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0-1岁  > fdsaf

      pic of user:richarden

      ajaxwe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5

      fdsaf

      fdsfdsafdsafsda
      fdsa
      fdsa
      fds
      af
      dsaf
      dsa
      fdsa
      fsd
      af
      dsa
      fsda
      fsda

        avatar of 环妈

        环妈

        历史

         

        宝宝是吃母乳吗?如果去医院照蓝光降下来后一直不能稳定,可以给宝宝断两天母乳,不用吃中药就可以降下来,而且不会复发.我家宝贝黄疸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才退下来的,有亲身体验的哦~!
        宝宝经常憋气拉屎、放屁,这样宝宝才会增长的快,"放不出就烦燥,手乱摆,很难受的样子,但是不哭"是很正常的啦~!

        2008-10-16 23:34:01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语:1、断母乳 2、拍背 3、回答说正常 现在宝宝黄疸已降到5.6了,慢慢再降了,应该会好起来了。今天是第21天

          avatar of li-xm

          li-xm

          历史

          哎,照个蓝光怎么就要那么多钱啊?

          2008-10-15 22:42:09

            avatar of qianqian-

            qianqian-

            历史

            新生儿每天5-6次大便应该不是腹泻吧,你看看宝宝大便是否正常。

            2008-10-16 00:33:57

              avatar of 天使落凡间

              天使落凡间

              历史

              你宝宝的黄疸如果不再上升,就基本上是降下来了。据我宝宝的经验,开始也是照蓝光,住四天院,近三千元,降下来后回家呆到满月,体检发现又升高,医生让停母乳,我不乐意,没停,也不愿意让她再住院,医生就开了一个什么黄桅的药,吃了一星期,退了黄疸,宝宝现在四个月了,一直没有复发。照蓝光很费钱,我建议还是吃那个中药,叫什么黄桅的。很管用。吃药期间,便便颜色有点深,那是正常的。
              宝宝放屁是好事,是平时吃奶的时候,吃进了空气,没有及时排出,引起腹涨,放了屁之后宝宝会舒服很多。另外,宝宝吃奶后记得让她趴在你肩上拍拍,打出隔响,这样会减少宝宝因吸进空气引起腹涨而不适了。
              宝宝睡觉不多,月子里的宝宝一般都要睡觉在14小时以上,所以,尽量让宝宝多睡,这样宝宝才会长身体。

              2008-10-16 13:34:46

                avatar of ☆铭妈☆

                ☆铭妈☆

                历史

                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显,足月儿多在生后7~10日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除黄疸外,小儿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不知道你儿子是否伴随其它症状。你孩子的至今仍未消失的话,一般情况下是病理性的,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以及时治疗。

                疸还是要就医,一般生理性黄疸一个月内可以自然消退,而病理性黄疸需要一定的治疗,你宝宝这么多天还没消退,最好咨询一下医生,病理性黄疸也有很多种不同原因,针对不同原因要用不同方法.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在小婴儿,可从哭吵的程度和强度来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
                引起肠痉挛的原因有:
                一、胃肠道因素。
                (一)肠道气体产生过多。
                (二)肠道动力增高。
                (三)胃肠道激素。
                (四)饮食因素。
                (五)其他因素。
                肠痉挛一般需要先做检查,根据肠痉挛的评分结果决定治疗。评分参照哭吵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哭吵的伴随症状、父母对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与肠痉挛有关,但哭吵不剧用第一、第二级治疗方案;如果是严重肠痉挛者,采用第三级治疗。
                一、第一级治疗 给孩子以抚慰,摇动孩子,减低环境噪音,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对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可服用中药或二甲基硅油。一些中药具有解痉作用,服用中药(洋甘菊、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组成的粉末)7天后,肠痉挛改善,但夜醒次数未见减少。二甲基硅油是一种非吸收性药物,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气体排出,对人体无副作用。试图用它来减少肠道气体。但有关它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用二甲基硅油与安慰剂做自身交叉对照研究,1/4-2/3患儿症状有改善,但与安慰剂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减少肠道气体的药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气体或帮助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减少发酵产气,但目前对肠痉挛的疗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级治疗 即药物治疗。可用解痉药(如西托溴铵)能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无效者可用盐酸双环胺,它作为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具有阿托品样的解痉作用,并有一定的中枢安定作用,在治疗婴儿肠痉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近来有研究发现,6个月以下的婴儿用此药可发生呼吸暂停,使此药的应用受到限制。至今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药物来治疗肠痉挛。
                三、第三级治疗 改变饮食和/或药物治疗。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人工喂养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对于CMPI引起的肠痉挛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后,71%-88%的患儿症状有改善。由于药物治疗(如盐酸双环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时疗效不理想,饮食改变可能比用药更适宜。
                黄疸,是指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小便色黄的一类疾病: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浅黄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小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索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也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
                热毒型黄疸的发黄多在生后较晚的时间出现,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有不同,应在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其皮肤黄疸的变化。对于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或黄疸退后复出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早治疗。

                2008-10-17 11: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