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凡寶兒
问答历史
|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关心同情他人呢?
首先,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初中阶段,是孩子感情的敏感期,这个时期抓紧培养他们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和爱护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在家庭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影响,应使孩子建立起这样的观念棗父母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的依赖着,父母的健康和存在是与他们的幸福和欢乐分不开的,从而使孩子产生出体谅父母辛苦,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与父母同甘共苦的内心需要。不热爱父母的孩子是不会去爱别人的。在家庭里,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抑制自己的个人需要,时刻明确到周围亲人的需要。对孩子的宠爱无度,以及对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的放纵,会使他们自私自利,任性跋扈,会使他们的心肠变硬。有的父母不愿把家庭的艰难以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告诉孩子,怕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希望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这些父母忘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将会长大成人,生活中的苦难和忧愁也会落在他们身上,从小不能真切地体谅父母艰难的孩子,不能从精神上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孩子,会认为生活是万事如意的。这样,在他们成为父母后,在遭受到某些挫折和不幸时,很难成为坚强勇敢的人。孩子如果没有这种感受和精神准备的话,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是不会关心别人的痛痒,并诚心诚意地为别人工作服务的。
其次,父母应成为人道感化的正面形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生活实践表明,待人冷漠无情的父母,很难教养出心地善良,对人体贴入微的孩子;以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炫耀于人的父母,一般也教育不出尊重别人,深切体察别人疾苦的后代。父母对孩子所表现的温情与爱抚,以及父母同周围人的比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助人为了的人道主义表现,都会微妙地迁移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应成为人道感化的正面形象,而不是相反!
第三、保持道德行为评价的正确性,从理智上强化这种行为。
孩子做了关心人的好事,应及时肯定表扬,这能使他感到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反过来,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关心以后,也需要让他懂得感谢。不少父母认为关心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其实,从小让子女知道这种关心,懂得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并对这种关心表示感谢,对于逐渐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使孩子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和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也是孩子首先关心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要逐步引导孩子把关心父母的基础移到对父母劳动意义的理解和尊重上。
就范围来说,还要逐步引导孩子从关心父母到关心家庭其他成员、邻居、同学、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要在孩子的意识中形成“别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的观念。这样做,对陶冶子女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是大有益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