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家庭教育  > 沉迷玩具的孩子影响到学习该怎么办呢?

      pic of user:dgfatheran

      瑶恒lh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沉迷玩具的孩子影响到学习该怎么办呢?

      我的孩子上2年级了,但是他很迷恋玩具,连和我们交流都不敢兴趣,甚至影响到学习,请问我该怎么帮助他走出来呢?

        avatar of 忆寒6*

        忆寒6*

        历史

         

        有的孩子说“我最亲密的好朋友是玩具小狗‘福瑟’,其次是电视”。还有的孩子喜欢汽车,现在喜欢玩具小狗。看电视的时候也会一直拿着它,玩游戏的时候也舍不得放下它,最喜欢跟它做游戏。甚至如果有小伙伴不喜欢他的玩具小狗或者不理解他的行为,他们就会跟朋友绝交。有的孩子从小缺乏妈妈的照顾,一直是保姆在照看他。保姆换过四五次。这种频繁的更换,使孩子变得不认生,可他们跟保姆的关系也并不亲密。回顾过去,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对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让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正常情况下,相处久了,当对方离开的时候,我们都会舍不得或者非常想念对方。而且对陌生人形成一种警戒心理也是理所当然的反应。可是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正常反应的话,就很有可能是由于在成长初期过程中,感情受到过创伤所致。在与人相处时,受过创伤的孩子会不自觉地从周围的事物中寻求安慰。在孩子的眼中,这个特定的事物会跟随他内心的想法,理解他的情感。因此,孩子会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逃避压力和挫折的避风港。
        像这种小时候未能形成正常依恋关系的孩子,十之八九会依恋于除人之外的某一物品。每个孩子依恋的物品不同,有汽车、恐龙、武器甚至马桶等,千差万别,花样百出。可是,如果不跟周围的人沟通,只跟自己喜欢的物品相处的话,就不可能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导致社交能力的严重缺乏。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学不到与人相处时的肢体语言、感情沟通技巧和应对策略等常识。时间一长,这样的孩子就会以自己喜欢的物品为标准,来考虑和决定自己跟他人的关系。比如,若喜欢我喜欢的“福瑟”,就是我的好朋友,若不喜欢,就是坏朋友。如此一来,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变得相当肤浅。也就无法与他人互相分享感兴趣的东西。朋友之间玩的东西得不到协调,孩子最终就更愿意自己玩了。如果孩子对物体的依恋很严重,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在特定的物品上,则有可能导致其在上课的时候发呆。倾听别人说话,思考后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情。这才是完整的沟通过程。可是对于只愿跟物体沟通的孩子来说,很难完成这个过程。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孩子就会陆续出现自信心或自尊心丧失等问题。
        这些孩子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玩具小狗。他们经常一个人一边玩玩具一边看电视。妈妈从公司打电话回家,问他们有没有安全到家,作业都做完了没有。他们心不在焉地回答完妈妈的话,就又拿着玩具看起了电视。他们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玩。跟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词汇量和常识都明显薄弱。常识和词汇的积累不是靠自学得来的,而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习得的。可是那些喜欢独处、很难与别人融洽相处的孩子在词汇和常识的习得方面必然会困难重重。尤其是道贤,他们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也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待着。所以妈妈下班回家后,他们的情绪显得不是很高兴。就算妈妈兴奋地打开门,呼喊他:“妈妈回来喽。”他们也只是随便应一句。因为妈妈回来就意味着自由玩耍的时间结束了,剩下的时间只能跟妈妈一起学习。
        如果孩子习惯了独处,觉得跟别人沟通很困难的话,就应该引起父母的警惕了,父母要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做出更为敏感的反应。如果孩子拿着玩具小狗过来,开玩笑地喊两句“汪汪”,妈妈不应该什么反应都没有,而应该积极回应道“天啊,吓我一跳,原来是你呀!”或者友好地打声招呼“嗨,你好”。那么孩子就会想:“看来妈妈也很喜欢呀!”然后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妈妈身上。当孩子学会关注妈妈后,也会慢慢地开始学着去关注其他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流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广。
        想和孩子交流,先从他们喜欢的东西谈起
        要想让孩子不再依恋物品,也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玩的话,父母应该跟孩子好好沟通。孩子本来就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跟喜欢恐龙的孩子问一句:“这是什么恐龙?”他们也会兴致勃勃地解释半天:“妈妈,这只恐龙叫无齿翼龙,它可厉害了,还会飞呢……”可是,如果问他们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常常会装作没听见,逃避回答。一般情况下,喜欢恐龙的孩子只愿意谈论恐龙;长大后想要当昆虫博士的孩子只愿意谈论昆虫。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的话,就不只是单纯的感兴趣,而会变成一种心理上的依恋。而这种依恋会对正常的沟通交流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他会只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只想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
        如果孩子年龄小,在上小学低年级,即使跟他人沟通时出现些问题,也不会有很大妨碍。但升人高年级后,问题就凸显出来。比如,当你问一个男孩子:“如果你是个女孩儿的话,长大了想做什么?”他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荒唐,回答说“我是个男孩子啊”,然后就此打住,使得原本很有意思的对话很难进行下去。而且,如果沟通出现问题的话,也会影响到学习。因为很多问题的解答就如同两个人的对话一样。要先听懂对方的话,也就是要读完文章的内容。然后理解对方话中的含义,对应在学习上,就是指掌握文章宗旨。然后才能解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和沟通是相互关联的。
        不再控制孩子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呢?首先,应该让孩子敞开心扉。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主动去亲近孩子。也就是说,需要把以前对孩子的控制全部解除。如果家长不再对孩子说“这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的话,会激发孩子想去尝试的欲望,他们会有欲望重新找回他们曾经想做,但没有尝试过的事情。而这是一种极其积极的变化,父母应该欣然接受,而没有必要觉得不安。当然了,如果一直懂事、听话的孩子突然开始像个小孩子一样吮吸手指或者故意撒娇的话,父母有可能会担心:“呃,孩子是不是养成不好的习惯了?”不用担心,这种行为是短暂的,当孩子填补完以前不足的部分后,这种行为自然会消失。
        通过观察找到沟通道具 当孩子由于只依恋某一个特定的物品,而无法与他人正常沟通时,大部分父母会选择把那个东西藏起来,或者直接丢掉。可是这种强制的做法,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安。他们很有可能会将依恋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物品上。反之,如果家长不把孩子依恋的物品作为消除的对象,而是把它当作跟孩子沟通的桥梁,那它就会变成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也就是说,可以把孩子依恋的物品看作联系双方关系的道具。
        比方说,孩子特别喜欢数字,只愿意用数字与别人交流。这就说明,这个孩子跟别人沟通是有问题的。可是,如果父母认真倾听他讲数字故事,和他一起玩有关数字的游戏,并且跟他玩得投入,玩得尽兴的话,他就会逐渐失去对数字的依恋。那么,去学校后也能跟朋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会慢慢开始关注其他人,而不是数字。因为他从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与依恋数字时不同的快乐。像这样,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喜欢什么,把孩子依恋的对象作为沟通的道具,作为带他们走出他们自己的世界的桥梁。

        2015-02-14 08:00:42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小乖莹莹

          小乖莹莹

          历史

          宝妈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放起来!写玩作业在给孩子玩!

          2015-02-14 2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