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常见病  > 婴儿抖动

      pic of user:hh529

      hh529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6

      婴儿抖动

      儿子7个月,近一个多月发现他吃奶快睡着时(迷迷糊糊时)出现头和手臂有节律地抖动,数秒后自行停止,抖动时照常吃奶。睡着后正常。平时也无其它异常。近一个多月频繁出现,很着急,会不会是癫痫?检查过睡眠时脑电图(不是发作时)正常,血钙正常,空腹4小时血糖为4.7mmol/L.现在补钙治疗,但无好转迹象。我该怎么办???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宝宝经常出现这个问题,是不是宝宝有疹秃,或者晚上盗汗,刚才的情况是一种缺钙的表现,如果吃母乳的缺钙的话可以稍微补一些,如果配方奶现在开始补钙,如果宝宝的症状没有缓解的话,然后再到医院就诊。





        嬰兒身體抖動,原因甚多,如低血鈣、低血糖、出生時缺氧、顱內感染等都會引致身體抖動。但大多數的嬰兒抖動,一般都只是自發性,並不存在疾病因素。抖動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初生嬰兒抽筋,抽筋是較抖動強烈,若抖動伴有其他的情況,如胃口差、經常嘔吐、神情呆滯、發熱等,就應懷疑嬰兒的健康出現了問題。父母最好盡快送嬰兒去看醫生,作詳細的檢查及治療。



        不能说一定是抽搐或癫痫,癫痫是要有一定的症状,因为小孩出生后一时对环境的不适应就会有一些反应。比如有的小孩要小便时也会出现抖动之类的举止等,多关查一下,但不必过于在意。











        婴儿的肢体抖动是抽痉吗?



        小婴儿大脑的发育虽然优先于其它器官的发育,但神经细胞上下左右之间的横向联系缺乏,表现为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完善,尤其是大脑皮层对下级中枢神经的兴奋控制协调能力较差,肌肉紧张度较高,故正常3个月左右婴儿下肢常呈屈曲状,一旦遇冷、热、痛等刺激,肌肉就可出现过度的反射性收缩或抖动,这常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倘若临床出现小婴儿频繁的肢体抖动,则属于异常的兴奋状态,很可能是疾病所造成的。



        出生时重度窒息的婴儿常常会有抽痉发生,又称惊厥。惊厥与抖动是有区别的。惊厥常表现为面部、肢体有不规则、节律不固定的抽动,伴有两眼凝视、震颤、甚至出现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可持续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间,这常常是神经系统疾病所造成的,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即使对于小婴儿偶发的肢体抖动,临床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出生时有窒息史,做家长的应早期给予干预,例如听听音乐,作全身抚摸,坚持做婴儿操及感知觉的训练。通过这些干预最大限度地挖掘婴儿脑功能的潜力,使婴儿在各方面能尽快地赶上正常小儿的生长发育的水平。





        小儿癫痫症状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㈠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者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常危及生命。



        ㈡ 失神发作(小发作)小儿癫痫症状:

        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可伴肌阵挛或自动症。一次发作数秒至十余秒。脑电图出现3次/秒棘慢或尖慢波综合。



        ㈢ 单纯部分性发作小儿癫痫症状:

        某一局部或一侧肢体的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异常发作,历时短暂,意识清楚。若发作范围沿运动区扩及其他肢体或全身时可伴意识丧失,称杰克森发作(Jack)。发作后患肢可有暂时性瘫痪,称Todd麻痹。



        ㈣ 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精神感觉性、精神运动性及混合性发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思维、知觉、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有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发生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



        ㈤ 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

        可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作。

        无明确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肿瘤、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引起者为继发性癫痫。

        宝宝刚刚出生,很多细心的父母的家长经常会发现,在打开小宝宝的被子,或不远处有一点声音时,他会全身快速的抖动。是不是宝宝胆子太小了,外来的声音把他吓着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刺激引起的兴奋容易“泛化”,表现为在打开新生儿包被或是大声、强光、震动以及改变他的体位都会使小儿抖动起来,出现粗大震颤样自发动作,或缓慢的、不规则的、抽搐样的手足动作,甚至有时可见踝部、膝部和下颏的抖动等这些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通常被称做惊跳。由于这些都是由大脑皮层下中枢支配的,所以在新生儿期出现并没有病理意义,家长大可不必紧张。新生儿出现惊跳时,只要成人用手轻轻按住他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没有裹包被的新生儿,只要扶住他的双肩或将一双小手交叉按在胸前,也可以使他安静下来。新生儿惊跳对脑的发育没有影响。

          但新生儿的惊跳仍需与惊厥相区别。如果被包打开后,发现宝宝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并伴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或突然出现肌张力改变,比如四肢持续性的强直,或反复出现快速的某一肢体或部位抽搐,以及阵发性痉挛,这些是新生儿惊厥的表现。提示小儿患有某种疾病,要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症。

          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有时几种因素同时存在,明确病因是进行特殊治疗和估计预后的关键,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重者可以死亡;分娩时产伤引起颅内出血,多见于体重较大的足月儿;早产儿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内此区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缺氧、酸中毒极为敏感,易出血;感染,新生儿尤以化脓性脑膜炎最多见,也可有一些病毒感染引起;这些都可引起新生儿惊厥。还有一些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高钠和低钠血症、维生素B6缺乏,氨基酸代谢紊乱均可引起新生儿惊厥;如果妈妈在分娩以前用过某些药物麻醉药或巴比妥类药物,胎儿通过胎盘接受了该药物,出生后由于不能继续接受药物供应,也可发生惊厥;还有一些是由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大量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沉积在脑基底节,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惊厥等。

          惊厥对新生儿以后脑的发育有影响,有可能产生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所以如果发现宝宝发生惊厥或不能确定是否为惊厥,应尽快到医院看医生,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治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出生不久的婴儿,手、脚常常发生不自主的抖动,尤其在突然看到明亮的光线或听到响亮的声音以及换衣服,洗澡时更容易发生。这算不算抽痉?将来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它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成熟有关。

        总的说来可能有两种原因:首先,我们平时动脑筋、讲话、走路等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受大脑皮质所支配的,但也有少数低级的反射活动并不受大脑所控制。新生儿大脑皮质下主管运动功能的中枢和脊髓,在功能上都已达到相对比较完善的程度。因此,有些动作并不完全受大脑皮质的控制而是由皮质下中枢支配,所以常常可以出现不自主、无目的性的抖动。 在新生儿期,由于神经纤维外面的髓鞘发育不完全,当某一根神经受到刺激以后,由于髓鞘的“绝缘“功能不良,兴奋可以传导到附近的其他神经纤维,即称为泛化,就好像电线外的绝缘损坏,通电后容易造成短路一样,因此外界轻微的刺激便容易出现四肢抖动等全身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脑皮质不断发育成熟,神经纤维外面髓鞘也不断完善。一般在生后4-5个月这种不自主的抖动便会逐渐消失。所以家长们尽可放心,这种抖动与抽痉和缺钙无关,更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智力发育。

        2008-07-23 16:07:24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bjn0801

          bjn0801

          历史

          没事吧,前段时间我宝宝也有出现过。现在很健康啊。

          2008-07-22 19:42:39

            avatar of bjn0801

            bjn0801

            历史

            小婴儿睡觉时有时有抖动、或突然哭几声,这都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惊醒是惊跳反射,每个宝宝都有.此反射生后头3个月表现明显,6个月后完全消失。新生儿期无此反射,说明有脑损伤;若一侧上肢缺乏惊跳反射,提示臂丛神经因产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痹或锁骨骨折。脑部有损伤或急性病变时,惊跳反射可以延迟或消失。如4个月后仍能引出应引起注意,9个月以后仍出现,是大脑慢性病变特征。

            睡觉的时候如果你在旁边陪伴她,握住她的手,就好了,惊跳反射发生时,按住她任何部位就可以消除。如果你陪在她旁边睡觉,会发现她的睡眠质量都会好一些的.我家宝宝4个月了还是这样.

            睡觉之前闹是因为TA闹觉,孩子“闹觉”,是指一岁左右的孩子睡觉前总是又哭又闹地“磨人”,一旦大人将其抱起来,拍拍、摇摇很快就睡着了。甚至有的较大些的孩子也要大人拍着或含着奶头才能入睡。孩子“闹觉”,常使一些父母心烦,甚至对孩子发脾气。殊不知孩子“闹觉”的毛病,常常是大人给养成的。新生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生后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睡眠状态,每天大约有18-22小时在睡眠中,只有短时间清醒。清醒后很快就会感到疲倦,这时孩子常以“哭”表示他累了,只要环境安静、舒适, 片刻后孩子就本能地自然入睡。



            宝宝因疲倦而哭闹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诱导孩子入眠:首先,妈妈要靠近孩子,让他能看到妈妈的面孔;或妈妈望着孩子,并发出单调、低弱的噢噢声;或将孩子的单侧或双侧手臂按在他的胸前,保持在胎内的姿势,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他就会很快入眠。这样,孩子慢慢地就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不过这个是新生儿养成要人抱着才能睡觉习惯之前的办法,我家宝宝被她奶奶抱惯了,我自己也试过,对我家宝宝没有效果,我家宝宝只能抱着慢慢哄或者喂奶才能睡著

            2008-07-22 19:51:37

              avatar of BaoBaoLeYao

              BaoBaoLeYao

              历史

              会不会是小儿抽动症啊!!


              儿童抽动症


              一、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及表现

              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病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

              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体质因素 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2.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3.习惯及模仿 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4.其他 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某一个时期内常以同一个症状为主,有时可转换为另一群肌肉的抽动,

              即症状的变化性。患儿常伴有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差等心理问题。

              二、小儿抽动症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避免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治不良情绪的产生。

              治疗:包括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 应对儿童父母说明此病性质,不要焦虑紧张,这样可以清除由于父母紧张和过分关注造成的强化作用。对儿童的抽动表现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使症状逐步减弱消退。不要反复不断地提醒或责备孩子,否则会更加强化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抽动更加频繁。应努力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用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行为治疗方法对清除抽动症状有良好的效果。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要取得其家长及他本人的合作,并给家长以指导,以便协助治疗。

              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诱因,然后予以解决,例如家庭矛盾的调整等。

              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所造成的心理冲突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克服。若有学校因素,应与老师联系协同解决。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疗法,帮助小儿找正确的对待方法。

              2.药物治疗 首先要治疗诱因,例如扁桃体炎、结膜炎、鼻炎、咽炎等。对抽动症状一般无需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试用氟哌啶醇,对有严重焦虑情绪的患儿可服用安定等镇静剂。

              2008-07-22 20:18:38

                avatar of bluefeel7882

                bluefeel7882

                历史

                应该不会是小儿癫痫,没那么严重!附上关于小儿癫痫的资料对照:

                小儿癫痫症状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㈠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者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常危及生命。



                ㈡ 失神发作(小发作)小儿癫痫症状:

                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可伴肌阵挛或自动症。一次发作数秒至十余秒。脑电图出现3次/秒棘慢或尖慢波综合。



                ㈢ 单纯部分性发作小儿癫痫症状:

                某一局部或一侧肢体的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异常发作,历时短暂,意识清楚。若发作范围沿运动区扩及其他肢体或全身时可伴意识丧失,称杰克森发作(Jack)。发作后患肢可有暂时性瘫痪,称Todd麻痹。



                ㈣ 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精神感觉性、精神运动性及混合性发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思维、知觉、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有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发生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



                ㈤ 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

                可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作。

                无明确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肿瘤、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引起者为继发性癫痫。

                宝宝刚刚出生,很多细心的父母的家长经常会发现,在打开小宝宝的被子,或不远处有一点声音时,他会全身快速的抖动。是不是宝宝胆子太小了,外来的声音把他吓着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刺激引起的兴奋容易“泛化”,表现为在打开新生儿包被或是大声、强光、震动以及改变他的体位都会使小儿抖动起来,出现粗大震颤样自发动作,或缓慢的、不规则的、抽搐样的手足动作,甚至有时可见踝部、膝部和下颏的抖动等这些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通常被称做惊跳。由于这些都是由大脑皮层下中枢支配的,所以在新生儿期出现并没有病理意义,家长大可不必紧张。新生儿出现惊跳时,只要成人用手轻轻按住他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没有裹包被的新生儿,只要扶住他的双肩或将一双小手交叉按在胸前,也可以使他安静下来。新生儿惊跳对脑的发育没有影响。

                  但新生儿的惊跳仍需与惊厥相区别。如果被包打开后,发现宝宝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并伴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或突然出现肌张力改变,比如四肢持续性的强直,或反复出现快速的某一肢体或部位抽搐,以及阵发性痉挛,这些是新生儿惊厥的表现。提示小儿患有某种疾病,要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症。

                  新生儿惊厥病因很多,有时几种因素同时存在,明确病因是进行特殊治疗和估计预后的关键,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重者可以死亡;分娩时产伤引起颅内出血,多见于体重较大的足月儿;早产儿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出血,早产儿脑内此区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缺氧、酸中毒极为敏感,易出血;感染,新生儿尤以化脓性脑膜炎最多见,也可有一些病毒感染引起;这些都可引起新生儿惊厥。还有一些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高钠和低钠血症、维生素B6缺乏,氨基酸代谢紊乱均可引起新生儿惊厥;如果妈妈在分娩以前用过某些药物麻醉药或巴比妥类药物,胎儿通过胎盘接受了该药物,出生后由于不能继续接受药物供应,也可发生惊厥;还有一些是由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大量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沉积在脑基底节,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惊厥等。

                  惊厥对新生儿以后脑的发育有影响,有可能产生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所以如果发现宝宝发生惊厥或不能确定是否为惊厥,应尽快到医院看医生,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治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出生不久的婴儿,手、脚常常发生不自主的抖动,尤其在突然看到明亮的光线或听到响亮的声音以及换衣服,洗澡时更容易发生。这算不算抽痉?将来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它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成熟有关。

                总的说来可能有两种原因:首先,我们平时动脑筋、讲话、走路等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受大脑皮质所支配的,但也有少数低级的反射活动并不受大脑所控制。新生儿大脑皮质下主管运动功能的中枢和脊髓,在功能上都已达到相对比较完善的程度。因此,有些动作并不完全受大脑皮质的控制而是由皮质下中枢支配,所以常常可以出现不自主、无目的性的抖动。 在新生儿期,由于神经纤维外面的髓鞘发育不完全,当某一根神经受到刺激以后,由于髓鞘的“绝缘“功能不良,兴奋可以传导到附近的其他神经纤维,即称为泛化,就好像电线外的绝缘损坏,通电后容易造成短路一样,因此外界轻微的刺激便容易出现四肢抖动等全身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脑皮质不断发育成熟,神经纤维外面髓鞘也不断完善。一般在生后4-5个月这种不自主的抖动便会逐渐消失。所以家长们尽可放心,这种抖动与抽痉和缺钙无关,更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智力发育。

                2008-07-22 23:51:13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小小婴儿有点抖动应该是正常的呀!

                  2008-07-23 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