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芹卫772fly●
问答历史
|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他们看到一种动作,就似乎可以停在这种动作上,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心理学上,行为主义把宝宝这种模仿称作“单纯模仿”,宝宝未用脑思考,有刺激就有反应。精神分析主义认为,这是从本能出发的一种反应,模仿东西感到快乐,释放了潜意识的压抑。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他模仿的范围扩大,模仿能力也增强。 1.学习型心理模仿是学习的最初方式 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对儿童来说,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通过对父母、成人、同伴的模仿,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能力。虽然学龄前宝宝很多模仿行为是无意识的,却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穿衣、吃饭、做运动、说话、唱歌、玩游戏等等,样样都是模仿的结果。宝宝通过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增强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其实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新生儿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新生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从此之后,宝宝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模仿,从牙牙学语到叫爸爸妈妈,从翻身到爬行,从站立到行走,这些都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学习成果。 2.从众型心理获得别人认可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模仿什么,如果模仿成功,宝宝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这说明宝宝喜欢从众,想与别人一样,获得别人的认可,融入别人的活动中。这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依赖的心理安全需要,想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但宝宝的从众又是一种盲从,他们没有筛选信息的能力,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不是专门模仿好的行为,也不是专门模仿坏的行为,而是从兴趣动身,对什么有兴趣就模仿什么,对什么感到新奇好玩就模仿什么。 3.依赖型心理不用动脑独立性差 模仿规律启示我们,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有了模仿能力,我们减少了不必要探索和尝试能够迅速掌握前人已经摸索出来的各种技能,才可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创新和发展。一个人从小到大很多本事都是靠模仿学会的。模仿就是: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至于想,那就不清楚了。学龄前的幼儿年龄小,独立自主意识较弱,依赖心理严重,还不能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只好通过模仿。而模仿是无意识的,幼儿根本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看法或活动。这不用动脑的学习正好适合宝宝的思维水平和行为水平。 4.表现型心理模仿会引起关注 学龄前的宝宝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用嘴巴尝一尝,用小手摸一摸,想揭开新鲜事物的神秘面纱。而同时,随着宝宝年龄增大,家长的注意力稍微发生一点转移,敏感的宝宝立即感觉到了,很想做点什么引起家长的关注。于是,他们就模仿,如果模仿换来大人的笑声或称赞,他们更来劲,模仿得更卖力;如果换来的是大人的制止和指责,又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这种行为的诱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