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心理  > 1岁半宝宝犯错的时候该怎么处理?

      pic of user:liuyirana

      刘怡然

      历史

      悬赏:30分

      回答:1

      1岁半宝宝犯错的时候该怎么处理?

      我宝宝一岁半了,有时是太淘气了,或是你不让她干什么她非干什么的时候我就脑火了,吵也不是,打也不是,请教一下这种宝宝什么也不懂的情况下该怎么处理。有时我打她几下他坐到地下哭了,吵也哭,不打吧又不听话,怎么办呀。

        avatar of 若凡寶兒

        若凡寶兒

        历史

         

        每个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

        1岁:吵夜,缠人;
        2岁:不好好吃饭,说话发音不清;
        3岁:乱拉屎尿,乱涂乱画;
        4岁:捣蛋,违逆,恶作剧;
        5岁:撒谎,欺负小孩子、小动物;
        6岁:闯祸,偷拿别人的东西,砸烂玻璃;
        7岁:多动,贪玩,不爱学习;
        ……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像一盘录像带,需要演示和体验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自满、受挫、爱恨等)与行为,留下适当的印痕,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印痕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孩子可以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这个过程很像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1~3岁是一个最佳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要形成有效的疫,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定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也可以获得对错误的部分免疫。

        人类的孩子与哺乳动物小时候一样,要在游戏中预演攻击与防御,残忍与仁慈,捕获与逃避……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一直遭受贴身看护,就得不到行为与情绪实践的时机。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就欠了债,内心总有些不安宁、不踏实,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异样的举动来补偿那些未了的“事”。

        孩子在2~5岁时,许多负性情绪,如愤怒、对抗、残忍、嫉妒、仇恨,都要有适当的释放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学会处理这些情绪的经验,学会节制,就像打预防针一样。孩子犯错也需要合适的年龄。5岁孩子当街撒尿,别人只会一笑;12岁还当街撒尿就会被视为品行不端。同样,一个小孩子伤害小动物,遭受过父母的“训斥”,长大了就不会跑到动物园去跟狗熊过不去。在孩子小的时候,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到了不该犯错的时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补课”,那真是有些得不偿失。

        “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常常挂在小学老师嘴边的一句话,用于表达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心情。可是,我们后来又吃惊地发现,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正确看待是前提,妥善处理是关键。

        一、立规矩,防范于未燃

        立规矩是为了减少或防止孩子犯错误。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同孩子每日大大小小的错误搏斗的过程。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孩子犯错误,是他成长中必经的体验。立规矩,不等于竭尽全力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不等于父母教养失误、规矩不严,更不等于孩子的成长有问题。相反,如果孩子从来不犯错误,我们倒要担心,孩子是否真的知道这个世界的深浅。

        二、把握阻止孩子犯错误的时机

        当然,并非鼓励孩子去犯错,顺其自然比较好。

        犯错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抗挫能力,没有心理抗挫能力的孩子,可能也不敢犯错。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犯错的机会要多一些,误也要大一些。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化学试验中,曾把一个小试验室炸翻。可以说,敢犯错误的人都会是一些有希望的人,关键是犯错的时机要把握好,在该犯错误的年龄犯些必要的错误。小孩子如果犯了大错(面临学校除名,伤人损物造成巨大的赔偿,离家出走等),就成了孩子人格发展的危机,父母有时也不得不陷入其中,来帮助孩子承担部分责任。

        要让孩子不犯大错,必须让孩子从犯小错中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那么,明知孩子的行为会失败,会犯错,家长是任其下去,还是要制止呢?这要看犯错的责任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帮助他预见后果是重要的,也就是说,不让他犯不该犯的错。

        孩子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父母需要像老师解题一样帮助孩子去分析。首先是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以减低孩子的焦虑;再看方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

        孩子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父母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从而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事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孩子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

        只要我们提醒孩子不要总犯同样的错误,或不要去犯无意义的或低级的错误,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

        三、纠错中的三戒

        一戒态度暴躁。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会那么有理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绪。孩子有些错误还会触动父母早年的心理创伤,父母会无意识地想通过教育孩子去纠正自己几十年前的错。对孩子犯错的态度,常常透视出父母早年未处理好的情结。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父母对孩子提出过度要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保证教育效果。众多的家教实践证明,在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孩子遭受轻微体罚,不会形成长久的心理创伤;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父母就要凡事小心,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会让孩子记仇一辈子。

        二戒替任受过。有些家长竭尽全力来预防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又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惩罚,以为孩子犯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过。其实不然,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出差错,应当把犯错看成是教育的良机,使孩子从犯错中获得成长。对于一不留神就犯错误,然后又总是逃避的孩子,父母最好不要代其受过,而要让他自己承受行为的责任,去面对谴责、赔偿损失、向别人道歉。这样的好处一是使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知道在外部世界并不总能为所欲为;二是让他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后悔、难过、害怕是什么西;三是让他学会协调攻击欲望与环境的关系,慢慢把攻击行为转向积极和安全的范围(如运动、竞赛)。

        三戒过度惩罚。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是品行或道德问题,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使小错变成重大的心理创伤。这样一来,孩子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被化解,而是被压抑和深藏,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犯下更大的错误。

        2010-10-18 20:49:12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