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weiyidemama
问答历史
|
正常肚脐的形状应该是凹陷的,但是如果宝宝有一个凸凸的肚脐,除了可能有脐疝气的情形之外,也可能有其他合并症发生;若有其他异常情形,如发育迟缓、腹腔有肿块等,就必须尽快就医诊治。
肚脐是每个人都曾经与自己的母亲血脉相连的珍贵证据,因此也延伸出不少有意思的传说--肚脐的形状及深浅系着个人的命运和财气。到底肚脐的真实面貌和功能是什么?如果小宝宝有个与众不同、不凹反凸的肚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该不该动手术加以矫正以绝后患?这些都是家长相当关心的问题,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肚脐情事。”
脐带--联系母体与胎儿
在胎儿早期,约怀孕五周左右,脐带即开始成形,先出现初始的结构,而后再逐渐形成独特的脐带,除了联结胚胎与附着在母体子宫壁上的胎盘,以接收由脐血管(一条脐静脉)输送来自母亲的养料与温情之外,同时也将胎儿体内的废物,如二氧化碳等,经由脐带中的血管(两条脐动脉)运回母体内,由妈妈代劳处理。这样母子相连的极亲密关系一直要持续到宝宝出生了为止。
由于肚脐曾经是宝宝的命脉--脐带必经之处,因此原本就留有空间让脐带当中的重要构造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及周遭具保护及稳定作用的胶质组织毫无阻碍地通畅;为了维持脐带的通畅,在腹壁肚脐的部位形成一个相当具有弹性,由环状结缔组织组成的结构,并由四周的腹壁肌肉层及韧带等将其撑住,以保持畅通。不过肚脐的角色地位在宝宝出生之后便一落千丈,只成了见证母子曾经血脉相连的遗迹了,它会因为“结束营养”而逐渐结疤、萎缩成了小小的肚脐眼,似乎也是必然。
脐疝气怎么办
有些时候肚脐不甘心地位中落,会相当突兀地膨出在肚子的正中央,形成了让不少家长颇为担心的“脐疝气”状况。到底这种肚凸凸的情形要不要紧?需不需要检查或开刀?有人说,这可能是甲状腺功能有问题,是不是真的?其实宝宝的腹壁肌肉层较薄较松驰,肚子里因气体较多而形成较大的腹内压力,肚脐本身的环状结构缩紧关闭的力量也不够,因而很容易便会有脐疝气。
只要宝宝的健康情况良好,成长发育顺利,并无任何并发症,肚疝气也不太大,其基部仍为敞开的环状结构,直径不超过一厘米,那么通常无伤大雅,等宝宝渐渐长大,身体的构造功能成熟之后,一般在一岁左右会自行缩小而消失的,少数大型的脐疝气,基部直径大于两厘米,在一两岁之前仍未能自动关闭不见的,则需照会小儿外科医师,排除肠子可能会自缺陷处溜出来卡死的危险性,必要时必须手术强制加以缝合,以绝后患。
当脐疝气不单只是脐疝气,也就是说还合并其他不正常的症状时,家长可要提高警觉了,特别应注意的是有无外观的畸形?生长发育是否异常?新生儿筛检的报告是不是没问题?如此可以及早查出可能隐藏着会危害孩子健康的重大问题,尽快寻医求治,好让宝宝早日恢复健康。
常见脐疝气的情形
造成脐疝气常见的情况有:
(一) 生理性脐疝气,为良性状况,通常在一两岁之间自行消失。
(二) 合并有脐膨出的脐疝气,腹腔的肠子等器官由肚脐缺陷处冒出来,必须立即开刀治疗。
(三)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必须补充甲状腺素。
(四) 先天性代谢异常,特别是粘多醣累积症,高雪氏综合症等。
(五) 染色体疾病,如唐氏综合症;
(六) 肌肉张力不足的疾病,如脑性麻痹,肌肉萎缩症等。
(七) 其他会造成腹内压力增加的疾病或状况:如腹腔肿瘤、肝脾肿大、肠道后段阻塞造成的肿胀、接受腹膜透析的孩子等,不一而足。
不要听信偏方
以上各项有的为良性,有的则需赶快看医生,如果没有把握的话,还是在发现宝宝有“肚脐凸凸”的情况时,就立刻请教小儿科医师,绝不要自作主张找偏方,或听信老一辈的说法,用个大铜板贴住肚脐,寄望会压平突出的大肚脐,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造成孩子不必要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