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其它  > 晚开口

      pic of user:gjfjy

      gjfjy

      历史

      悬赏:80分

      回答:3

      晚开口

      我儿子忆20个月了,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但他会说不少词语了,有时也会说一长段我听不懂的句子!请问是否要开医生?

        avatar of kawae

        kawae

        历史

         

        人们常常看到,年轻的母亲抱着才几个月的宝宝,以温存的语调不断地说:“乖乖叫妈妈,叫爸爸……”也许您会想:孩子能听懂妈妈的话么?还不是白费劲?其实小儿语言的发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生后两三个月开始,孩子就会发出伊呀学语的声音,如a—a、h—h、k—k等单音,到半岁左右,孩子就会发出妈妈——妈妈、爸爸——爸爸等等声音,有些父母听后常常高兴得心花怒放,以为孩子真的会叫“爸爸”、“妈妈”了。其实,这还不是婴儿真正的语言,他更不懂词意,然而语言的发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所以说乳儿期称为“语言前期”。
          
          要想孩子早点学会说话,从两三个月开始就要不厌其烦与孩子搭话,虽然最初宝宝听不懂母亲的话,但母亲或其他家人反复的语言会在孩子身上慢慢地起作用。语言可以刺激宝宝的听觉,而说话的口形及神态又在宝宝视觉中留下印象,反复重复多次以后,言词的声音便开始成为物体或动作的信号。
          
          例如,当反复一面说“妈妈”、“爸爸”一面用手指着妈妈、爸爸,不断重复以后便在孩子头脑里建立起爸爸、妈妈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的联系,以后再听到“爸爸”、“妈妈”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形象来,当问“妈妈在哪儿”,孩子就会用手指出妈妈来。
          
          从出生10个月起,孩子逐步在词音、物体或动作联系的基础上,过渡到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并逐步懂得词的意义。在听懂词义之后,从模拟成人声音开始,经过不断强化之后,就能说出来,这就是小儿语言的发生过程。孩子只有在与成人不断进行语言交流中才能逐步丰富自己的语言。因此,妈妈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跟他搭话,不是无用的,这对孩子语言的发生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小儿各种功能都有最佳发育时期,错过时期再来补救为时已晚。小儿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是2~5岁,而2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敏锐时期。5岁左右是掌握词汇能力最快的时期。有一个 7岁小女孩,话还说不全,询问病史得知,这个女孩在5岁以前是由奶奶抚养,虽然后来转由父母教养,可惜已错过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
          
          为了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双亲或抚养的其他家人,一定要从生后就与孩子经常搭话。尽管开始孩子听不懂,但是,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过程。在教育孩子说话时,要把声音与实物或动作结合起来。例如:一面说“奶奶”一面指着奶奶,一面说“喝水”一面端起水碗,一面说“再见”一面拉孩子的手进行招示。在掌握词汇的训练中,要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经常的实物词汇,如器具、动物、食物等有关词。研究证明,在4岁孩子掌握的词汇中,名词占50%,动词占27%。这就告诉人们,在帮助孩子掌握词汇时,要侧重于名词和动词的语言训练,因为这是学龄前小儿易掌握的和掌握最多的词汇。

        2006-12-02 15:13:52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完美妈妈

          完美妈妈

          历史

          不用,说话有迟早的。能说词语,不就对了。我儿子13个月才会说一点点,但是我同事的女儿7个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都会叫的。

          2006-12-02 12:18:52

            avatar of 琦琦妈妈

            琦琦妈妈

            历史

            误区一: 认为宝宝听不懂就很少与他交流,结果影响了他的语言发育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饿了吧!这是奶”等等,时间一长,这些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多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妈妈是这样的;肚子饿了,吃了奶就不饿了等等。到了1岁,他自然随着大人反复的重复爸爸、妈妈,他也就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慢慢地就促进了他的语言发育。
            误区二: 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延缓了宝宝的语言发展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说出来,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大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其实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倒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别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要求达到了,当然不用被迫说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如果当宝宝想喝水时,你不明白他的意图或者故意装作听不懂,宝宝就会努力让你明白他的意思,试着去说“水”,慢慢地他就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也许仅仅一个字或者一句,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但是一定要掌握好不解其意的尺度,掌握不好会影响宝宝正常表达自己的要求。
            误区三: 经常用儿语和宝宝说话,从而影响宝宝说完整的话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一词句、多个词句、完整句子这三个阶段,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这一规律,不能迁就他,应恰当地引导孩子向更高的语言阶段发展。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一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又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半,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来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个词句时期。如“吃饭饭”、“妈妈抱”等。快到2岁时,一般会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却认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跟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因此,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并用标准的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就可以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宝宝能较早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误区四: 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从而造成宝宝发音不准确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造成的。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长了,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了。
            误区五: 语言环境复杂,使孩子无所事从
            有些家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一二种正确的语言,更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育。

            2006-12-02 12: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