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家庭教育  > 怎样教育小孩不要打人,该不该打他

      pic of user:tracy123456

      tracy123456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6

      怎样教育小孩不要打人,该不该打他

      我儿子现在十九个月了,不知为何,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时,有时是没事都会打人,谁都敢打),而且脾气也不大好,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一做错事,我一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我也不知怎样教育他好,他有时也很任性,不听话,请有经验的爸爸妈妈给点意见我,谢谢!

        avatar of bluefeel7882

        bluefeel7882

        历史

         

        孩子会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又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即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不会考虑到这样做会伤害别人,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觉。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所致。他打人不是想要得到什么,而是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也会跟着哭。

        当然,打人是不好的,必须尽早制止,尤其在早期孩子开始出现打人的苗头时,你就要以坚决的态度对他说:“不可以打人,你会把别人打痛的!”千万不要向着他微笑,或表扬他,以免误导孩子。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你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这样他以后就会注意不再去打人了。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时,发现他再次打人,你可以进一步采用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一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早期打人与儿童期的打人动机是不一样的,大人千万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或不理他、惩罚他,更不能因别人打了你的孩子,也让你的孩子去打别人。

        2008-07-22 17:31:27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语:谢谢各位的意见!

          avatar of bettygu

          bettygu

          历史

          您孩子的表现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一般在2-5岁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儿童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到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因此,矫治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正常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首先,应减少生活环境中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包括平时家长不经意的娇宠所造成的霸气及带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录像的影响等。其实,孩子攻击他人,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自我表现的需要,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导孩子,给他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家长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摒弃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


            有时,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采取轻度的惩罚是有效的。在处罚攻击性行为的同时,应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如表扬或奖励孩子之间的相互合作、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行为。平时多与孩子讲生活中听到、见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弊端,告诫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及认识冲动行为的后果。在生活环境中防止儿童感受长期的压抑和挫折,并在教育中示范良好的行为举止,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及时得以矫治。

          2008-07-21 19:34:05

            avatar of liuzijun

            liuzijun

            历史

            冷处理.对于孩子的这件事要表现冷淡,让他感觉到原来打人后,不会引起大人关注,他就会感觉没趣了,漫漫的就改了

            2008-07-21 19:56:25

              avatar of BaoBaoLeYao

              BaoBaoLeYao

              历史

              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 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

              * 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 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喜欢打人呢?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两三岁宝宝的父母。有的宝宝生气时打人,有的宝宝高兴时打人,有的宝宝不仅打人还咬人,有的宝宝既打小朋友又打爷爷奶奶……如果养成习惯,他将来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父母真为宝宝的这种“暴力”行为担心呀!

              丹丹是个3岁多的小女孩,相貌文静乖巧,却是小区里出名的“小霸王”。就连奶奶都说:“这个孙女惹不得,动不动就打人,家里的人都被她打遍了。”一次,奶奶去幼儿园接丹丹,和老师谈完后,奶奶问她为什么不好好吃菜,丹丹一听就急了,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当着众多父母与小朋友的面,噼噼啪啪地打奶奶,弄得场面十分尴尬。平时,丹丹的口头禅就是“打你!”“我打你!”。这不,已经有好几位父母向奶奶告过状了。哎,真让奶奶烦恼。

              宝宝为什么打人?

              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打人”会影响宝宝一生!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帮宝宝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安抚情绪后再对症下“药”
              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爸爸妈妈首先要尽量理解他们,然后再了解孩子的想法,着手分析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对症下“药”。
              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他(她)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发脾气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质找出来,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对的地方。在宝宝的情绪得到了安慰后讲道理,比一遇到问题就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2008-07-21 20:28:37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宝贝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宝贝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宝贝越小,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随着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而两三岁宝贝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宝贝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咪的注意力

                  宝贝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咪的注意力。因为,妈咪跟她分离得太久了。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宝贝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咪的缺位,会让宝贝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潜意识担心妈咪突然离开的宝贝,可能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

                  宝贝要大人告诉她“宝宝好,打了也没关系”,说明宝贝很需要得到大人的认可。因为即使是“打了,宝贝也还是好的。”另外,爷爷奶奶很容易对宝贝过分溺爱,而不能给宝贝建立一个赏罚分明的家庭规则。宝贝因为自己的要求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当发现破坏性的行为也被宽容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因为即使是打人、骂人,也基本上得不到惩罚,还会得到“宝贝好”的评价,这样宝贝的行为就越来越变本加厉了。

                  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有些小孩子的“打人”则代表着另外的一层意义。这是她探索世界和交流的方式。外向、好动的孩子看到陌生的事物或小朋友,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她会先仔细看,确定是什么,而后伸出手想“探索’一下。

                  也可能之前,妈咪或是到家里来的朋友和亲戚看到孩子可爱的样子,会摸摸她的小脸、打打她的小屁股,模仿能力强的宝贝就会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搬到她和小朋友的交流中。在她的心里,拍打别的小朋友和拍玩具、桌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此外,表达愤怒、单纯模仿等也是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你的行为不恰当,会无意间强化宝贝的攻击行为

                  虽然攻击的行为起因不同,但是,你都会对宝贝的攻击性产生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你可能会加强你不喜欢的行为,而会削弱你们真正希望鼓励的行为。

                  还有,你的这种安慰使得你以后对哭嚎让步的可能性变大了。如果你知道,你是在“训练”宝贝哭嚎,而宝贝是在训练妈咪采用非正义的、毫无抵抗的手段,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宝贝这次因为哭闹,而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下一次,他肯定还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怎么让打人的宝贝改掉坏习惯?

                  无论宝贝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打人”行为,都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宝贝需要慢慢懂得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界限的。

                  1、给宝贝机会安静下来。

                  如果在愤怒最激烈的时候进行责骂可能酿成失败——怨恨——攻击——反击的循环。当宝贝激烈地发脾气的时候,同他说理是无用的,转过身不理会这些持续的发脾气,或者走开不听。当宝贝冷静下来,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2、严格而尽可能温和地约束他

                  你不能总是对宝贝的攻击置之不理,最好伸出手臂紧紧抱住他,这样他就发作不了。

                  3、 减少与攻击模式接触

                  如果宝贝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宝贝脱离这种关系。另外,自己也要避免表现出攻击行为,千万不要体罚宝贝。研究证明,宝贝不但模仿令人满意的行为,而且模仿不恰当的行为,体罚只会让宝贝学会以暴制暴。

                  4、让宝贝看到好的榜样

                  你可让宝贝接触表现温和行为的宝贝,并给表现好的宝贝奖励。当他看见因这种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效果。要教会宝贝新的行为方式,给他机会观察别人如何实施要求做到的行为。

                  5、帮助宝贝变得自信

                  有时候,宝贝采取攻击行为以应对各种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帮助宝贝变得更舒适和自信,他就会更少攻击性。

                  6、对宝贝的攻击行为叫停

                  当宝贝对别人发生攻击行为时,把他从攻击的环境中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吵闹,比如把他送到自己的房间去。

                  7、父母也要安静下来

                  在宝贝大发脾气时,你应该让自己也静下来,不要对宝贝大吼,可带着一本杂志到洗手间去,等一切平静下来再出来,这样有助于你恰当对待宝贝的行为。

                2008-07-21 21:44:01

                  avatar of songtairu

                  songtairu

                  历史

                  宝宝应该从六个月开始,妈妈就教他不要任性的.
                  表情愉悦的人自然较受到欢迎,而对任何事动不动就发脾气,或是经常脸臭臭的人,自然常被冷落;如果宝宝的情绪本质较为负向,应探究其原因并协助他改善。

                    在现代的父母中,流传着一句话“生孩子简单,教孩子难”。这句话道尽了父母在教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扰,而情绪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它可能让你不懂为什么会为了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你的孩子会有一些让你无法接受或理解的事发生,因此以下我们就来探讨和了解何谓[情绪本质]。

                    何谓情绪本质?

                    什么是情绪呢?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感受,经由外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体状况,所产生的一些喜、怒、哀、乐、恐惧、嫉妒、诧异等复杂的情感反应,而这些反应就影响了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此外,情绪也是一种[内在想法]的表达,尤其是现实状况和内在想法有了差距和出入时,情绪就会由此而产生,因此,父母就会发现孩子有固执、霸道、乖巧等情绪出现了。

                    表情愉悦的人自然较受到欢迎,而对任何事动不动就发脾气,或是经常脸臭臭的人,大家则是避之惟恐不及。对婴幼儿而言,由于缺乏其他表达情绪的媒介(如语言),表情成了和外界互动的主要凭借,因此影响更为直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小孩是人见人爱,而有些小孩却常常被冷落的原因。

                    造成正、负面情绪的原因

                    谈过了情绪本质,现在我们来了解何种情况下,会造成孩子有好的和坏的情绪表现原因。

                    孩子情绪和认知是平衡发展的,所以他会藉由知觉、动作成熟度及生活经验等,来做改变和适应,因此,以下几点是造成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

                    1.过度的要求:父母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负荷范围,就会让成熟度和要求有可差距,而产生负面情绪反应。

                    2.身体不适:当孩子生病时,其情绪就比较容易失控。

                    3.受到伤害或欺骗时。

                    4.感觉被不公平的对待时。

                    5.得不到大人的关爱时。

                    6.受到压力:孩子觉得他被拿来和别人比较高低、好坏时。

                    7.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8.身心发展不理想:例如说话不清楚或局限于经验而无法表现时。

                    9.充满暴力或漫骂不和谐的环境:例如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耳濡目染之下,情绪当然会受到影响。

                    反之,如果孩子生活在和谐、良好环境下,当然总是看起来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

                    1.充满鼓励的环境。

                    2.身体健康、没有病痛。

                    3.感觉到被公平对待。

                    4.适时的得到关怀和照顾。

                    5.父母能引导孩子了解压力,并提供解决压力的方法。

                    6.温馨的家庭生活及父母良好的以身作则环境下,就比较能让孩子拥有良好情绪发展。

                  正确引导、协助改善



                    其实孩子的情绪学习常会受亲子间相处模式影响,而大人却很少用心和利用机会去陪孩子处理这些情绪,并从中来学习成长,因此,以下一些类型的父母需要特别注意:



                    1.忽略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是以芝麻绿豆、过一会就好的的方式来处理,那么你将失去和孩子一起学习、体会情绪的机会。



                    2.放任型的父母:放任孩子自行处理情绪,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反应时,没有想要更进一步去教导、引导他,做适当的情绪处理。



                    3.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绝对的权威和??,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及想法,这样的父母到最后可能会遇到孩子在外使坏、作怪等情形发生,甚至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如果自己的小孩的情绪本质较为负向,该如何去协助、引导他们,降低此天生气质对生活的影响呢?



                    (1)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原因和动机,让他有如此的情绪反应。



                    (2)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并花些时间沟通;而当他表现出正向情绪时给予赞扬,鼓励他加强这种情绪的表达。



                    (3)提供并协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生活造成的障碍。如脸臭臭的孩子在学校可能受到老师、同学的排斥,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协助孩子和同学作朋友。



                    (4)以同理心和同年龄层,去接纳孩子的想法和看法。



                    (5)教导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降低被误解的情形。



                    (6)良好的情绪示范,如家长需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掌控和了解,才能以身作则,并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能保持正面积极的方式。



                    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其实孩子年纪还小,实在无法要求他来管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主要还是依赖父母亲能有高度的,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适时的接纳和提供方法,尤其让孩子能有安全感和信赖感,更是协助孩子在情绪处理上,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各位亲爱的父母亲们,加油吧!

                  2008-07-22 09: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