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心理  > 父母如何保持一份童心?

      pic of user:marbwo

      开心考拉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6

      父母如何保持一份童心?

      以前在书店看到过一本书,说父母也要保持一颗童心才能教育好孩子,请问是这个道理吗?那怎样做才算是保持一颗童心呢?

        avatar of 冰冰精灵

        冰冰精灵

        历史

         

        所谓童心,对大多数父母来说,的确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每当我们紧皱眉头、生气地训斥着因在下雨天玩水弄脏了鞋子、沾污了裤子的孩子时,好像很理所当然。但孩子心里不明白:这么好玩的事情,父母为什么不赞成呢?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跑回家,本想向父母诉说一番戏水的情境,并让父母分享快乐,结果却被浇了一瓢冷水,火热的心被浇凉了,孩子被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后,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我们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爱玩游戏,爱提问题。可是有些父母总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小孩的童心,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父母只要尽可能多的保留一些童心和意趣,就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来看一位母亲的教育心得:



        一天我正在织毛衣,儿子却在一旁吵闹着要我跟他玩小火车。我一看这有什么好玩的,于是说:“不好玩,你自己去玩吧,妈妈要织毛衣。”我仍埋头织毛衣。不料孩子“哇”地一声大哭,“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在地上,那样子,感到委屈极了。无奈,我只好哄着他一声玩玩具,孩子很快就破涕为笑,快乐极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生气地摔小火车?我想可能正是我当时缺乏“童心”所致。对大人来讲,玩小火车肯定没什么意思,可小孩子就不同了。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要使父母的教育能潜入孩子的心灵,引起“教育效应”,做父母的一定要有一颗童心。



        这位母亲说的很正确。做父母的虽然经常和小孩子在一起,但如果缺乏童心,就很难进入小孩的世界,形似咫尺天涯,因为两代人之间找不到共同的爱好和语言,难以真挚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会拥有同孩子一样的童心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方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这对中国家长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2、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已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3、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4、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 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



        6、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7、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8、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其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做父母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考虑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的童心,正确引导孩子是大有好处的。





        最后,要看到社会的变化。




        有些父母说,我有童心,我经常拿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比,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代沟越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父母要保持童心,但不能完全沉醉于自己儿童时代的那颗童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现肛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童年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父母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所以我们说的保持童心,还不完全是指父母自己童年时的童心,而是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父母时时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早影响,不能以旧的观念看待新一代的孩子。





        父母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与孩子心灵接近、心理想通的基础。



        2011-12-11 14:28:59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无敌美少女

          无敌美少女

          历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茁壮成长,所以对子女无论在饮食、衣着、教育等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这里提出父母要有一颗“童心”,是指父母要懂得小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对待孩子的一言一行应该按照小儿心理发展的过程来办,否则“爱心”达不到预期的要求。例如2-3岁 的幼儿自己已能独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吃饭等等,总之,有自己的主见及行为,但是毕竟各方面的动作还不协调。如果家长认为孩子自己吃饭时狼 藉很多,速度又慢,还不如家长喂他吃,时间又省、又不狼藉,这样必然会遭到孩子的反对,如果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势必孩子不高兴,父母批评孩子脾气倔 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例如孩子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要探索探索,了解其底细,因此要把刚买来的汽车就拆开,家长不要理解为孩子 的破坏性强。父母教育孩子时难免进行批评,但不能当众批评,因为稍有些懂事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尊心,当众批评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幼儿的说谎不少见,但其 中大部分是被家长误解,例如不实现诺言,小儿认为这不是说谎;家长的暗示性提问,孩子容易朝向暗示的意图来回答,这些均是小儿心理的特点。有的家长责怪孩 子做功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要求7-8岁的孩子要集中注意做功课1—2小时,但从心理的角度,该年龄阶段集中注意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说明家长的要求不现实、办不到。      最后,希望家长买一本儿童心理学,学习一些小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母亲具备了“童心”,才能带领及教育好子女。

          2011-12-11 14:00:43

            avatar of ♡沫晗妈妈

            ♡沫晗妈妈

            历史

            hehe 其实常常和孩子在一起 童心就自然能保留

            2011-12-11 14:02:31

              avatar of 闹小精灵

              闹小精灵

              历史

              多跟孩子聊聊天,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

              2011-12-11 14:14:10

                avatar of 冰冰精灵

                冰冰精灵

                历史

                我们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家长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好游戏,爱提问题。可是有些家长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家长不理解孩子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家长不同,行为习惯和家长不同,等等。孩子的做法往往带有时代特色,而家长的做法往往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当然会有很多不理解。

                那么,如何由隔阂向理解转化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学者赫茨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主要要求有10条: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

                (4)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5)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家长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基础。

                再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心情要求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比如孩子正跳皮筋跳得来劲,家长非得让孩子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会撅得老高老高。为什么?因为她刚跳完,应该给别人抻皮筋了,这时候走开,小朋友就会对她不满。假如好容易等到该她跳了,而家长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会不满。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说,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告一段落”后自觉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决。

                做家长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都是大有好处的。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其要害是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理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

                当然,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理解代替不了教育,但没有理解往往也很难教育。有些孩子和家长情绪对立,往往是家长不理解孩子,简单粗暴教育孩子造成的。理解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诱导,变单纯禁堵为积极疏导。

                最后,要看到社会的变化。

                有些家长说,我有童心,我经常拿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比,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代沟越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家长要有童心,但不能只是自己儿童时代的童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现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童年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家长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所以我们说的保持童心,还不完全是指家长自己童年时的童心,而是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家长时时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能以旧的观念看待新一代的孩子

                2011-12-11 14:28:35

                  avatar of 冰冰精灵

                  冰冰精灵

                  历史

                  所谓童心,对大多数父母来说,的确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每当我们紧皱眉头、生气地训斥着因在下雨天玩水弄脏了鞋子、沾污了裤子的孩子时,好像很理所当然。但孩子心里不明白:这么好玩的事情,父母为什么不赞成呢?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跑回家,本想向父母诉说一番戏水的情境,并让父母分享快乐,结果却被浇了一瓢冷水,火热的心被浇凉了,孩子被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后,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我们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爱玩游戏,爱提问题。可是有些父母总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小孩的童心,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受到自己父母的尊重,父母只要尽可能多的保留一些童心和意趣,就会发现教育孩子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来看一位母亲的教育心得:



                  一天我正在织毛衣,儿子却在一旁吵闹着要我跟他玩小火车。我一看这有什么好玩的,于是说:“不好玩,你自己去玩吧,妈妈要织毛衣。”我仍埋头织毛衣。不料孩子“哇”地一声大哭,“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在地上,那样子,感到委屈极了。无奈,我只好哄着他一声玩玩具,孩子很快就破涕为笑,快乐极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生气地摔小火车?我想可能正是我当时缺乏“童心”所致。对大人来讲,玩小火车肯定没什么意思,可小孩子就不同了。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要使父母的教育能潜入孩子的心灵,引起“教育效应”,做父母的一定要有一颗童心。



                  这位母亲说的很正确。做父母的虽然经常和小孩子在一起,但如果缺乏童心,就很难进入小孩的世界,形似咫尺天涯,因为两代人之间找不到共同的爱好和语言,难以真挚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会拥有同孩子一样的童心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方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其次,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这对中国家长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2、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已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3、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4、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 请爱护我,经常训练我对人的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



                  6、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7、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8、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其次,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做父母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跳皮筋、跳房子、下考虑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的童心,正确引导孩子是大有好处的。





                  最后,要看到社会的变化。




                  有些父母说,我有童心,我经常拿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比,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代沟越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父母要保持童心,但不能完全沉醉于自己儿童时代的那颗童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现肛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童年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父母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所以我们说的保持童心,还不完全是指父母自己童年时的童心,而是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父母时时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早影响,不能以旧的观念看待新一代的孩子。





                  父母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的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保持童心、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与孩子心灵接近、心理想通的基础。



                  2011-12-11 1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