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常见病  > 婴儿草莓型血管瘤

      pic of user:gaochaoma

      gaochaoma

      历史

      悬赏:20分

      回答:4

      婴儿草莓型血管瘤

      你好!我想儿子现在在近四个月,在左胸处有一个25m*25m大的草莓型血管瘤。我请问需要治疗吗?有几种治疗方法?

        avatar of BaoBaoLeYao

        BaoBaoLeYao

        历史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


        概述

        血管瘤出生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Kasabach-Merrit综合征是相对常见的毛细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于1940年首次报道。表现为婴幼儿大面积的毛细血管瘤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不单纯是由于血小板减少,而且也是消耗性凝血病导致的结果。此综合征在血管瘤的婴幼儿人群中仅占1%,但病死率高达50%。 临床表现 通常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状或分叶状,形叶草莓。瘤体柔软,有一定压缩性。好发面部、头皮、颈部、肩背部、外阴部,也见于任何部位。多见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病例可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称为混合型血管瘤。


        诊断

        (1)多在出生后1个月~2个月出现,初发如针头至黄豆大,逐渐增大,进入增殖期,到1岁左右缓慢进入退化期,多数患儿5岁左右退化。
        (2)暗红或鲜红色隆起,质软,压之退色,无自觉症状。
        (3)好发于面部,亦可见于颈、胸、背等部位。


        鉴别
        (1)鲜红斑痣:压之退色的鲜红斑片,不突出皮肤表现,一般在出生时即明显可见,不会自然消退。病理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
        (2)海绵状血管瘤:隆起的鲜红或紫红色肿瘤,压之可缩小,去压后又复原状,多在出生时即出现,不会消退。


        治疗方法
          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经过3个月~6个月迅速增长后,70%~80%的血管瘤在5年~7年内可逐渐自行退化而愈合。因此,不在儿童早期进行积极治疗,而是密切随访观察其变化。但仍有一部分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外阴及肛周等部位的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进行治疗。只有正确区分病灶属于增生期、稳定期或消退期,才能正确选择治疗。对增生早期的血管瘤,除了无明显增殖的病例外,一般应树立积极治疗的观念,此时利用治疗阻断血管生成过程的某一环节,对防止病灶增殖造成的种种并发症及后期的外观恢复均有利。增生期的血管瘤一般发生在1岁以内,尤其在半年以内往往生长较快。在正确诊断和分期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选择以下方法。

        一:类固醇(激素)治疗
          1967年Zarem,Edgerton首先报道服用类固醇治疗血管瘤取得一定疗效。1983年起国内开展此项治疗方法,已治疗大量病例,有效率均在80%左右,其中以混合型血管瘤效果最好。Folkman(1983)的实验初步证实了部分甾体类激素在体外对血管生成过程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口服皮质类固醇治疗及血管瘤局部激素注射治疗的基本原理,可能是通过控制血管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并形成幼稚的新生血管的血管生成过程,达到对增生期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对血管治疗见效的时间因人而异,短的可能10天即见生长中止。治疗早期见效,表现为肿瘤生长停止,而非即见消退,治疗导致血管瘤提前进入稳定期和消退期,表现为瘤体变软,表面开始发白,出现皮面皱纹,生长停止,完全消退是一个长达数年的漫长过程。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增生期血管瘤都对激素治疗敏感,在第一疗程无有效表现的血管瘤提示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不应选择继
        续使用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对业已进入消退期的血管瘤进行激素治疗是不合理的,因为此时血管形成的过程已经中止。总之,目前对难治疗性、多发性及危重的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激素是有效加速其自然消退的首选方法。从大样本的治疗结果看,按常规用药者很少出现明显或严重的并发症。对于十分局限的小面积病灶,也可选择局部注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比口服用药更明显。但类固醇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症,1岁以内婴儿迅速增长期的血管瘤疗效明显。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外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对新生儿巨大混合型血管瘤疗效尤为突出。Sloan(1989)采用局部注射激素,即将乙酸倍他米松的混合液根据病变大小注射0.1 ml~5ml。激光治疗副作用:有食欲增强或下降、面部暂时水肿、兴奋、多毛、多尿等症状。婴儿生长发育暂时受到抑制,但对骨的生长没有长期影响。Gun报道仅服两个剂量氢化可的松即产生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及免疫功能异常。

        二:平阳霉素治疗
        (1)原理及方法 平阳霉素作为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副作用轻微,对造血及免疫功能基本无损害的特点。血管瘤体内注入平阳霉素可迅速抑制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增生,从而抑制其发展并最终促其消退,国内报告有效率约70%~90%。
        (2)疗效评定 平阳霉瘤内注射后随访三个月以上评定疗效。
        Ⅰ治愈 瘤体基本消失,表面遗留轻度色素沉着,无瘢痕。
        Ⅱ显效 瘤体体积明显变小、颜色基本消失,触之血管瘤特有柔软感消失。
        Ⅲ有效 瘤体体积未见增大或稍变小,颜色变暗,表面出现凹陷。
        Ⅳ无效 瘤体未见缩小,或反而较前有所增大。 根据以上评定标准,我院(湖北鄂州中医血管瘤专科医院)应用药物注射约1000余例,有效率达90%以上,平均疗效2~3次,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小剂量注射不失为治疗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由于放射治疗对许多增生期的血管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缩短进入消退期的时间,因此对不少病例都有助于其较快消退。历史上先后使用过如X射线、同位素敷贴、镭照射及同位素胶体注射等多种方法,并于1930~1950年在美国形成了其治疗血管瘤的全盛时期。增生期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处于幼稚的增殖状态,对放射治疗有较高的敏感性,经治疗后血管生成过程停止,毛细血管瘤闭塞变性,出现类似消退的表现,效果较为可靠和客观。但由于放疗可能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改变尤其是色素减退、瘢痕形成、毛细血管扩张等并发症,导致了对消退后皮肤最终效果的影响;此外,剂量过大的放射治疗甚至可造成骨生长中心的阻抑、深部组织损伤及慢性放射性皮炎等并发症。虽然Li、Cassady(1974)曾对较大样本的治疗组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认为远期的肿瘤发病率并未增高,但许多完整的个例报道发现,20年~30年后,一些接受了即使是很低剂量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区出现了肉瘤;颈部接受低剂量放射治疗后,甲状腺、涎腺肿瘤及甲状旁腺功能衰竭的远期累及危险度增加;胸部放射治疗导致后期乳房发育受限等,这些现象给放射治疗的开展蒙上了阴影,尤其是在出现了激素治疗之后,放射治疗的使用大为减少。

        四: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α-2a能阻断内皮细胞的移行和增殖,并能通过阻断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作用来阻碍血管生成的其它步骤。给药方法是: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平方体表面积,间隔时间一般7个月~10个月。在应用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暂时副作用有发热、中性白细胞减少。此药仅用于大面积的对激素和激光治疗无效的病例。近年来出现的干扰素治疗,对于复杂的重症血管瘤则是一种新尝试。干扰素的可能作用机制在于阻抑了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其他步骤。White(1989)首先用干扰素α-2a成功治疗了1例肺部毛细血管瘤病患者。目前认为,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主要适应证是:作为占位并侵犯主要脏器或通道而危及生命、生长在四肢有致截肢危险,并经皮质类固醇系统治疗无效的重症婴幼儿血管瘤;对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可作为一线药物。一般选择经皮下注射、按体表面积给药。因病例数少,对该治疗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手术治疗
          从原则上说,对于局限的、能直接切除缝合的小病灶,完全可以在增生早期即进行外科切除,即使对出生后不久的婴幼儿也是可以考虑的。缝合应做到尽可能精细,这样不仅很可能达到根治,而且对后期的外观影响也很小。对已消退的血管瘤外观不理想的,如残留纤维脂肪血管瘤或皮肤色泽不一伴松弛等,也可选择入学前或更晚经手术改善外观。

        六:激光治疗
          近年来激光已用于治疗各种皮肤血管性疾病,特别是Ultrapulse可调脉宽532 nm波长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原理主要是依赖选择性光热作用。选择性光热作用,是指利用毛细血管内血红蛋白在580nm波长附近存在吸收高峰,而周围组织吸收热量较少的特性,以及脉冲间期散热的原理,实现对血红蛋白较高选择性的热凝固作用,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预后 草莓状血管瘤患儿无自觉症状及功能障碍,治疗目的主要是解决外观美容问题。血管瘤能够自然退化,Bowers pratt报告大约为70%血管瘤患儿5岁~7岁完全退化,有些退化可延缓到10岁~12岁,退化的标志是颜色由红色变为灰黄色、变软、表面皮肤松弛并出现皱褶。完全退化的血管瘤可不留痕迹,皮肤接近正常或略显苍白;有些退化的血管瘤有多余的皮肤和柔软纤细的脂肪组织、瘢痕以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少数血管瘤累及皮肤与肌肉血管可继发感染或出现溃疡,甚至大出血。因此,对婴幼儿血管瘤要积极观察其变化以便确定治疗方法。对于不便手术或术后外观不良的消退期病灶,以及生长较缓慢甚至接近静止的增生期血管瘤,随访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2008-05-16 14:47:49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wxdapple

          wxdapple

          历史

          我侄女出生时左腿上有过,可以看出是附在表皮上的,开始时还越来越大.也去医院看过,医生建议手术,不过嫂子和老妈都舍不得那么小的孩子遭罪,就没做.大概侄女快一周岁时,血管瘤就慢慢的变小了,等侄女能满地跑时就完全消失了,现在连个印记都没有.
          你家宝宝的不知是否和我小侄女的一样,一样的话就耐心等待吧,别让孩子作手术了

          2008-05-16 12:02:41

            avatar of xyxy888

            xyxy888

            历史

            血管瘤分为三大类:
            1、鲜红斑痣:为一片或数片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斑,如葡萄酒色,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指压可褪色,有的斑上有少数结带隆起。本病易发于面部,其次是颈部和躯干等处,多为单侧,发展缓慢,到一定大小就不再扩大。而发生于面部的可波及口腔黏膜,可能会终生存在。
            2、草莓状血管瘤:又称为单径血管瘤,其表现为高出皮肤的草莓样分叶状肿瘤,自黄豆至杨梅果大或更大,色鲜红而嫩,易发于面部,可在两三岁停止发展,并逐渐自行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常位于皮下和黏膜下,也可位于肌肉、骨骼等深部组织。常为结节状较大的柔软肿块,状似海绵,柔软而有弹性,呈浅紫色或紫兰色,挤压后可缩小。若部位较深则皮肤颜色几乎正常。瘤体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可停止发展,有的会自然消退。

            2008-05-16 14:45:43

              avatar of BaoBaoLeYao

              BaoBaoLeYao

              历史

              血管瘤是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出現,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影響寶寶外觀,造成爸媽的擔心。父母的耐心加上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時不必治療就可痊癒;但具有危險性的血管瘤,如長在眼睛、咽喉、肢體末端,則需特別留意。
              一些新生兒出生後,皮膚會出現鮮紅色的印記,有人說它是「床母」留下的記號,也有人說那是「胎記」,但這其實是幼兒身上常見的「血管瘤」。血管瘤並非一定在出生時就被發現。約有一半的血管瘤是在出生一週或一歲時才出現。血管瘤可長在身上任何部位,於皮膚表面最常見,其中約有一半的血管瘤發生在頭、臉、頸部,最易造成外觀上的困擾。至於發生的原因,並不太清楚,只知是胚胎期發育不正常的結果。
              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
              血管瘤因長在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狀,較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影響寶寶外觀,造成爸媽對寶寶外觀上的擔心與困擾,寶寶長大後會影響人際關係及自信心。
              有少數長在眼臉、鼻子及嘴巴周圍甚至口腔內的血管瘤,則有可能造成寶寶視力、呼吸和吸吮等功能的障礙,若長在肛門會影響排便,一旦表皮潰爛易引起細菌感染,癒合之後比較易留疤痕,尤以發生在鼻、耳、唇的血管瘤,潰爛以後會造成組織變型,要特別注意。
              除此之外,潰爛之後,有時會流血不停,雖然機會不大,但流血之時,易引起家長焦慮恐慌,所以仍需適當給予止血。除了皮膚外,另外在身體組織如肌肉及內臟等,也可能發生血管瘤。罹患肝臟、腎臟血管瘤,會使靜脈回到心臟的血流量大,導致心臟衰竭或引起血小板過低。海綿竇血管瘤長在腦內,最常見的症狀為癲癇、頭痛,如破裂出血量多會產生神經障礙,留下後遺症。
              血管瘤的三種分類
              血管瘤的病灶大小,可以小如米粒大,也可大至覆蓋半個臉部或四肢。臨床上,它可以是凸起的腫瘤,狀如草莓,也有些深入真皮或脂肪層,觸之如麵團、海綿,具有壓縮性的皮下腫瘤,也可以是表面平整呈一片紅斑塊。一般依其形狀及臨床演變過程,將血管瘤分成三種主要類型:草莓樣血管瘤、葡萄酒色斑和海棉狀血管瘤。
              (一)草莓型血管瘤
              草莓型血管瘤依其發展變化,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1.增生期:血管瘤是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三個月至六個月內出現。增生速度在前幾個星期特別快速,往往比嬰兒生長速度快,通常會持續增生達三至六個月。
              2.穩定期:到一歲左右就比較不會再膨脹,至於其大小則因人而異,有的會大到25公分亦不足為奇。
              3.消退期:血管瘤顏色變淺,形狀變小變平。大多恢復正常,但也有少數患者會留下疤痕,尤其是有潰瘍產生的,易留下疤痕。
              草莓型血管瘤約有50%在五歲以前完全消退,70%會在七歲以前消退,只有少數持續退化到十~十二歲時尚有殘存,以部位來說,長在鼻子、耳朵、嘴唇三處的草莓狀血管瘤,最不容易完全消褪。
              (二)酒色斑血管瘤
              酒色斑血管瘤又稱燄色痣,是真皮內成群成熟的微血管異常擴張造成,一千名嬰兒中約有五位會出現酒色斑。皮膚病灶呈現葡萄酒樣紅色斑塊,通常出生就被發現於臉部、頸部或四肢,這種酒色斑幾乎不會隨年齡增長而退色或消失。
              此紅色斑塊雖不像草莓樣血管瘤,在初期會凸出表面或增大,但是有極少數的酒色斑卻會併發其他神經或結締組織的病變,例如:長在四肢的酒色斑,有些會併發肢體內大血管的異常發育,引起單側肢體肥厚;長在背部的酒色斑,長大後有可能在脊髓內發育或血管瘤壓迫神經,引起肢體麻痺;而長在臉上,尤其是眼神經支的酒色斑,在腦內也可能有血管瘤,會有痙攣、視覺障礙、青光眼或智商不足現象。
              所以建議這些嬰兒應及早請教醫師,接受詳細理學檢查,瞭解以後應注意事項,儘早發現這些可能性,儘早治療。
              (三)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較少見的血管瘤,由皮下海綿狀成團血管增生而成,皮膚呈膚色或藍紫色隆起,有時上方或伴有草莓樣血管瘤。其生長與退化過程和草莓樣血管瘤類似,但退縮後較易在皮膚上形成柔軟袋狀物,此疤痕可於長大後考慮接受整形手術。
              具有危險性的血管瘤需留意
              此外,家長也應注意以下事項:
              1.要父母親等待草莓狀血管瘤自行退化需極大耐心,但只要與醫師密切配合,並注意是否有潰爛、流血、細菌感染等併發症,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治療,預後通常相當不錯。
              2.具有危險性的血管瘤,需特別留意,例如長在眼睛、咽喉、肢體末端的血管瘤,或長在較敏感區域如:鼻、唇、耳朵,以及大型軀幹部位的血管瘤。
              3.可能的併發症包含六種:
              a.流血。
              b.破皮潰瘍,常在生長快速的病灶與尿布區可以發現。
              c.感染。
              d.殘餘病灶可有血管擴張斑痕、皮膚萎縮及低色素斑。?
              e.視覺或聽覺障礙。
              f.呼吸阻塞。
              g.骨骼變形。
              h.外觀心理障礙。
              i.嚴重者會有心臟衰竭甚至出血休克。
              4.脈衝式染料雷射對酒色斑雖有很好的療效,但亦需經過多次的治療,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新生兒的皮膚紅色胎記,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相關的診斷與治療,家長應與有經驗的醫師攜手合作,使患者除了避免機能上的障礙,亦同時免除心理上的負擔。


              2008-05-16 14: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