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yyxxyy
问答历史
|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急症,又称“凉厥”,俗名“抽风”。自新生儿至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生,尤以婴幼儿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免疫机能比较低下,加上婴幼儿期某些特殊疾病如产伤、脑发育畸形等,即容易出现急性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医学认为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急惊风主要是由于外感风温时邪,突受惊吓,或乳食积滞、痰热内壅使得气机发生逆乱,脑窍闭塞所致。慢惊风是因为急惊风延误失治,或病后体虚,或吐泻较久使得津血耗伤。筋脉失养而致。常见症状为神志不清,牙关紧闭,肢体抽搐,痉挛等。 按摩方法(一)急惊风 1.常用手法 (1)掐人中、掐十宣、拿合谷、拿太冲,各穴交替操作,直到清醒为止。 (2)拿承山、拿百虫、拿曲池,各穴交替操作,以抽搐停止为度。 (3)清心经、清肺经、清肝经各300次。 (4)患儿俯卧,家长以掌根直推脊柱50~100次。 (5)按揉丰隆穴2~5分钟。 2.随证加减 (1)感受风邪型,受邪轻者,症见发热、咳嗽、流涕、咽红,伴有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苔薄黄;受邪重者,症见高热,手足躁动,惊厥较甚,舌红苔燥。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400次,退六腑300次,揉外劳宫100次。 ②按揉大椎穴1分钟。 ③推涌泉300次。 (2)外感暑邪型:多见盛夏季节,病起发热无汗,头痛,嗜睡,项强,继而高热,嗜睡与烦躁交替出现,有时抽搐、口渴、便秘,病情重者见持续高热,反复抽搐,神志不清等。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500次,退六腑600次,推涌泉600次。 ②按揉大椎穴2分钟。 (3)湿热疫毒型:多见于夏秋季节,发病急骤,突然高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或烦躁谚妄,大便稀臭或夹有脓血,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心经100次。 ②清大肠、清小肠各400次。 ③退六腑300次。 ④按揉天枢1~3分钟。 (4)乳食积滞型: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便秘,呼吸短促,双目直视,昏迷抽搐,舌苔厚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肠400次,揉板门100次。 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3分钟。 ③运内八卦300次。 (5)惊骇恐惧型:惊恐不安,面色泛青,睡眠不宁,梦中啼哭,双目窜视,手足抽搐。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百会穴1~3分钟。 ②揉外劳宫、揉小天心各100次。 ③按揉神门穴1分钟。 按摩方法(二)慢惊风 1.常用手法 (1)补脾经、补肾经。清肝经各300次。 (2)摩中脘2~5分钟。 (3)推三关100次。 (4)按揉百会、足三里穴各1分钟。 (5)捏脊5~10遍。 2.随证加减 (1)脾胃虚弱型:精神萎靡,睡中露睛,面色萎黄,不思饮食,大便清稀,四肢欠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 舌质淡,苔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400次,揉板门300次。 ②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各1分钟。 ③揉肚脐20次,按天枢10次。 (2)脾肾阳虚型:精神淡漠,面色发暗,四肢厥冷,昏昏欲睡,睡中露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手足蠕动,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横擦大椎、命门穴,均以热为度。 ②补脾经400次,补肾经300次。 ③按揉脾俞、肾俞、太溪穴各1分钟。 (3)肝肾阴虚型: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心烦不眠,手足心热,肢体震颤,易出汗,大便干,舌尖红,舌苔少津。常用手法加 ①推涌泉100次。 ②按揉肝俞、肾俞各1分钟。 生活调理 (1)急惊风发病突然,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在家庭中如果遇孩子发生惊风时,可用按摩方法先急救,以赢得时间,然后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 (2)慢惊风在急性发作时,常用手法同急惊风,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辨证施法。 (3)惊风发作时,加强保护,防止咬破舌头,衣服要宽松,及时清除咽喉部的分泌物如痰液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4)在抽搐发作时,不要强行扯拉患儿手足,以防扭伤四肢筋骨,留下后遗症。 (5)对患儿有乙脑、流脑等脑部病变者,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发生危险,按摩只起辅助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