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心理  > 这是不是儿童的心理问题

      pic of user:jxp20100312

      贝贝北海小学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这是不是儿童的心理问题

      我女儿今年八岁,上二年级了,最近有一次傍晚作业时发现她说了一件让我很吃惊的事,她当时手里握着笔,一边动一边说,妈妈我的笔会越来越快的,这是一种感觉,一会儿就会没的,还说小时候常会这样的,事后我问过她,她还是表达不清楚,问她学校里会不会产生这些感觉,她说没有,通常会在家晚上时发生这些奇怪的感觉,比如她和她爸爸睡觉时,她爸说了一句话,她会感觉她爸说的话很快很快,好象什么幻觉似的

        avatar of PAN201314

        PAN201314

        历史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讲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案例3: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格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境.

        我的看法:

        1、案例三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三个案例中依次讲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要点是什么

        皮亚杰的理论是以发生学和发展的观点探讨人类认识的个体心理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成长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其基本理论要点:

        ①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但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儿童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差别而加速或推迟。

        ②在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征。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一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这些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皮亚杰一般是将智慧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发展经过三个层次:本能时期、习惯时期和智慧活动萌芽时期。儿童出生的第一个月只是遗传性反射格式,通过第二分阶段的习惯形成,使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加以整合、联结,如寻找声源,用眼随着运动的物体等,大约在9个月到1岁左右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感知运动智慧。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例如在这一阶段后期可以说出自身的左右,但对对方的左右常常弄错,受自旁左右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在推理上、问题解决和逻辑方面已经超过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2011-01-03 14:43:37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PAN201314

          PAN201314

          历史

          幼儿"逆反心理''及矫正方法
          逆反心理''指的是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客观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幼儿"逆反心理''有他独特的表现.
          证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四至五岁的幼儿,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已有了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这时的儿童表现"闹独立",而成人常常意识不到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若处理不当,如一味训斥,惩罚等,就会导致儿童发展的"危机",可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遇事畏手畏脚,二是执拗逆向而行,以后这为多,独生子女更是如此,这是"逆反心理"在幼儿时期的特殊表现.
          那么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呢?
          1.违反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四岁左右的儿童探究心理特别强,喜欢刨根问底,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这是认识世界的表现,比如孩子在家把玩具拆开搞坏了,用饭和菜喂金鱼,结果把鱼缸里好看的金鱼搞死了等等,这些常常会惹怒爸爸妈妈.于是孩子们受到训斥,重则马上受到打骂体罚,这样简单的对待孩子,与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相勃,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儿童的反向行为.你不让我干,我偏要干.看你把我怎么办?
          2.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应当承认,时至今日,有不少家长头脑中还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尊重幼儿,根据幼儿的心理规律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那种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的错误做发,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日常生活生活中,越骂越却教养,越打越不孝的情形司见惯.
          3.遇事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对待孩子这个不准,那个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个完,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厌烦,易产生"逆反心理".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都有偏食或挑食的毛病,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喜欢.有些家长在饭桌上对孩子说个不停,这个菜好吃,营养价值高,不吃就不长,每顿饭都教育一番,久而久之,怎么能让孩子相信,怎么会不引起反感?他们更不愿意吃这些菜了.
          4.不顾幼儿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加上近年来的"神童之风"的影响,他们要孩子从小就学这学那,有的规定每天要识多少字,背多少唐诗,甚至要学加减乘除的计算.如违背了规定,就给予惩罚,不给吃饭,弄得孩子精疲力尽,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使孩子们什么都学不好,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情绪对立,严重的甚至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它的消极后果呢?
          首先要学一点心理学知识,只有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谈得上教育,不少家长和教师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摆出一付架子,习惯训斥,支配,甚至用不同的手段体罚,时间一长,即使父母,教师的话哪怕再正确,他们也会把它当作"耳边风"了,怎么能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呢?因此,对待孩子,父母教师不要摆架子,平等相待,就容易进行教育,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
          其次,认真分析,遇事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若是前者,就要注意改进方法:若是后者,应要查明原因,只有通过认真分析才能查明原因,也能帮助家长,老师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二是"冷处理".一旦孩子发生"逆反心理'',不能急躁,不能以任性对任性,"看你犟"我比你更犟的方式会火上加油,把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们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为威胁时,不要心疼,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停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三是学会利用,要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用"你不会穿衣",你不会数了",你最喜欢哭了''这类的话来激他们,这时孩子会说,我会,不信你瞧,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其效果往往比正面教育还好.
          四是发现闪光点,"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相似点,其中包含了某些独立思考的积极倾向,好奇爱动脑筋是幼儿的特点,从孩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家长,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珍惜这一点,它是我们发现孩子智力素质方面的优势及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是革命的接班人,认真研究"逆反心理"现象和矫正的方法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应当进一步引起社会,特别是幼教工作者们的重视.

          2011-01-03 14: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