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常见病  > 宝宝耳朵里有黑色分泌物

      pic of user:liuzixuan77

      宝贝妞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3

      宝宝耳朵里有黑色分泌物

      近段时间,我家宝贝总是不吃奶,晚上睡觉也是烦躁不安。今天中午无意中发现宝宝左耳道内有一硬硬黑色的东西,堵住了宝宝的耳道,不敢帮她掏出来,天气又下雨,就没上医院,不知道是不是发炎了?恳请知情的妈妈帮我解答,对宝宝的听力会不会造成影响???

        avatar of xuenqi

        xuenqi

        历史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抗生素,不宜擅自停药,目前来说,若是两岁以下的宝宝,使用口服抗生素对抗中耳炎,疗程约为10天;两岁以上且无并发症者,则建议5~7日,但仍需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的临床反应来调整。
        此外,家长的配合度及孩子是否按医嘱服药,如每日服用药物的次数、剂型及味道等,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故父母绝对要遵守医生的指示。如果宝宝不喜欢药水的味道,或是难以服药,可选用味道较佳的糖浆型药物,或是改以肌肉注射来代替。另外,需注意药物服用完毕后,应再回医院复诊,以确定治疗是否有效?是否需更换药物?或是需更久的疗程?治疗一定要彻底,以免留下反复感染,影响听力的后遗症。
        有30~70%的宝宝,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中耳炎10~14天后,会产生中耳积液,大部分的积液会在3个月内,自动经人体吸收、消失,对健康无太大的影响,不需过分担心。如果宝宝只有中耳积液,没有其他症状,可建议先采用追踪观察的方式,即每1个月或1个半月,做1次耳镜检查;而在追踪其间,应改善家庭环境,如尽量避免接触环境里的香烟;减少使用安抚奶嘴;不要躺着喂奶或喂母乳等。
        家长需注意,如果经过1个半月的追踪后,中耳积液情形仍未改善,就可考虑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及评估听力状况。3个月后若中耳积液仍存在,建议做听力测验,若确定对听力无影响,可以继续观察,或服用抗生素,并配合改善家庭环境来帮助宝宝。但此时如果听力已受损且达20分贝以上,应使用抗生素治疗或是做耳膜切开术放置引流管治疗。如果4~6个月后仍有积液未消,且两耳听力皆丧失达20分贝以上,则两耳均需做耳膜切开放置引流管的动作,并视情况是否需长期服用抗生素。
        使用引流管将积液清除后,必须将流出的液体确实地擦干,以免造成外耳感染。此外,切除扁桃腺、使用抗组织胺、消肿药物,或是类固醇对消除中耳积液并无明显效果,不建议家长轻易尝试。

          早期治疗效果绝佳

          如何避免宝宝遭受中耳炎侵扰,若家里曾经有罹患中耳炎的宝宝,更要提高警觉,当宝宝莫名其妙地感冒发烧时,就得赶紧请医生诊治,判断是单纯的发烧,还是有其他并发症的可能,如上呼吸道的扁桃腺感染,或扩及下呼吸道的肺或支气管感染。最重要的是,家长在诊治期间,需配合医生指示用药、改善家庭环境,并进行追踪治疗,才能有效避免中耳炎。不过,家长也甭担心宝宝反复感染中耳炎,只要等他上小学后,情况就会逐渐改进!


        中耳炎,就是中耳发生了炎症,常伴有积液,是幼儿的常见疾病,大约有20%的儿科处方是用于治疗中耳炎的。所以,在此奉献一些有关常识,有助于新手爸妈观察宝宝的症状,及时就医,将影响宝宝听力的元凶扼杀在萌芽中!

        影响宝宝听力的元凶
        ——急性中耳炎

        发病原因

        幼儿很容易患中耳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咽鼓管比较宽、短、平。幼儿感冒后,咽鼓管功能受到影响,使中耳分泌物引流不畅,鼻咽腔的细菌或污染的分泌物就容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和炎症反应。这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病因。

        婴儿如若患过一次中耳炎,极有可能在同一年中再次罹患中耳炎,随后也可能演变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与孩子今后的听力丧失、语言发展迟缓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中耳炎,尤其是婴儿期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病原体

        中耳炎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和病毒,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呼吸道病毒等。

        症状

        当幼儿的语言能力尚不足以表达身体的感受时, 就以哭闹不安、搔抓耳朵、摇头等方式告诉妈妈自己的痛苦;如果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宝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父母会误认为宝宝的饮食不当;如果发生抽风,家长就可能带孩子去看神经科,等到宝宝耳朵流出脓液来了才认识到问题的所在,那时候真的有可能延误了病情。

        中耳炎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后者是指病程超过12周,中耳结构有了不可逆的改变;根据病情可以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化脓性中耳炎使宝宝感到耳朵非常疼痛,而非化脓性中耳炎并不让患儿感觉疼痛,而是感到耳朵内嗡嗡响,以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

        事实上,各种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恰当,都会造成孩子的听力下降,父母在生活中可以注意到孩子的这些变化,比如,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宝宝的反应不如患病前灵敏了等等。

        治疗

        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药物,要坚持使用一疗程(7~10天)。至于抗生素的选择,要看医师的经验、孩子的病情、家庭状况、孩子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和当时疾病的流行情况。
        治疗关键是:家长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就诊、输液或服药。中耳炎治疗的效果与孩子是否按医嘱服药很有关系。擅自停药或不按医嘱服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治疗不彻底并复发的主要原因。如果治疗10天后症状仍没有好转,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有些非化脓性中耳炎在鼓室积液自行流出后可以好转。

        中耳炎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脑膜炎,婴儿并发脑膜炎的可能性更大,家长要特别小心。

        医师叮咛

        预防胜过治疗,生活中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避免的危险因素有:
        1.多次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2.哺乳体位不当。当宝宝平卧吮奶时,或乳汁流出过急时,乳汁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要适当控制流出速度。
        3.空气污染及集体生活。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差,在各种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的流行时期不要带宝宝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防感染。
        4.不良睡姿。不良睡姿易导致唾液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5.过敏。
        中耳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慢性者居多。中耳炎有多种,有不化脓、有化脓的,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俗称“耳底子”。人耳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儿童抵抗力低,中耳周围骨壁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通向咽部的咽鼓管较成年人的短、粗、直,这些结构上的弱点都是造成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当宝宝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受凉、受潮或患有心脏病、肾炎、结核时,都可诱发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菌侵入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个:由咽鼓管进入最多,得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时,鼻炎或鼻窦炎时撬鼻方法不正确,游泳时呛水都是这一途径的诱因。细菌从破裂的鼓膜进入中耳是第二个途径,婴儿平卧吃奶时,乳汁流入耳中就是这一发病方式。还有的是通过血液循环而侵入中耳,多见于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

        中耳炎就是中耳长了脓包,未破溃流脓之前,耳内疼痛明显。疼痛可放散到同侧额部、颈部、顶部、牙齿或整个半边头部,婴儿全身症状表现为哭闹不安,拒绝吃奶,发冷发烧,有时可发生耳后部红肿不让触摸。

        一旦脓液形成,可由外耳道流出,这说明鼓膜己发生穿孔,排脓后疼痛可得到缓解,小儿不再哭闹,此时中耳炎已过极期。所以早期中耳炎不易被发现,家长应当提高警惕,当婴儿不明原因哭闹时,或找不到发烧原因时,都应想到中耳炎的可能,必要时可到耳鼻喉科作检查。因为中耳炎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中耳与周围的重要器官和组织毗邻,仅一板之隔。有的地方相隔的骨板很薄。如果中耳有化脓性病变,可侵蚀骨壁,或通过血管、淋巴蔓延到邻近组织中,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侵入颅内,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穿孔经治疗后可以完全修复,慢性中耳炎则不然,一旦迁延成慢性,穿孔的鼓膜不愈合,就会造成听力下降或耳聋的残疾。

        家庭护理要点

        1.由于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样可以更快地到达病灶。使药物发挥作用。

        2.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具体方法如下:滴药之前应将病儿的胳膊和腿扶好,幼儿或大孩子可以说服教育,争取合作,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

        3.婴儿可由父母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患儿的躯干和双手,两腿夹住病儿的双腿。极不合作的孩子可用床单将两上肢裹缠紧,将头部固定。小儿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

        4.如果有脓,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耳道,然后再滴药。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拉直耳垂向下,年长儿应拉耳廓向后上,滴药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促使药液流入鼓膜区,如鼓膜已穿孔,药液甚至可以流入中耳腔,这对治疗十分有利。病儿滴药后要侧卧,不要马上站起来,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在滴药前还需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过冷宜稍加温,以免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5。保持外耳道及耳前皮肤清洁,若有脓性分泌物时,要及时清理。

        6.慢性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而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调片于,慢性乳突炎则需手术治疗。

        7.婴儿多仰卧,喂奶时乳汁易逆流至鼻咽部再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哺乳时必须斜抱婴儿,以防乳汁呛入中

        2007-08-12 21:45:09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GLADYSBABY

          GLADYSBABY

          历史

          千万不要给他望外弄,宝宝的耳神经太嫩。宝宝不吃奶,睡觉烦躁不安,肯定不是耳朵发炎,里面 的东西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不要紧,过段时间会自己掉出来,对宝宝的听力不会有影响。再说,出生时在医院里做过听力筛查,有问题的话就会提前发现了,实在不放心,等三个月时宝宝的听力还要筛查。现在不用去医院看。

          2007-08-12 21:42:31

            avatar of xuenqi

            xuenqi

            历史

            宝宝的耳朵被塞住了吗?

              因为宝宝的耳道比较嫩小,所以妈妈经常会忽视给宝宝洗耳朵,因此宝宝外耳道的皮脂腺分泌物不断地积聚,变成干结的耳屎,耳屎过多可以影响宝宝的听力。

               如果年龄稍大的宝宝还听不到大人讲话的声音,父母首先要检查宝宝的耳道,看看是否被耳屎堵住。父母千万不要随便给宝宝挖耳屎,如果他不合作很容易损伤鼓膜,影响听力。耳道时常流出黄色的脓液,宝宝伴有发热症状,用手轻轻触及他的耳屏时就哭起来,这很可能患有中耳炎或在耳道里有异物。

            2007-08-12 2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