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1833
问答历史
|
良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千万别奢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自己“脱胎换骨”。10岁以后,孩子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已过,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必须与他逐渐滋长的逆反心理作斗争。此时,他们大多迷上了电视和电脑游戏,他们很难从与父母协作的家务劳动中感受到“新奇的挑战性”,产生自豪感了。 因此,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年龄是从四五岁开始。这时,他们有充分的好奇心,学习压力不大,父母有很多时间来锻炼他们参与家务劳动,养成爱干活的好习惯,延续“家庭成员应互相照顾和帮忙”的好传统。当然,培养年幼的孩子干家务活,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孩子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感觉到他的帮忙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旦他发现所做的事情总是遭到否定,就会对此事不感兴趣了。要想让孩子对家务保持持久的兴趣,父母可以:把大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孩子不断地体会“我能行,我做好了”的自豪感;和孩子一起做家务,适时夸奖他,让枯燥的劳动变成愉快的亲子时光;给孩子添置“趁手”的劳动工具,划定“家务包干区”,不断强化他的责任意识;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扬孩子的进步,夸奖得越具体越好。 学会自理,忙碌不是借口 与儿子这一代孩子相比,我们小时候的劳动观念、自理能力都要强得多。妈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家务、学习两手抓。然而现在面对朝夕相处的孙子,妈妈却常常抢着把事情都做完,还替孙子辩解:“现在的孩子多忙呀。除了功课,还要弹琴、画画、学围棋,如果再做家务,就一点儿玩的时间都没有了!”有了外婆撑腰,我再让儿子干活,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没看我比总理还忙吗?” 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如果有老人“庇护”,孩子是教不好的。从妈妈家搬出来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扭转了孩子“干家务没出息、是钟点工的活儿”的观念。在与儿子的交流中,他渐渐明白了:一个孩子,只有先对家庭和其他家庭成员有责任意识,才能对社会有责任感,成为一个能自理、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人”。干家务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因此,当学习累了,他就会出来活动活动,浇花、拖地、帮我晾晒衣服,让大脑休息一会儿,吸吸氧,为随后的学习补充“能量”。 通过干家务,我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尤其是大扫除及清洁整理、为书房整理“查找目录”、为储藏室建一个“小档案”这样的工作,让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会自理,报酬不是借口 培养孩子干家务活,要不要给报酬?这是我们家里争论较多的问题,在培养旦旦的问题上就有过失败的教训。女儿7岁那年流行滑板车,她一直想要一辆印有热带鱼的超酷滑板,我暗喜,培养“勤快小孩儿”的机会来了!我答应女儿,如果她一个月内主动倒垃圾并为全家人擦皮鞋,就给她买滑板车。女儿受到“物质利诱”,干活干得超卖力,经常连二楼奶奶家的垃圾也顺便带到楼下,看到女儿如此乖巧,我便在三周后提前兑现了诺言。结果没出三天,女儿就“罢工”了,并为“复工”提出了一个“贪婪”的条件,除非给她买四驱赛车,外加一大套迪斯尼的游戏光盘…… 此事让我开始反省,要不要以“物质诱饵”来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最后,我发现这条路只能让孩子学会斤斤计较和讨价还价,根本不能唤起孩子对家务劳动的主动意识。我和爱人为此郑重地谈了一次,一致同意必须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女儿出色的表现我们可以给予拥抱、带她去游泳或看电影、陪她滑滑板或打球,但不能再轻易地承诺物质“报酬”了。我们想方设法地告诉她,父母是出于爱才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她做家务不是为了获得好处,而是通过帮助家人,获得家人的肯定和赞赏才是最大的报酬。 孩子观点: 要是总受打击, 谁还会对干家务提得起兴趣? 每次我主动叠衣服、叠被子,我妈总要当着我的面重叠一遍:我洗好碗,她不放心,还要重洗一遍;我擦的玻璃窗,她也免不了要返工。那好,你比我能干,干脆你来干好啦,我为什么要做此无用功?我爸爸虽然也嫌我干得不够地道,但他讲方法,比如,我叠好的衣服他从来不会当面重叠一遍,他总是尽力表扬我的自觉,而下一次,我发现从衣柜里拿出的衣服尽是褶子,根本皱得没法穿,爸爸才告诉我应该怎么叠、怎么放。 我爸爸说,小朋友要取得进步,惟一的办法是让她“承受后果”,这样她干起活来才会有责任心。 你们都不爱做家务,我干嘛要做? 我们家现在越来越依赖钟点工阿姨了,钟点工星期天休息,我们家就一团糟,衣服没人洗、脏碗在水池里越积越多,一天两顿速冻水饺,爸爸妈妈常为谁擦了地板谁没擦,谁整理了房间谁没整理而互相抱怨。他们都觉得家务是负担,我一个小孩子,怎么提得起兴趣?我小姨家就不一样,大家都喜欢干家务,觉得把家里擦得能当镜子照,是件很愉快的事,任何事情都大家一起干,彼此开开玩笑,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妈老奇怪为什么我在小姨家里很勤快,一回家就变成大懒虫,其实,她应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