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乐217wj
问答历史
|
父母可千万别和孩子较劲,要像孩子一样思考 父母和孩子是血缘上最亲近的一对,但是往往因为年龄、阅历以及在家庭中的地位而成为最矛盾的一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不能体谅父母这方面。尤其是在孩子叛逆期,父母和孩子仿佛是两条平行线,似乎在每一件事情上他们都不可能出现统一看法,不可能出现交集。因此,很多父母都认为叛逆期是孩子与自己较劲的时期。 “你到底要干什么,比皇上还要难伺候!” “不对,不对,呜呜……” “不要哭了,哭得让我心烦。” 父母因为搞不懂孩子的意图而气急败坏,孩子只能委屈地尖叫哭嚷。这样的对话场景几乎是每个家庭都要上演的剧码,争吵的导火索可能仅仅是吃饭穿衣芝麻绿豆的小事。 换位思考才能互相理解 亲子沟通难的症结就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理解。父母们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对于孩子的心理即使是读上一千遍也读不懂,反过来,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总是对父母就是无法理解自己感到无奈。 教育首先应该是理解。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爱好、兴趣、才能、天赋,就谈不上教育。 理解除了要了解孩子的一切,还要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做出的决定才有可能是对孩子有益并且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每个人观察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而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就会导致所得出的结论不同。父母和子女在年龄、身份上的差异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原因。若是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情绪以及意愿,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换位思考从这3个问题开始 3岁叛逆期的孩子渴望自己的独立人格受到尊重,希望自己去判断和行动,非常重视和朋友的关系,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并勇于尝试,讨厌甚至是反感被管束。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们应该经常思考3个问题: 孩子要的是什么? 父母要的是什么? 什么是孩子与父母的共识? 这3个问题分别代表了孩子的立场、父母的立场以及旁观者(第三人)的立场。旁观者的立场让我们从自己以及孩子的立场中抽离出来,更为清楚、客观地看待整件事,父母看到了这个立场,也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了解孩子,要像孩子一样思考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把自己想象成孩子,模仿他的姿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然后思考:当时的情景孩子的表现是什么样的?他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了什么?他想要做什么?为什么对他重要?经过这样一番换位思考,你就能对孩子的心意有所了解。尽管这个方法不能让你百分百确定孩子的动机和他内心的想法,但是肯定能开阔你的思路,这也能让你有机会对他的行为做出更有益的反应。 换位思考使用熟练之后,孩子的那些不良行为就不会再让你那么头疼了。这是因为你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的判断更为客观了。慢慢地,在情况发生的那一刻,我们用直觉就能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机,而不用等待事后。 圣雄甘地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能换上对方的鞋子,并且理解他们的立场,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痛苦和误会将会消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是最能表示尊重、最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父母和孩子间更是如此。走出你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哪怕就几分钟,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眼前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