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幼儿园  > 五岁孩子这样怎么办?

      pic of user:AG12345AG

      AG12345AG

      历史

      悬赏:100分

      回答:3

      五岁孩子这样怎么办?

      五岁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说教,赏识教育,鼓励,打.冷处理都不凑效.就是一个字犟,在幼儿园只要老师一上课就请假上厕所,一做操也请假上厕所.不给假就哭他会把午睡的小朋友全叫起来罚站就罚战根本不在乎,比江姐还硬我该怎么办?生理没问题在家里不上那么多厕所.
      问题补充:我跟踪了一天,八点入园到九点十分吃饭共计去了七次厕所.如果老师阻止就大声哭,吃饭后一〇点到十一点睡觉去五次,从睡觉到一点起床.老师把小瓶放在他床上他上了五次.一中午不睡,其中柔过几次眼睛(可能也困)但在家觉也很轻的幼儿园还是有一些声响的,小朋友的窃窃私语,老师的管教等.一点起床后到三点接走又去了七次有几次间隔太近没让他马上就去,把一条短裤一条裤子尿了,后换的裤子也尿湿了每次饭后饭前还要去两次.这三天就是这么过来的.请教高人高招.拜托.我曾试过一段时间不提这件事,但无效也试过狠狠地打无效,也试过奖励他最心爱的大塞车无效,讲上幼儿园得道理,(妈吗小时候也去幼儿园,知道那么多事就是从学校学来的等等)还有就是回到家就正常不去那么多次回家还吃很多的水果.喝奶什么的请教高人我该怎么办?拜托大家了,一位失败的母亲,但她很焦急,儿子才五岁,有时我也会带她出去旅游,闲暇时间也给他讲故事,还讲一些道理我家有很多为她买的书,关于故事的道理的幼儿园的画报简笔画她喜欢画画,与各种车又一些书是关于迷宫的,车的等等学习的也有但她都不喜欢,现在最挠头得就是他每天去厕所问题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



        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当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疯狂地喊叫哭泣,无助地趴在地上,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其实,协助孩子愿意上幼儿园并非难事,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便可应付裕如。



        以下的策略与方法可提供为人父母者参考:首先是为孩子找友伴,同龄的或大一、两岁的小孩。



        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舍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将来上幼儿园时,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一起上学,如此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伴;其次是养成孩子的正常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上二餐定时定量,中午要睡午觉;第三是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四是完成孩子大小便的训练。



        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增加其自我自信心;第五是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提供幼儿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在未上幼儿园时,先养成其规律生活的习惯与自动自发的生活,将来才能适应团体生活,不致于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导致适应不良。



        减少挫折、增强自信心



        其次,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是点点滴滴累积而成。所以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心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多与其它小孩子认识,建立友伴与同侪关系。养成孩子正常作息和训练孩子大小便,最终目的在于使孩子适应团体生活,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些习惯,很容易在团体生活中受到挫折,降低其自尊心;其次增加幼儿园老师的困扰,容易遭到同学们的讪笑,造成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失去自信心而退缩畏怯,不敢轻易尝试与冒险,缺乏进取的精神。



        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例如,在儿子满四岁时,我让他开始上幼儿园小班。记得带儿子上学的第一天,一走进校门口,儿子就立刻松开我的手,开心的到处和小朋友打招呼,玩得好开心;第二天正式上课,儿子穿著幼儿园的制服,站在巷口等娃娃车,看他又期待又开心的模样,丝毫没有畏惧上学的样子。上幼儿园成为孩子每天最快乐的事。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条件的最好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让他们过一过集体生活,同龄儿相互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很快他们就会和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刚去托儿所幼儿园的不适应,会很快过去,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丑丑要上幼儿园了,妈妈为这事伤透了脑筋:该把这惟一的宝贝送哪里呢?是标榜有温水泳池的贵族幼儿园,还是素以“得奖专业户”著称的名牌公立幼儿园?是以艺术教育见长的私立特色幼儿园,还是以教学严谨令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的老牌幼儿园?……哎呀,头疼死了!其实,丑丑妈根本不用烦。举棋不定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淘汰—专家建议,不管公立还是私立,贵族还是名牌,下面这些软硬件但凡缺少一条,你都可以不考虑它了。



        原则一:重视保育必须胜过超前教育



        (提供者,赵教授,幼教专家)



        你看中的幼儿园每天早上有晨检吗?工作是否做得仔细?教室和起居室的紫外线消毒是否常年坚持?保育老师是否定期体检?有无经常开窗通风的习惯?幼儿所使用的运动器械转角及落地处是否有保护设施?……



        不少父母选幼儿园时更关心的是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不太关心保育这一块。其实对幼儿园而言,尤其是小班和中班,提供优质的保育工作才是关键。要保证全体小朋友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严格控制各种传染病蔓延的可能性,这是考核幼儿园优劣的重要标准。



        了解真实情况的方法很简单—多问问在这所幼儿园里上中班或大班的小朋友们的妈妈,她们最有发言权。



        原则二:老师和阿姨必须公正、博爱



        (提供者,黄女士,中班幼儿的妈妈)



        孩子小班上的是一类特等幼儿园,是市里牌子最响的,可我发现他所在班上的老师对孩子缺乏“公允”的爱心:一个班30几个孩子,她只关心最聪明、最漂亮的那十来个,其他的孩子就很失落;有一次,我还看到一个特别好哭的孩子要求老师抱一抱,老师却不耐烦地把她推开,说,满脸的鼻涕眼泪,先去洗脸。口气里充满了排斥和厌烦,结果那孩子哭得更厉害,被老师拖出去罚了站。



        虽然被罚的不是我的孩子,但我想起这一幕就心寒: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还不一样,尤其是小班的老师,差不多在白天扮演的就是“妈妈”的角色,对孩子性格情绪的稳定和安全感的获得非常关键。



        所以后来升中班,我咬咬牙还是给儿子转了园。这次我彻底调整了自己的选择标准:不再关注幼儿园里有多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我只看老师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能力与全体小朋友建立深厚的依赖感,尤其是——对孩子是否一视同仁。



        原则三:必须有体育锻炼的传统、条件和氛围



        (提供者,江女士,大班幼儿的妈妈)



        幼儿园是否有体育锻炼的传统、全体小朋友是否从户外运动中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很少有父母计较这一点,但我女儿在幼儿园里呆了三年,我觉得这一点,对孩子的性格养成、身体健康和相当部分非智力因素的优化,非常有益。女儿从小胆子特别小,对新鲜事物充满恐惧感、缺少尝试欲。在选择幼儿园时我特意为她挑选了“感觉统合训练”和韵律操创新试点的幼儿园。幼儿园每两个月教一套新韵律操,孩子们每天有足够的运动量;园里还有个大型的感统训练馆,有海浪球、羊角球、软绳网、软梯秋千等一系列锻炼身心的“玩具”。女儿在这里完全变了个人,养成了果断、勇敢、自信、锲而不舍的性格。这对她迎接未来的学习和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则四:老师必须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提供者,陈博士,幼教专家)



        父母选择幼儿园时都会反复征询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问题,所以幼儿园在这个问题上也越来越小心翼翼,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有的老师就会犯过度保护的毛病。而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胆小怕事、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对老师过分依赖、很难耐受挫折……这都对孩子未来适应小学教育和适应社会埋下隐患。所以建议妈妈们在选择幼儿园时,一定要看一看老师是否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比如—



        老师是否乐意在多变的环境中引导孩子养成自己的独立性?幼儿园是否安排每个月的外出参观活动?外出游玩时,老师是倾向于把所有的小朋友都召集起来围绕自己活动呢,还是让他们自由选择游戏项目和游戏搭档?老师怎样看待孩子在运动中的合理冲撞?是教育大家注意安全后重新让孩子“接着来”,还是倾向于让调皮的孩子呆坐在教室里免得成为“危险因子”?



        在选幼儿园之前,父母会有三天时间随堂听课、观察,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与园内的孩子们充分沟通,来判断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幼儿园的主体是孩子,除了家长和教育专家的意见外,孩子对幼儿园的想像、向往和体验,其实最能说明问题—3至6岁的孩子,虽然在表达上有些直观和局限,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出了“理想幼儿园”的部分真相:



        ◎ 我喜欢有好多好多小红花的幼儿园,不喜欢老师总把小红花发给几个人。(4岁,吴迪)



        ◎ 老师爱抱长得漂亮的女孩子,给她扎小辫,我也希望老师抱抱我呀。(3岁,妞妞)



        ◎ 每次“六一”儿童节老师都不让我表演“打醉拳”,非要我们男孩子像女孩子一样,脸上涂得红红的,唱“小白兔找妈妈”。没劲透了!老师总是偏心女孩子,这套醉拳是我自己发明的呢。(5岁,李恩俊)



        ◎ 每次有老师来听课,我们老师都是请佳佳她们几个发言,我的手都举酸了,她也不叫我。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呀?(4岁,姚姗)



        ◎ 阿姨对我们好好呀,我们在雨地里踩湿了鞋,她就买来棉袜给我们穿,还打来热水给我们洗脚。她从来没有骂过我们。(5岁,滢滢)



        ◎ 幼儿园的围墙粉刷得好白好白,今天,每个班有六位小朋友去墙上画“森林里的小动物”,老师让小朋友们来选小选手,我被选上了,太开心了。(6岁,霓文)



        ◎ 每个星期五,我们大班的小朋友都会被分配到中、小班去做小老师。我最喜欢领着比我小的小朋友玩了。我当小老师,就要做出好样子,我觉得自己长大了。(6岁,宋琳砚)



        ◎ 我们在幼儿园的花圃里种了大豆、花生、扁豆,还有好多好多菜,好玩极了。(4岁,刘昕)



        ◎ 我的声音小,妈妈每次都不耐烦地说,你就不能大声点,像蚊子哼哼。老师就不一样,她总是蹲下来听我说,我看到她的眼睛可漂亮了。(4岁,安小瞻)







        几乎每个孩子入园前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惧”;不正常的是,杰仔的恐惧感超强了些,原因应该就在奶奶大肆渲染的“幼儿园铁腕管理”上。奶奶夸张了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离的一面,给杰仔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股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杰仔入园后的“不应期”会特别长,各方面的适应和发展也会远远落后于同龄小朋友。所以,杰仔父母的当务之急就是先保证奶奶不再“吓唬”杰仔,然后抓紧入园前的时间,分阶段地解决他的心理恐惧—



        想方设法树立幼儿园的正面形象



        父母若只是笼统地讲老师和蔼可亲、上课生动有趣等等,孩子会认为是要哄他去幼儿园才这么说的。有效的办法莫如请一名比孩子大一两岁的幼儿园小朋友—最好找那种“迅速适应型”的孩子,来陪孩子玩,顺便告诉孩子幼儿园究竟是怎么回事。孩子对孩子的话特别信服,比如宝宝问:“幼儿园上课时真的不许拉屎拉尿?”小朋友就会告诉他:“上课前老师会提醒小朋友上厕所,不过你要是突然想上厕所,举手告诉老师就可以。”再比如宝宝问:“午睡睡不着老师会不会骂?”小朋友也会实话实说:“最好能睡着,下午做游戏才有精神;如果睡不着,只要不吵到别的小朋友,老师就不会骂。”此外小朋友肯定还会教宝宝从幼儿园学会的歌谣、舞蹈、体操,还有画小鸭子画大象的本领,还会炫耀地告诉宝宝幼儿园还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和小人书、好大好大的沙池……如果他是在宝宝报名的那所幼儿园就读就更好了,未入园就交上小伙伴,对正诚惶诚恐的宝宝无异于一枚定心丸。



        帮助孩子预习幼儿园要求的独立生活技能



        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大小便、洗漱、穿脱鞋袜衣裤及独立午睡等,如果孩子尚未掌握,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要循序渐进,把目标分解得越小越好,以便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比如穿脱衣裤,入园前半年就可有意识地开始训练,扣钮扣、拉拉链、穿鞋并扣上鞋襻等,每达到一项,可在墙上的“宝宝进步表”上贴上五角星。



        若是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达不到某项技能,可暂时放下这一项,改为训练其他。千万别给孩子造成“达不到目标老师就会讨厌你”的印象—事实上,所有这些生活技能,入园后生活老师还会花一两个学期的时间加以训练,目前抱着“预习”的轻松心态好了。



        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和分享



        观察你的孩子是否有不愿分享的倾向:他是否坚持在别的小朋友上门前藏起心爱的“大吊车”?邻居孩子想看他的图画书,他是否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宠溺小孩的家庭往往对这些现象一笑了之,认为是宝宝年龄小、不懂事。其实这种种以自我为中心毛病的存在,对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极为不利——如果孩子不懂得分享,不知道同龄伙伴应互相谦让和帮助,他就会游离在一个快乐的集体之外,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霸王龙”。因此,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要及早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容忍和接纳他人,教会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对方小朋友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幼儿园实地热身期不宜过长



        相当部分幼儿园在开学前,都会为新入园的宝宝提供“热身”机会,时间一般为2-5天。在此期间幼儿园实施“半日入园制”,家长可以“陪读”,帮助初入陌生环境的宝宝熟悉环境、熟悉老师、熟悉幼儿园的大致作息制度。但“热身”毕竟是一个过渡期,时间不宜拖得太长。有些宝宝的“入园不应期”较长,“热身”过后仍哭闹不休,陪读的妈妈心软,会要求宝宝不在幼儿园午睡,不参加下午的活动。一位从事幼教工作30多年的老师指出:“宝宝入园明显有一次心理断乳,在这个关节上是一定要狠狠心的。无限期地延长热身期,等于父母与宝宝一样,有意识地回避心理断乳。父母的心疼和迟疑一旦被宝宝看破,宝宝的哭闹纠缠肯定会越演越烈。”这位有经验的老师认为:“热身三天就足够了。额外要求拉长热身期的家长不仅对自己孩子的适应不利,对全体幼儿也有负面影响—一个孩子中午被接走了,别的小朋友马上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对老师的统一教学和管理相当不利。”



        这位老师还提醒家长:由爸爸送园可能会更好一些,千万不要出现宝宝一哭、妈妈就哭的场面。把孩子一送进门就离开,这样孩子才会强制自己去适应新环境。到幼儿园门口“偷看”孩子的表现实在是不理智的行为,要相信孩子的“入园恐惧”会由老师来疏导,相信老师比你更有办法。







        9月,是一个令新生家长期待中夹杂着焦虑的月份。尤其是小班新生入园时,幼儿在生活习惯、活动方式和交往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突出表现就是哭闹,有的还会出现憋大便、喝水少、吃饭难、拒绝玩幼儿园玩具、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等行为。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转变为陌生、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不安感。因此,大多数幼儿都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其时间长短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家庭的抚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来园后接触到的老师和其带领方法决定。如何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实现第二次“断乳”呢?



        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良好的环境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娱乐化、随机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教育,自然轻松地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还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用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进行交流,帮助幼儿消除不安,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



        家 庭



        家长一定要信任幼儿园和孩子,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哭闹而尝试让他停几天再上幼儿园。幼儿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是正常的,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时总会有情绪,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因为心疼孩子而妥协,只会强化其哭闹行为,使其更难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一旦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一定要“铁石心肠”,尽快离开孩子的视线,不要长时间滞留在幼儿园,否则会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延长孩子的适应过程。



        教孩子大胆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有的幼儿在刚入园时常常不敢去洗手间,尿湿了裤子也不敢告诉老师;有的吃饭时没吃饱,想吃多点却不敢向老师说明……家长要教会幼儿应注意的有关事项,比如知道自己的学名,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大小便、口渴、饥饿等。另外,还应让孩子学会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如“早上好”、“再见”等,告诉幼儿在园不能独霸、争抢玩具。



        此外,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利用家园联系册、写纸条、打电话等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坚持幼儿园、家庭要求一致,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相信孩子一定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妈妈们可能要说,宝宝入园的分离焦虑难道和宝宝的生活技能训练有关系?



        那当然拉!会照顾自己的宝宝,相对独立性就强,对成人的依赖性就要小一些,产生分离焦虑的因素就会减少。



        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发现很多的婴幼儿会背古诗,认识很多字,可是手指能力却不太灵活,可能是因为成人的包办太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太少的缘故,做父母的可要多注意哦!只要孩子能做的就应该鼓励他引导他去完成。



        我会吃饭了



        1岁半的孩子已可以拿小勺、筷子了,但筷子因为太危险又握不紧,父母应尽量先用汤勺,让孩子学着使用。父母可和宝宝做些亲子游戏“喂娃娃”“用筷子夹纸条”等活动,增加宝宝使用餐具的熟练性。提高用餐兴趣。



        宝宝两岁左右时,不妨为他准备一套含汤勺、叉子、筷子的餐具。每次进餐时父母留意让他正确使用,如用餐到一半时孩子换手或用手抓,父母不必特意提醒或指责,但每次用餐时要反复的教会他正确的使用,并要求安定坐好用餐,父母开始可让宝宝少量开始,鼓励宝宝吃完后再加,让宝宝有成就感,慢慢孩子就会形成安静坐好自己用餐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为进幼儿园打好基础,刚开始父母一定要少盛。以免孩子用餐时撒的一地,从小养成良好用餐习惯。



        我学穿衣服



        宝宝一岁半左右开始,就可试着自己穿衬衫、鞋子等,虽然无法得心应手,但却努力地想要穿好它。此时的父母如从旁协助或包办,他会感到厌烦,而坚持要自己穿。此时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一边赞美他,鼓励他,一边让他慢慢穿。



        再则,配合孩子的运动机能及理解能力的发展,可以一边帮他穿,一边教他如何穿。待孩子动作熟练后,父母就可放手让他自己穿。有的父母不教孩子,就立刻让孩子自己穿,不会穿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耐心,而给予指责,结果始终要帮助孩子穿衣服,您是否注意到您的教育方式吗?



        起初让孩子学习穿衣服时,应将衣服调整到容易穿的位置,再交给孩子自己穿,若遇到不容易穿好的地方可帮助一下,同时要给予赞美,让孩子体会一下自己穿衣服的成就感。再则,教会宝宝学习分辨衣裤的前后,分辨鞋子的左右,



        刚入园时父母应为孩子准备穿着宽松,易脱易扣的衣服,尽量不穿反穿衣和背带裤,让孩子能便于大小便、午睡的穿脱。



        我的小手真干净



        养成洗手习惯从一岁半开始。但这种年龄层的孩子仍无法自己洗手,大人必须要扶着孩子用毛巾反复擦洗,从而培养孩子自己学洗手的习惯。此时的孩子会洗着洗着便玩起水来,享受玩水的乐趣,成人无须追究和责骂孩子,应满足孩子玩水的需求,然而要让孩子明白玩水和洗手并不一样。以后父母可经常用儿歌配合过渡到示范给他看,最后和他一起洗的过程,逐步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同时教会孩子知道吃东西前、上厕所后要洗手的,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环境创设准备适合孩子高度、稳定性较佳的洗手位置。再则为宝宝准备一条可爱的专用毛巾,更吸引孩子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这样的培养,对宝宝入园后,集体生活的适应有一种成就感,宝宝会更尽快喜欢上幼儿园。







        “入园不适应”不是小问题



        “每年九月开学,都会有宝宝出现‘入园不适应症’。不少宝宝没进过托儿所,因此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 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华东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长王顺妹告诉记者:“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不利于孩子本身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抗拒心理;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长看着也会比较心疼,甚至产生转学、转园等想法,使得一些幼儿园的正常运作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大老师的工作难度。”



        王园长向记者分析:“孩子往往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室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一起哭。一般而言,一个班级里大约有二十多个孩子、三位老师,这样的比例决定如果初入园班里有不少孩子不适应的话,老师将可能无法周到地照顾好每个孩子。”



        特殊阶段有特殊安排



        记者从一些有春季入园的幼儿园了解到,不少幼儿园在此之前安排了老师家访、宝宝和家长提前入园做半日亲子活动等适应课程。



        “家访是幼教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宝宝在自己的家中初次见到老师,会感觉老师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比较容易产生亲切感,容易和老师熟悉、沟通。而之后,家长还可以带宝宝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幼儿园教室、卧室和活动室等各种场地,在幼儿园停留一两个小时。在这样的三四天‘游玩’后,幼儿园还可以安排宝宝在园内吃完午饭以后再回家,借此让宝宝熟悉幼儿园的杯子、碟子等个人用具的位置,适应幼儿园内的集体生活规律,并且看懂幼儿园里的各类标记。”凯琴双语数码幼稚园园长贾芸这样告诉记者。



        除了家访和适应性的亲子活动外,也可以把宝宝喜欢的智能游戏、户外活动和互动交流穿插安排在整个适应阶段的课程中。不少园长还建议,初入幼儿园的宝宝可以先在园内每天呆半天,并让宝宝在幼儿园里睡午觉,培养他在新环境里独立睡觉的胆量;等到逐步适应后,就可安排在幼儿园里度过一整天。在渐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再不会发生哭闹的现象了。



        提前分批入园广受推崇



        提前分批入园,对宝宝适应新环境确实非常有效。有些家长可能一开始不放心孩子,但不少学校或每天用数码照片、录像拍摄,在放学时播放给家长看;或通过幼儿园监控系统,让家长也能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分阶段适应方案不久后,孩子情绪也正常,家长更安心。



        “去年暑假,幼儿园开始对孩子分批提前入园,事实证明,不仅宝宝喜欢,而且家长放心。据统计,小班和托班总共100多名宝宝,从七月开始就六、七个孩子为一批,分批入园,每个老师负责两、三个孩子。根据一周的适应期,每过一周后,就安排另一批孩子进园,同时让已经适应的孩子起带头作用,“大带小”让更多孩子适应初入园。一整套新方法试行下来,往年大哭大闹的情况明显减少,孩子也就容易安静。在今年,我们将按计划继续进行。”王园长自信地告诉记者。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妈妈的心也揪起来了:第一次过集体生活,要接受陌生的老师和同伴,要遵守幼儿园的制度,要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总担心宝宝的心理承受不了。要提到宝宝的入园焦虑,妈妈们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可是,恰恰被妈妈们忽略的,却是她们自己的心理:妈妈们同样也要面临着入园的心理关,而且,这一关过得不好,把你的焦虑“泄露”给了宝宝,那可是“后患无穷”啊——

        千叮咛万嘱咐——担心老师照顾不周

        妈妈的表现:小宇刚上幼儿园,妈妈一百个不放心,每次送小宇到幼儿园,都反复嘱咐老师看好小宇,该给他吃什么,什么时候喝水,户外活动应该注意什么……面对小宇不舍的哭闹,小宇妈妈又一再向小宇保证,会很早来接小宇回家,会给小宇带礼物来。

        潜台词:几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能照顾得像家里那么好吗?会不会不小心让他受伤了?如果老师忘记提醒他喝水,他不好好吃饭,渴了饿了怎么办?……

        宝宝的反应:入园一段时间了,小宇仍然不愿意上幼儿园,每次妈妈送他到了园里,他都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愿意松开。每天下午妈妈来接时,他都表现得非常高兴,不和老师说再见就迫不及待地要走。

        专家进言:小宇妈妈对老师不放心,所以才会左交待右嘱咐,小宇在旁边的感觉是妈妈迫不得已才把自己送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肯定不如妈妈照顾自己照顾得好,所以,小宇也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不愿意在幼儿园多呆一会儿。小宇妈妈需要表现出自身对于幼儿园的热爱和信任,多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趣的事情,才能逐渐消除孩子的不安。

        躲在门口偷偷看——担心孩子没人管

        妈妈的表现:佳佳妈妈每次把佳佳送到幼儿园后,都不会马上离开,而是躲在幼儿园门口,偷偷看着佳佳,直到看到佳佳停止啼哭才离去。偶尔还会带佳佳在户外游戏区玩半个小时才送到班里去。

        潜台词:孩子哭着进园,老师有没有时间哄她?如果没有理她,她会不会一直哭下去?我多陪她一会儿,她是不是就能好一些了?

        宝宝的反应:尽管佳佳已经入园一个多月了,可每次到幼儿园都会大哭,而且一会儿跑到门外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如果不在,会有些失望但不会哭。如果看到妈妈,就会大哭不止。

        专家进言:孩子会根据妈妈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幼儿园的安全性。如果妈妈对孩子在幼儿园是否适应存有忧虑,那么孩子对入园也会忧心忡忡。妈妈躲在门口偷偷观察宝宝的行为,就是对宝宝和幼儿园老师不放心的表现。佳佳发现妈妈远远地看着自己,又不能回到妈妈身边,肯定会觉得委屈,哭闹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所以,妈妈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后,应该愉快地和孩子道别,然后更快离开,别把自己的不安传递给孩子。

        心太软——怕影响孩子情绪

        妈妈的表现:洋洋从小体质不好,虽然进入幼儿园两个多月了,可是总是请假在家休息。本来好几次洋洋病已经好了,可是妈妈一提去幼儿园,洋洋就开始哭。这一哭,妈妈心就软了:不去就不去吧,反正病也没有好利索,再养养。就这么一直拖着,洋洋两个月的出勤率只有12天。

        潜台词:孩子这么小,病刚好,一定不要影响她的情绪。况且幼儿园又不是系统性知识的学习,落下就落下吧。不就是画画、唱歌、做游戏吗?在家陪她一起玩就行了。

        宝宝的反应:妈妈的妥协,让洋洋更不愿上幼儿园了。妈妈非要送幼儿园的话,她就使劲地哭或者跺脚,要不就说肚子疼。进入幼儿园后,不能很快融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总是呆在一边看,很少参与。

        专家进言:孩子在初入园时,幼儿园会设置适宜的环境和过渡环节来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舒适和温暖,另外会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包括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艺术创作活动和游戏活动等等。如果担心孩子病后护理的问题,可以建议老师多留意一下,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在幼儿园看到的有趣事情。但是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撒娇而放弃入园的坚持,这样无形中会教给孩子逃避去幼儿园的另一个借口。

        抢占玩具——怕孩子受委屈

        妈妈的表现:轩轩进入幼儿园一个多月了,情绪逐渐变好。有一天,妈妈在幼儿园看到轩轩因为抢一个玩具轿车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了争吵,轩轩被推了一下。妈妈在旁边心疼得要命,以后每次都帮孩子占好这个玩具。每天早上催轩轩入园都会说:早点走,我们就能玩到这个玩具了。

        潜台词: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这种委屈,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玩具毕竟有限,如果他玩不上,该多失望啊!

        宝宝的反应:轩轩每天到幼儿园都很积极,入园后也会占着这个玩具不撒手,其他小朋友想玩,轩轩不给,实在不行就开始哭,然后大声喊着找妈妈。

        专家进言:因为妈妈的默许,轩轩霸占玩具的欲望得到了强化,无形中让轩轩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而且妈妈以玩具为入园的诱饵,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下去,一旦这个玩具对轩轩失去了吸引力,他对幼儿园的兴趣就会下降。在幼儿园,孩子可以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交往,所以妈妈应该和老师配合,鼓励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园长建议

        因为和妈妈或者其他抚养者产生了稳定的依恋情感,孩子在刚入园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作为妈妈,一定要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在孩子入园前后尽量做到:

        入园前和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幼儿园,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入园时需详细咨询幼儿在园的各个细节,准备好一切入园材料,并和老师做好沟通。

        充分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过渡,在每一个环节中观察孩子的情绪状况,决定下一步的过渡引导行为。

        在孩子入园后要和孩子经常探讨他(她)在幼儿园的趣事,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彼此信任。




        这是一些经验供参考,也许能使你的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的分开变得容易一些。

        (1)跟孩子道别,无论如何要越简短越好。但也不要因为孩子好像主动投入活动之中的样子,就悄悄地溜走。

        (2)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要简短且甜蜜地说再见,这样孩子会感觉舒服一点、快乐一点。拖拖拉拉、依依不舍的道别,反而不好。

        (3)道别时,记得跟孩子说清楚你来接他的时间。像:“再见了,小宝贝。和老师好好的玩哦,我午睡之后来接你。”

        (4)设计一个熟悉的道别仪式。有一个男孩跟妈妈说再见之后,就迅速跑向窗口,站在那里目送妈妈离开,那时妈妈会向他挥手道别。另外一个小男孩每当母亲在拥挤的教室里向他道别时就要流泪,后来发现如果他在走廊僻静处先抱一抱妈妈,分手时就容易多了。

        (5)假使你的孩子和你也是难舍难分,不如让他自己设计一部分道别仪式。你可问他:“你想在大厅上跟我说再见?还是我们一起走到教室旁边才说再见?”或是问他:“如果我们想到一个新的方法,再说再见就会比较容易吧?”

        (6)留下一个会让孩子想到你的东西——太阳眼镜、一张照片、旧钥匙等。

        (7)问老师肯不肯替孩子转达口信?如果孩子有需要,老师会同意替他打电话给妈妈说他想念妈妈。或许老师会让孩子口述一封信(老师帮忙笔录),把他心中的感觉写下来给妈妈看。

        (8)如果孩子有疾病,父母可以将药品及提示用药的小本子,交给老师。

        2008-08-28 22:25:45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rainbow5288

          rainbow5288

          历史

          1、经常对孩子说文明用语。女儿帮我做了什么事,我随口都说“谢谢”。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事的。孩子效仿大人的样子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会让人吃惊的!比如我们的口头语、我们的情绪等等。
          2、你孩子不高兴生起气来还会抬手打你一下或踢一脚,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不了了之吗?我是这么做的:有次孩子(记不得为什么了)扇了我一耳光,我当时很生气,郑重其事地扇了孩子一耳光(劲不能大、也不能太轻)不能扇哭了她,但会让她感到疼。当时孩子很吃惊,我蹲下身严肃地说她,“疼不疼?”她点头,“那妈妈疼不疼?”如果妈妈打她,谁的力气大?谁会更疼?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多说几次她会明白。
          3、家长做错了要马上认错、道歉。有次孩子把牛奶从一个杯子里倒入另外一个杯子,结果倒洒了,我认为她是玩(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想法推断别人的想法),就气呼呼地数落她,结果孩子说“妈妈我想分一半给你喝。”我马上就改变口气说“对不起孩子,妈妈错怪你了,你对妈妈真好!妈妈以为你是为了倒着玩呢,妈妈想错了。”孩子错了不能不了了之,认识错误才能改正啊。
          4、我有个本子,上面记载了很多孩子说过的幽默的、可笑的话或做的有趣的事,我建议你也记个小本子,上面记载孩子的“光荣事迹”,如今天宝宝给奶奶扒了一个香蕉、今天在楼道里看见阿姨礼貌地叫“阿姨”了,晚上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了。。。然后煞有介事地拿出来向她爸爸“宣读”,知道“夸奖能使白痴变天才”的道理吗?表扬和批评的效果可能家长都知道,但能坚持做到才有效啊。
          5、一定注意小事做起,你的孩子还小啊,完全来得及。我孩子很小时吃东西都是先拿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儿歌也是这么唱的啊)。当然不是天生的,是从一开始就告诉她“先拿给爷爷、再拿给奶奶、再拿给爸爸。。。”然后再表扬她都拿对了,像做游戏一样,时间长了就成习惯了。
          6、我的孩子礼貌得让人感动,早上起床见到姥姥姥爷每次都说“姥爷姥姥早上好!”我都做不到。在楼道里见到老人她主动让道“奶奶你先走”,唉,比我都强。孩子老师告诉我说,孩子下午见了老师说“老师下午好!”她老师说“我教了十几年书,还没有孩子问老师下午好的呢!”但我孩子做这些却很自然。
          7、我的孩子不自私,有东西就分给别的小孩,不认识的也给人家。跟少心眼似的,像你的孩子我觉得她很聪明啊。我想你不要多批评她,因为我们都不愿意别人数落我们。你要“正话反说”。有很多儿童故事,有讲关于小气的故事专门读给她听啊,要轻柔地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小朋友是懂事的、受别人欢迎和喜欢的,什么样的小朋友是不礼貌、别人是不喜欢的,那我们要作什么样的小女孩呢?现在幼儿园和学校有的提倡“淑女”教育、“绅士教育”,起码在文明礼貌、待人接物这方面还是可取的。比如我女儿喜欢大声嚷,我就告诉她要小声说话、作小淑女;她喜欢出怪样,咧嘴巴,我就说“小淑女是这样的吗?”呵呵,不要期望说一次就有效,我觉得女人之所以唠叨,完全是教育子女的后遗症,因为我发现多说几次孩子就会见效。
          8、教孩子学会感恩。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这衣服是奶奶给你买的,看奶奶对你多好!”“这滑冰鞋是大娘给你买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很乖啊!”更多的时候我只说“这些好吃的是用爸爸挣的钱给宝宝买的。”
          9、学会让孩子知道你需要她的帮助。如上楼的时候,我若手里有东西,一定要让孩子“帮”我,你要让孩子学会分担你,她也有“责任”。孩子帮了你收获成就感和被需要感。你想过吗?

          罗嗦这么多,不知能否帮上你呢。
          总之妈妈要动脑子啊,你看书上有很多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自己可以效仿。你不能让孩子把你给治住啊呵呵,你的孩子很有个性,要迂回疏导,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呵呵,愿你做个智慧妈妈!

          2008-08-22 10:35:40

            avatar of BaoBaoLeYao

            BaoBaoLeYao

            历史

            要想使不听话的孩子变得“听话”,做父母的在细心分析孩子不听话 的原因之后,要采取相应的办法。

            竞赛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与孩子开展“竞赛”,比比看谁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来,孩子往往不愿意刷牙。这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刷牙比赛,看谁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应赛。当然在开始“竞赛”时,父母应有意让孩子获性,以树立起孩子继续做的信心。

            故事法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游戏法可以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识图形、辨颜色、数数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开展玩积木、拍皮球、画图画、跳绳等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引导他完成有关的学习任务。

            选择法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所谓选择是要孩于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而不是要孩子选择 “做”还是“不做”:比如,头发长了,但孩子不肯理发,父母不必强行要求,可以用商量的口气说:“是你先理,还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发后,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转移法孩子不听话,有时可以采用转移法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看见一件玩具,孩子闹着要买,大人觉得不该买,怎么办?这时,父母可采用“转移法”,即不与孩子谈这件玩具该不该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他要买玩具的想法。

            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学方法,并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孩子会“听话”起来的



            1、转变方式:不要坚持让宝宝按照你说的办。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如宝宝该上床睡觉了,但宝宝迟迟拖延。在此情况下,你可以设定两个选择:(1)“你该睡觉了,上床去好吗?”(2)“你还不睡?妈妈要睡了,妈妈要关灯了,你自己到客厅去玩好吗?”一般宝宝会依着自己的性子选择,但没关系,只要父母坚持信守承诺,宝宝会在总结失败的选择中,接受大人的建议。

            2、适当中和:如果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非常重要的决策,当宝宝不情愿时,家长可以和宝宝商量,确定一个折中的办法,使双方都满意。比如,外出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吃什么......在非原则的大事上,让三四岁的宝宝参与讨论,比让他服从更有价值。即便宝宝的意见欠妥,也不妨听他的,引导他通过决策失误中形成经验,才能实现引导成长。

            3、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宝宝不听话,大人不让步,会更有利于对宝宝的教育。如在公共场合耍赖、外出做客没规矩、影响妨碍别人的生活、活动等等。只要宝宝违背事先的约定,家长可以运用中断活动、带离现场等方式,让宝宝体验不遵守约定的后果。但是,家长切记:事先要针对可能发生和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和宝宝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约定,使宝宝心理上有准备,行为上有比照,这样宝宝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见。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俗话说:七、八嫌。这时的孩子好奇心强,事事都想自己做主,去试一试,逆反心理也在逐渐增强,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如下着手:

            一、冷静对待,当孩子发脾气耍赖时,让他独自在一个屋子里呆一会,不要急于去说服他,没有多久,他就会安静下来,这时在和他讲道理,他就会接受。

            二、适当体验,有时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是不正确的,这时,大人不妨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可以让他尝试,当他碰壁时,在给他讲道理,他也会乐意接受。

            三、交流沟通,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的指责,要耐心的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他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使他认识到严重性,学会以后如何解决此类的问题,调控自己的情绪。

            四、及时鼓励,鼓励对任何一个调皮的孩子都是良药,当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就要鼓励表扬,给他信心,他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的强化,逐渐改变不良的习惯。

            五、榜样作用,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从小听话的故事,让孩子说说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用孩子身边听话的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边的孩子,做个懂道理的孩子。



            中国的孩子从小最常听到的一句教育用语就是: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总之,听话似乎成为了“好孩子”的最高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做为教育孩子的目标,显然是一个误区,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 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不要因为你是父母,就强迫孩子对你言听计从,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甚至会因长期压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公认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往往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大人”的,这更说明这一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张”,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张十分精辟。



            解开父母心中的结

            一、孩子不听话:父母心中难解的结

            孩子不听话令许多父母颇感头疼,然而,许多父母却找不出问题的根源。其实,只有把孩子不听话的根源找到了,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否则,只是感到头疼,甚至病急乱投医,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1.孩子不听话,是父母心中的一大心病

            2.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是其逆反心理的反映

            3.科学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不听话

            4.孩子过分不听话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5.不能对孩子的过分不听话听之任之

            6.当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孩子过分不听话的种种表现

            孩子不听话的表现,总是与他们的内心想法联系在一起的,父母要想彻底纠正孩子的不听话,还必须深入孩子的内心,用心灵与之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发生转变。

            1.任性:我想干啥就干啥

            2.贪玩:真想一次玩个够

            3.厌学:看见课本心就烦

            4.自负: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

            三、孩子不听话,父母难辞其咎

            父母在想方设法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有过激行为,是否考滤过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等。只有找出自身教育的不足之处,才能扬长避短,从孩子和自身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找出解决孩子不听话的科学解决方案。

            1.有爱无教:溺爱孩子,有求必应

            2.放任自流:相信树大自然直

            3.敏感时期:该导航时未导航

            4.期望过高:稚嫩肩膀不堪重负

            5.粗暴打骂:孩子身心受摧残

            6.家庭破裂:孩子心伤难以弥合

            7.外界污染:疏于防范缺引导

            四、对症下药:孩子不听话的一般对策

            不听话是孩子的一种独特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父母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只要父母找准孩子不听话的根源,以科学的家教艺术予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化孩子不听话为求知上进的动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1.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与求知欲

            2.以身作则:父母应给孩子树立榜样

            3.疏导胜于强制:不要强迫孩子

            4.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缺点

            5.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6.恰当地赏识孩子:让孩子感到被重视

            7.适度地惩罚:过犹不及皆不可

            8.逐步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有效地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一、春风化雨:矫正孩子叛逆的对抗心理

            对逆反的孩子,父母应当经常与其保持沟通,促使孩子把所想所感都倾诉出来。然后,通过循循善诱,对症下药,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1.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治标莫如治本

            2.积极引导:让孩子宣泄情绪

            3.理解关心:缓解孩子的心理重负

            4.面对“代沟”冲突,以正确的方法去化解

            5.平等相待,让孩子从对着干到愉快合作

            6.尊重孩子隐私,不要干涉孩子的合法权利

            7.解除高压政策,倾听孩子的心声

            8.教孩子正确对待和接受老师的批评

            9.帮助孩子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

            10.及时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11.引导孩子莫尝早恋的苦果

            12.不要姑息孩子不尊重长辈的毛病

            二、宽严有度:改变孩子的不良性格

            对任性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其无理的任性与胡闹,一方面又要对他合理的自我主张采取宽容和引导的策略,这就是宽严有度的教育方法。

            1.父母纵容孩子,会导致孩子任性

            2.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3.培养孩子自制力,纠正孩子的无理取闹

            4.不要让孩子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不要使孩子无视纪律的约束

            6.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批评怎么办

            7.纠正孩子乱发脾气的坏毛病

            8.改变孩子蛮不讲理的处事态度

            9.纠正孩子乱要东西的坏毛病

            10.坚决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1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负

            12.不要让孩子骄傲自大:“我就是比别人优秀!”

            13.不要让孩子心胸过于狭窄:“我行,别人不行!”

            14.矫正孩子做错事不肯承认的缺点

            三、张弛有度:克服孩子贪玩的方法与技巧

            父母要改变孩子贪玩的状况,就必须首先找准孩子贪玩的症结,然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引导和强制的双重作用下,张弛有度,改变孩子贪玩的不良习惯,把孩子引上正确的轨道。

            1.指导孩子玩得有时、有节、有制

            2.以适当的规则约束贪玩的孩子

            3.顺势而为:开发“淘气包”的聪明潜能

            4.巧妙地给贪玩的孩子规定学习时间

            5.及时纠正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

            6.别只顾自己忙,把孩子交给电视

            7.不要放纵孩子在假期里玩个没够

            8.运用“三分钟训练”锻炼贪玩孩子的耐性

            9.千万不可让孩子迷失于电子游戏

            10.解救沉迷在网络中的孩子

            11.不要禁止孩子正当的玩

            四、综合治理:拨正孩子厌学的情绪

            父母应当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研究和分析造成孩子厌学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专家认为,拨正孩子的厌学情绪需要综合治理,需要从各个方面多管齐下,而帮助孩子扬起理想的风帆,树立起成才的自信心,则是使孩子克服厌学的关键。

            1.让孩子鼓起理想的风帆,跨越厌学的沼泽

            2.建立自信,为厌学的孩子找准人生坐标

            3.引导孩子改变对学习的“头疼”印象

            4.不要过分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5.消除孩子“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

            6.引导孩子将学习游戏化,化苦学为乐学

            7.让学习变新鲜:用抽签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8.借力第三者:通过他人对孩子进行督促和鞭策

            9.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多和优秀同学交朋友

            10.唤醒厌学的孩子: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11.运用逆反心理,故意刺激孩子

            12.督促孩子由浪费时间变为惜时如金

            13.以明智的态度促使孩子由偏科转变为全面发展

            五、点滴抓起: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克服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能采取粗暴的“打、骂、罚”,而应耐心疏导,这样,孩子才能听话,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只有教育孩子从点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分清是非曲直,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习惯,才能使孩子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走上社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1.不良的习惯是束缚孩子的无形枷锁

            2.矫正孩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3.拒绝孩子“贪吃”:不让他“一次吃个够”

            4.纠正孩子不讲清洁卫生的习惯

            5.不让孩子再睡会儿:纠正赖床的不良习惯

            6.生命在于运动:改变孩子不爱锻炼身体的习惯

            7.纠正孩子爱装病:“我头疼,没法去上学了!”

            8.消除语言垃圾:别让孩子脏话满天飞

            9.防微杜渐:严肃对待孩子的偷窃行为

            10.当心孩子成为“就抽一口”的小烟民

            11.赌博害人又害己:千万别让孩子成为小赌徒

            12.纠正孩子爱在公共场所捣乱的坏习惯

            13.改变孩子吹牛自夸的毛病:“我什么都知道!”

            14.纠正孩子疯狂追星的毛病:“我爱F4!”

            15.干净利落:改正孩子做事磨蹭的毛病

            16.不要放任孩子学习不良的“顺口溜”

            17.纠正孩子不讲礼貌的坏习惯

            18.指导孩子将潦草的字迹纠正得工整清晰

            19.坚决改正孩子考试作弊的恶习

            20.坚决纠正孩子爱打人的坏习惯

            六、远离心魔:驱除孩子的心灵阴影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应引起警惕并高度重视,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健康氛围,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父母应知道: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体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1.点燃希望之火,引导孩子走出消沉和空虚的漩涡

            2.赶走困扰孩子的心魔,帮助孩子克服焦虑

            3.考试,不怕!帮助孩子战胜考试焦虑

            4.引导孩子克服灰暗的情绪:走出忧郁的泥潭

            5.融化冷漠心态,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

            6.驱散孩子心头的疑云:引导孩子克服多疑

            7.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治疗孩子的挫折综合征

            8.不可忽视孩子的自我摧残:警示孩子的自虐行为

            9.别让孩子纯真的本性迷失: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

            10.消除孩子妒忌别人的“红眼病”

            11.理性处理,清除孩子思想中的暴力倾向


            2008-08-22 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