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保健  > 如何预防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pic of user:huaobv

      capchen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如何预防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听说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期耳疼剧烈,严重时影响听力,请问如何预防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avatar of COOPERATION604

        COOPERATION604

        历史

         

        平时要加强小儿的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小儿的各种传染病;其次是要及时治疗鼻腔、鼻窦、咽部的一些疾病;感冒时,鼻腔分泌物较多,擤鼻时不要两侧同时用力,要两侧交替擤,否则,容易将鼻涕擤进中耳腔;婴幼儿喂奶姿势要正确,以坐位为佳;以往患过中耳炎的小儿,洗澡、游泳时要格外当心,不要让水进入耳道内,以防中聂黎霉发。

        2012-02-14 13:50:4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王缪一

          王缪一

          历史

          小儿急性中耳炎

          EFPTS9S2AVM4WGMBA10T88CS1VTNBRTW
          耳朵里疼痛是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一个主要病状,常伴同发烧出现。但是,年龄过小的婴儿,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痛苦的感觉,而终日啼哭不安,夜不能眠,拒绝喂孔(因为吮乳及吞咽 动作能加重耳朵的疼痛)。由于发烧,加上睡眠不足及饥饿,病孩精神委靡不振,身体显得 十分虚弱。稍大一些的婴儿,不可能说出疼痛的地方,只好摇动头部,或用手指抓、揉耳朵,甚至抓破皮肤。这些表现,如不注意观察,也容易被忽略过去。年龄稍大的幼儿或儿童,会诉说耳朵里发胀、发闷,疼痛很厉害,听别人说话含糊不清,听自己说话反而宏亮,耳朵发响,象蜜蜂样叫,或者如水开时的水汽声一样等等听觉不正常的现象。

          C0W6PAABUAD5F**XNTYECK8PNRDSCKC0
          耳朵剧烈疼痛数日或一星期左右,小儿急性中耳炎,会自然减轻或停止,接着耳朵内流出血水样液体,以后逐渐变稠,直至转为黄色脓液,这是鼓膜穿孔的征象。脓液流出后,发烧渐退,病孩也比以前要安静些,由拒绝喂乳变为接受喂乳,但不要以为这时中耳炎已经好了,其实炎症还在 不断地进行。这个阶段,如能抓紧治疗,脓液会越工少,最后完全没有,鼓膜穿孔慢慢愈合,听力恢复正常,这是痊愈的征象。相反地,如果拖延不医治,就能转变为慢性,流脓经常 复发,听力受到影响,或者并发乳突炎或脑膜炎等疾病,严重地威胁着孩子的生命。

          孩子成长过程中,往往都患过感冒,可家长是否知道,孩子每一次的感冒中都隐藏着患中耳炎的危险?

          众所周知,感冒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以鼻、咽部发炎为主,表现出鼻塞、流清涕、咽痛、发热等症状。但它又是如何引起中耳炎的呢?从耳朵的解剖结构来看,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形似喇叭,起传导和收集声音的作用,中耳和外耳以鼓膜相隔,它包括咽鼓管、鼓室、听小骨等,其中的咽鼓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压力、阻止鼻咽部分泌物和病菌进入中耳、清除中耳腔分泌物的作用。由于炎症作用可使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减弱或丧失,使感冒时储留于鼻咽部的大量病菌进入中耳腔,导致中耳炎症的发生。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咽鼓管平、管腔短而粗,且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又不完善,使急性中耳炎成为儿童,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极易感染的疾病。

          典型的急性中耳炎易被发现,通常表现为:耳痛或伴发热,后期常出现耳朵流脓。但是许多耳炎患儿仅表现出烦躁哭吵、用力扯耳、精神萎靡,且与鼻塞、咳嗽、流涕、发热等感冒症状夹杂出现。这些患儿在医院就诊时绝大部分被预检处分配到内科就诊,往往会丧失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我院内科门诊0~6岁的感冒儿童抽样调查发现,12.3%患有急性中耳炎。另外在治疗手段上,由于新药不断出现,抗生素的滥用和

          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已受到广泛关注,而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抗生素的使用

          绝非必须,早期、轻度的急性中耳炎往往有一定的自愈率。急性中耳炎的及时治愈不会影响小儿的听力,如果延误治疗,往往会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慢性中耳积液,从而使听力受损,影响言语和智力发育。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必须引起每位家长和医生的高度重视.
          小儿一旦出现发热、耳痛等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此时查体若见鼓膜充血、膨隆,甚至耳道出现脓性分泌物,可考虑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一经确诊,应及时治疗,以免迁延转为慢性,或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本病属化脓菌感染,故临床治疗首先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其次应注意保持耳部消洁,及时清洗外耳道脓液,用各种消炎药水滴耳。洗耳药一般予3%的过氧化氢液。滴耳消炎药一般可酌选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
          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应注意清除耳周围的感染病灶,如鼻炎、扁桃腺炎、鼻窦炎等。若患儿在病程中突然出现高热、寒战、抽风,应警惕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若本病历经 3~4周仍不愈,身热不退,流脓量多,耳后乳突红肿疼痛,甚至出现耳后脓肿,则为并发急性乳突炎,必要时可行乳突凿开术。
          此外,若耳痛明显,尚可予止痛药缓解疼痛,并嘱家长加强护理,注意保证患儿休息,多饮水,予软食等。
          急性中耳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婴幼儿的咽鼓管比成人的相对平坦和短粗,接近水平位置,若鼻咽部感染后,病菌极易由此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又由于婴幼儿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流感、肺炎等疾病,也会引起耳部并发症。

          患儿在发病早期,耳内有堵塞感,听力有不同程度减退。进而鼓室动膜充血,有脓液,并伴有高热、耳部剧痛症状。有的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发生抽搐。最后,鼓膜破裂流脓,耳痛、发热逐渐消退。一般7-10天可痊愈。若患儿体质较弱,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会转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使患儿产生听力障碍伴随语言障碍,或引起急性乳突炎,败血症或颅内并发症等,严重的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预防小儿急性中耳炎要注意以下几点:

          1.婴儿宜采用近直头位吮奶姿势。防止因平卧吃奶而呛咳,使乳汁或带菌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感染。

          2.保持小儿耳道清洁、干燥,严防水进入耳道。若小儿耳道不慎进水,可将其头歪向进水的耳朵一侧,用手掌紧堵耳道口,然后突然放开手将水引出,最后用消毒棉签轻轻擦干耳道。

          3.加强锻炼,增强小儿的抵抗力。要预防呼吸道感染,以防病菌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小儿中耳炎。预防和及早治疗小儿鼻窦炎、扁桃体炎、血液传染病等,以减少并发急性中耳炎的机会。

          4、不要随便掏小儿的耳朵。防止耳道擦伤或鼓膜破裂诱发中耳炎。当小儿耳屎多时,可用消毒棉签轻轻拭出,若已形成栓塞,则应去医院设法取出。家长切忌用火柴、发卡、手指甲等给小儿掏耳。

          5.预防异物进入小儿耳道。若小虫进入小儿耳道,可带其到暗室用手电筒照射耳道口,诱使小虫自行爬出,或用香油、70%酒精等滴耳,粘杀小虫,然后用消毒棉签拭出。若其他异物不好取出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2012-02-14 1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