诵歌谣,念“顺口溜”,给孩子讲笑话、讲故事。孩子在玩耍时是最放松的,可以边玩边说,注意力放在动作上时(注意分散),也能有效地缓解口吃现象;

          5、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开朗、大胆、自信的孩子即便发生过口吃,因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在内心感受上,一般能较快地得到改善。反之,敏感、懦弱、急躁、退缩的孩子,可能会演变为继发性口吃。一个人仅仅是“说不好”并不是问题,而一旦认定自己“说不好”,就有可能真的不敢张口,也就真的“说不好”了;这一点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

          岁多的孩子口吃很正常,他们的语言发育晚于思维发育,想说的东西说不出来,说话就容易结巴。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能急,否则,孩子可能更结巴甚至自卑,不仅延迟语言发育,严重者甚至引发行为问题。

          此时,家长要做的是:跟孩子说话,语速慢一点,留给他充分理解、组织语言的时间;家长可用语言替他表达他的想法,再让他重复一遍;不要把孩子放在有口吃毛病的人群里;一旦孩子三四岁还口吃,需到医院检查。

          2009-09-14 18:52:42

            avatar of 感动★初为人父

            感动★初为人父

            历史

            细数宝宝们喜怒无常的时刻

            育儿宝典 2007-12-28 15:11 阅读27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导语:两岁时,你的宝贝已经具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与年龄稍大的儿童相比,他们对这类感情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才刚刚开始发育,再加上两岁孩子的注意力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情绪有时就像钟摆一样波动非常大。

            两岁的宝贝开始向独立生活迈出了新的一步。每当他完成一项新任务,比如用蜡笔画画或者完成一幅拼图游戏,他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但是,如果他在绘画或者拼图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他也立刻会表现出极度失望的情绪。此时,爸爸妈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帮助孩子实现自立的同时,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他的坏脾气。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与孩子一起讨论有关情绪的问题,将有助于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将不再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其他的小朋友,如伸手打人或咬人,而是对他不喜欢的人说“我不想和你玩了”。当家长与孩子一同讨论情绪问题时,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正在教孩子如何运用一项重要的工具,这个工具将伴随他们走过一生。



            我失望,所以我生气

            原本非常快乐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变得恼怒异常?简单地说,这是失望情绪所致。尽管两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已经开始发育,但他们的交流能力还非常有限,许多时候他们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玩穿衣打扮的游戏,她的妈妈准备接她回家,此时小女孩突然变得非常失落。开始,这位妈妈以为孩子还想继续玩所以不愿意回家。但她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女儿只是想自己穿好外套,但做妈妈的当时却没有领会到这一点。

            此外,两岁的儿童不懂得忍耐。当他们的要求无法立刻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觉得很失望,仿佛世界末日就要降临一般。例如,如果你没有给你的儿子他想要的打蛋器,他立刻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没什么其他好玩的东西了。当他的要求被拒绝时,他会觉得别无选择。

            好在孩子的失望情绪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他很快便会找到新的目标,只要有其他有趣的事物,孩子的注意力立刻就会被吸引过去。两岁左右的儿童充满了好奇心,他可能会同时对多个事物感兴趣。

            聪明的家长应该利用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当孩子因为要求无法满足而不高兴时,在不经意间帮助孩子寻找另一个能引起他兴趣的事物。例如,当孩子哭着喊着要打蛋器时,为他找来一把勺子,这样他立刻就会安静下来。此外,如果你能带他离开现场,改变所处的环境,也能使他安静下来,例如尽快把孩子带出厨房,领他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样他的注意力马上就会又被其他玩具所吸引。



            我该怎么说出我的感受?

            尽管有趣的事物可以很快分散儿童的失落情绪,但是对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与孩子交流有关感情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打消他们的失落情绪。当然,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两岁的孩子详尽地解释他为什么会感到恼怒、孤独或烦躁不安,他还不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和词汇量,但是你可以帮他识别情绪,例如你可以说,“这样做你一定感到很生气,”或者“你现在看起来很伤心”,这些话都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该用何种言语来表述他当前的内心感受。最终,他们会理解这属于正常感受。

            如果每当孩子因为玩游戏不顺利而发火时,爸爸或妈妈对他说:“你现在很生气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这种情绪与这个单词联系在一起。当孩子接近三岁时,他就会逐步理解悲伤、恼怒等单词的含义了,随后他也就可以与你讲述他的感受。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孩子不适当的举止。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认可,但与此同时应该教导他不能因为有了这些情绪就要把它们以粗暴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认为妈妈因为打电话而不理睬他,他感到很失望,他就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告诉妈妈,而不是踢人或打人。尽管他可能要再长大一些才能理解你所说的话,但是这种交流却可以为今后树立良好的行为举止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激化的情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以粗暴的方式甚至是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方式来表达情绪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原谅的。

            同时,帮助孩子分辨情绪的好坏也很重要。当孩子表现得非常满意或兴奋时,你也许该对他说,“我看你一定非常喜欢你的冰激凌”或者“你一定特别高兴能与爸爸和妈妈玩捉迷藏”,你的这些言语可以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情绪。



            别人的感觉是什么?

            当然,两岁左右的儿童多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理解别人也有感情,而且别人的感受会与自己不同。但是如果孩子能够辨别自己的情绪,他也就同样会把这些词语用于别人身上。

            当妈妈说“我现在很生气”,那么孩子就能领会到妈妈的感觉和自己以前的情绪相同。这是培养情感相通的第一步,即感知别人的感受。这种能力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具备,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个过程将贯穿孩子的童年生活。

            幼儿时期是让孩子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的最佳时机。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应该多谈论一些感受的问题。当我们告诉孩子为什么一种行为是正确的,而另一种行为是错误的时候,可以向孩子演示别人的感受。例如告诉他,尽管你没有和小朋友打架,但是你却让他感到非常伤心。或者你可以反问他: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了你自己身上,你会感到伤心吗?

            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有关感受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教育孩子与大家和睦相处。既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同时还应该与小朋友们融洽相处,这些技能对他未来的生活和成功将起到莫大的帮助。



            以游戏来识别情绪

            这里还有一个帮助孩子了解情绪的办法——与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你可以拿动物玩具、布娃娃等做道具。例如,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别人的感受,你可以向孩子表演,有的动物玩具喜欢被人挠痒痒,而有的却不喜欢。假如你的孩子对某种事物充满恐惧,那么角色扮演游戏也是赶走恐惧感的好办法。

            我们对情绪的解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有所闪现,因此角色扮演游戏是简单有效地传达这种信息的最佳方式。这种游戏可以让你洞察孩子的思想和感受,而这也是加强你和孩子之间感情联系的最佳机会。

            2009-09-17 1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