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心理  > 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爱打人?

      pic of user:jiang8iad

      光轮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爱打人?

      我家宝宝特别老实胆小,每次带他出去玩,总会遇到一些特别皮的小孩,明明没惹他,偏跑过来打你,推你一下,有时宝宝会被吓哭,看的我一肚子火,在幼儿园里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有的小孩那么爱打人,惹事呢?

        avatar of 帮宝适育儿专家联盟

        帮宝适育儿专家联盟

        历史


        1.这是这个年龄段比较出现比较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因为能力不不够强,有些事情做不好,家长就不愿意让孩子做。也就是不能够依从孩子的愿意,所以会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一是不能讲道理,因为孩子不懂,但也不能总依着他,这样会养成任性的毛病。一般是对他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不能答应,但不要采取硬性的方法,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或暂时不理他的冷处理办法,而且家庭成员的态度都要一致,慢慢来让他懂得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从小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较直拗一些,但是也要逐渐让他懂得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2.这个年龄段比较出现这些情况,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因为能力不够强,这也是一个孩子的行为培养问题,关键是家长要做出一些好的行为让孩子来模仿。这个时候家长一是不能讲道理,因为孩子不懂,但也不能总依着他,这样会养成任性的毛病。一般是对他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慢慢来让他懂得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从小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可能比较直拗一些,但是也要逐渐让他懂得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在他做的比较好的时候,多给予精神奖励和情感的安慰。如果觉得他是模仿了别人的行为,要慢慢的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他,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


        2011-12-15 20:28:09

          avatar of 薰衣草之海

          薰衣草之海

          历史

           

          其实,孩子爱打人,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的。
          家庭如果很冷漠,父母很少和孩子交流,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孩子就会封闭自己,表面上显得可能很听话,但是内心可能喜欢攻击,因为他要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对孩子过分溺爱也是让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太阳”在大家的关注之下,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就是一切唯我独尊。可是,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他没有了特权,一旦需求受挫,就会用攻击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也有的妈妈表面上和别人批评着自己的孩子:“我家宝宝啊,在幼儿园里净打别的小朋友,可愁死我了!”可是,你看她是笑着说的,看孩子的眼神也充满了赞许和鼓励,不用说,她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刚好相反,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她正为有这样“厉害”的孩子而沾沾自喜呢!难道孩子感觉不出这样的赞许和鼓励吗?有这样的家长,不愁不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
          有的妈妈(本身就“好斗”的爸爸们更多),在听了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受欺负的事情后,立刻教孩子一定要以牙还牙,“没事儿,大不了上医院咱给他出医疗费!咱别受欺负就行!”孩子在这样的默许和鼓励下,当然在幼儿园里有恃无恐了。恐怕您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家长吧?
          还有的妈妈在孩子打人后态度不够坚决,如当孩子打了别人,妈妈会用商量的口吻说:“孩子呀,咱下次能不能不再打人了呢?”——这样的口吻,怎么能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打人的行为岂不成了可做不可做的事情了?
          也有的妈妈经常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打人之后要道歉,要说对不起!”结果,孩子确实这样做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可以随意打人的,对小朋友依然照打不误,家长还很纳闷,自己明明辛苦教育了,可是为啥孩子还屡教不改呢?她不知道重点在于让孩子停止打人的行为,而不是过后的补救工作。
          也有的妈妈在孩子打人后会严厉处罚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情况更多可能会发生在爸爸身上),他们怒气冲冲劈头盖脸地一顿责骂,不分脑袋屁股先打孩子一顿:“看你下次还敢不敢打人!”这样的惩罚,会让孩子更加认同以强欺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学会把打人看成是发泄情绪的手段。这样的家庭,一般习惯用这种强制方法来教育孩子,用武力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父母的模仿阶段,父母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树立横行霸道、不讲道理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霸道、打人骂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这样的教育,同样也是失败的。

          2011-12-15 17:11:31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