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营养  > 宝宝是脾虚吗?

      pic of user:hoganliu

      hoganliu

      历史

      悬赏:100分

      回答:4

      宝宝是脾虚吗?

      我家宝宝马上就十个月了,一直都不胖,现在才不到十五斤,吃辅食量还可以,半月前突然不爱喝奶粉了,换了一种后现在奶量不错,就因为她总是不胖,拉的便便也不错,精神状态很好,微量元素检查就是有些缺锌,已经补了两个月了,两周前带她去北京儿研所,大夫说是脾虚,可是我看网上的贴子都说脾虚要腹泻,可是我家宝宝没有,我想知道这是不是脾虚,是不是应该给她吃一些益生菌,或是午初乳什么的东西呢?而且我家宝宝脑袋出汗出的很凶,儿研所的大夫就给开了一合稚儿灵颗粒。

        avatar of 天使A天使

        天使A天使

        历史

         

        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烧烤油煎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糕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长要注意食有节制,防止过饱伤及脾胃。

        要给小儿多吃些五谷杂粮,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适合脾胃虚热有反胃的小儿,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帮助;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提高小儿胃肠功能及有助于智力开发;苡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蛋白质含量远比米、面高,而且容易消化;黄豆有健脾益气作用,如豆腐、豆浆等对脾胃虚弱的小儿颇有益;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小儿。家长给脾虚小儿吃杂粮可采取多种方法,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类;做面食时在面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黄豆粉;将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饼等使小儿容易接受。

        推拿按摩有关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的效果。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每日给小儿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面黄肌瘦好转。

        对婴幼儿可采用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每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可以改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食疗也可健脾胃

        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纳呆的脾阴虚小儿。

        对于10个月宝宝来说,这个时期正是断奶的完成期,可吃的食物非常多,建议你让孩子吃的食物多样化,如谷类包括粗粮(燕麦、黑米、紫米、小米等)均可以食用,肉类(如瘦肉、鸡肉、鱼肉、虾肉等),蔬菜水果(深绿色蔬菜、黄色蔬菜孩子均可食用),豆制品孩子也可以吃了。针对于爱上火的宝宝,可以给他尝试一下什锦果蔬拌饭料,里面添加了豌豆、香菇、越橘、番茄、南瓜、玉米、西兰花、土豆、白蘑菇,其中香菇、白蘑菇和南瓜可以满足维生素B、锌的全面营养摄入,提高宝宝免疫功能,增强体质。

        2009-09-07 12:35:01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语:谢谢您,记下了。

          avatar of yhy4019

          yhy4019

          历史

          去检查
          我家BB也很瘦
          最后查出来有轻微的先心
          医生说看到一岁的时候能不能长好
          你家BB经常感冒不?
          如果是的话去照个心脏彩超

          2009-09-07 11:59:47

            avatar of mingyunruci

            mingyunruci

            历史

            我家宝宝出汗也很厉害;他10个月的时候还没有你家宝宝重呢!!不会是脾虚的;
            1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建议你找中医诊治.
            2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2009-09-07 12:53:54

              avatar of mency520

              mency520

              历史

              出汗多有可能是出虚汗吧!有可能是宝宝吃东西吸收不好或肚里有虫影响到宝宝的体重问题了。
              人体肠道内寄生的蛔虫能分泌多种毒素,如神经毒素、过敏毒素、溶血毒素以及酶性毒素等。此外,虫体排出的某些代谢产物也会不断刺激正在熟睡中的人体大脑的相应部位,使有些人夜间咀嚼肌持续收缩从而造成磨牙现象。已经发现,如果儿童白天玩得过于兴奋,或者那些白天工作过于紧张,夜晚睡前还忙碌不停、过于疲劳的人,入睡以后虽然大部分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但还会有一部分区域(如脑桥的三叉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它就会发出“信号”命令面部的咀嚼肌作短暂持续的缩。于是睡着的人就表现为下颌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而发出“吱吱”的磨牙声。这种夜间磨牙,别人听得清清楚楚,而磨牙者自己却完全不知



              很多孩子都曾生过蛔虫,这时家长大多会给他们吃点驱虫药。可让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时吃了驱虫药,却不见明显好转呢?医生建议,孩子服用驱虫药后,最好吃一点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食醋等,可能会效果更好。这是因为蛔虫具有“得酸则伏”的特性,遇到乌梅、山楂、食醋等酸味较重的食物,蛔虫就会暂时安伏下来,所以酸性食物本身就可算是安蛔虫的良药。孩子如在服用驱虫药后,可以将乌梅、山楂等酸味浓重的食物煎成浓汤服用,必将有利于蛔虫的排出。

              另外,目前的驱虫药大多通过麻痹虫体,使蛔虫失去吸附肠壁的能力,然后随大便排出达到驱虫目的。但由于幼儿的肠壁肌肉和弹性组织发育较差,肠蠕动比成人弱,所以很容易因便秘而导致不能及时排出被麻痹的蛔虫,影响驱虫效果。因此,保持大便通畅是取得良好驱虫效果的重要保证。




              治疗幼儿虚汗的方法
              1.太子参8-10克,红枣6颗,加一大碗水煮开后小火炖10分钟。呆稍微凉了,给宝宝当茶喝。每天一次。

              偶家臭臭原本也是每晚出虚汗,连枕头都湿透了!现在吃了,晚上基本上已经不出虚汗了!

              另外,太子参可以补虚,润肺,增强体质,对宝宝很有帮助的!

              2.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全身汗出过多的病症,属中医汗证中表虚不固或营卫不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陈佩仪,对27例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或合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汗证的患儿,采用糯稻根须煎剂沐浴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方法:糯稻根须150克,加冷水2500毫升同煎(以小儿15公斤计算,每增加2公斤,须增加糯稻根50克,冷水500毫升),水沸开始计时,20分钟后去渣取汁备用。将糯稻根煎剂冷却至41℃~46℃,给小儿沐浴30分钟,每天1次,连续3~7天。沐浴时室温保持在25℃~27℃,沐浴液煎好后切忌加入冷水冷却水温,适当减少小儿活动;禁食辛散食物,如薄荷糖、过热的饮料等,出汗时用干布擦汗,切忌用湿布;沐浴后不宜当风。
              结果:显效(第3天可无自汗或盗汗)20例,有效(第5天自汗或盗汗减轻)6例,无效(超过7天自汗或盗汗无明显改善)1例。
              小儿患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较普遍,造成小儿虚汗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给小儿病后的康复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小儿肌肤薄弱,若大病后失于调养,致使肺气虚弱,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阳开合失司,导致津液外泄而汗出不止;若小儿汗泄过多,正气虚弱,易致感染性疾病病情缠绵,不易康复。糯稻根须是糯稻的干燥根须,以干品或鲜品入药。性味甘、平、无毒,功效益胃生津,止汗退热。本方法是根据该药的止汗、益胃生津功用,改变用药途径,加大用药剂量(内服剂量15~30克),从而达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该方法简便易行,取材方便,患儿容易接受,价廉效好。

              3. 虚汗停冲剂治疗小儿汗症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由于人体即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自汗是指在清醒状态下汗液溢出比正常儿童增加的现象,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明显增多的现象谓之盗汗。临床上常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一种症状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不密,又为稚阴稚阳之体,较成人易出汗。尤其是小儿体虚或病后常自汗,汗出如珠,应及时治疗,否则易引起面色苍白无华,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纳呆及精神疲惫等症状。

              虚汗停冲剂由黄芪、大枣、浮小麦、糯稻根、甘草等组成。黄芪益气固表,能补脾肺之气,兼有实卫,固表止汗之功;糯稻根、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又可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浮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益胃生津,止汗退虚热;甘草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之功效。

              虚汗停冲剂通过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单位142例临床观察,服药二周后,取得了33.8%的痊愈率,总显效率为66.2%,有效率为95.7%,其效果明显优于与童康片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虚汗停能使大白鼠对抗毛果芸香碱所致的足趾部汗腺分泌的兴奋作用,使大鼠足趾部汗液分泌减少,有显著的止汗作用;同时该药能增强和调整正常小白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处于低下状态的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通过该药的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的毒性试验,均证实该药对机体无毒性损害作用。

              口服剂量:4岁以下1/2包/次,日2次;4岁以上,每次1包日2次,温开水冲服,二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2疗程。

              本药除了有益气养阴,固表敛汗作用外,还改善儿童的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睡卧不安等症状。一般服药2周上述症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体重有所增加,并且还能提高体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同时在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部分患儿家长反映,患儿在服本药后,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可获减少。



              4. 小赵虚汗出的很厉害,小如你可以给她弄点玉屏风吃吃的,药店里面都有的,是中药。我是一个老中医和儿保的一个专家教授同时向我推荐的。偶查过这个药应该是安全的,你不妨试试。
              玉屏风散主要是用来治疗表虚感冒的。在临床上,当一些年老、体弱的人或患有营养不良、贫血,以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因长期患病而使机体过度衰弱的人,患有感冒时应用的,这种感冒常属表虚感冒。此时,若用一般治疗感冒的药物如葱豉汤、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治疗,常能收到 较好治疗效果。

              玉屏风散是由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等药物组成。黄芪是补气固表的良药,具有补气健脾、益肺、止汗等功效,白术健脾补气,用于脾虚自汗等症。防风能祛风解表,适用于外感风邪,浮小麦能收敛止汗,由以上这些中药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幼儿、营养不良及慢性病人表虚的感冒。亦可与其它治疗感冒药配伍合用,治疗表虚感冒所引起的身懒、气虚、自汗咳嗽、心悸、疲乏无力等症。

              一般资料按1987年全国儿科呼吸道疾病会议制订的RRTI诊断标准,选40例RRTI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2例,女18例.1岁~4岁21例,4岁~8岁13例,8岁~12岁6例.病程>1 a 21例,>2 a 12例,>3 a 3例.
              1.2 治疗方法应用玉屏风颗粒(每包15 g)1岁~3岁;每次1/4包,3岁~8岁每次1/3包,8岁~12岁每次1/2包,每日3次,用开水冲服或加到牛奶、果汁等饮料中一起饮用,连服90 d.
              作者简介:杨春(1975-),女,山东省临清人,学士学位,医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作者单位:杨春(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601)
              王勇(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601)


              5.浮小麦20克(药店有售)、大枣10克煮水喝。可以试一试

              编者按:许多家长提问给金主任,对宝宝夜里出汗很担心,认为身体虚,缺钙,或者什么其他的疾病,下面这篇文章很详细的解释了宝宝出汗的原因,生理和病理多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很有读一读的必要。
              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因而虚汗不断。其实,小宝宝睡眠中出汗并非都是体质虚、身体有病,有相当部分小孩是生理性多汗。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其原因是因为小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如果再外加一点兴奋和刺激就会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维持正常的体温。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宝宝在过热的刺激下,只有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病理性多汗是在安静的状态下出现的,如患佝偻病的孩子,表现为头部多汗,哺乳时或入睡后出汗增多,熟睡后逐渐消失,而与气候无关,同时有佝偻病的其他症状。体弱的病儿出汗往往是在白天活动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多见于1岁左右的小儿和断奶前后的小儿。
              总之,小儿睡眠中出汗原因较多,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2009-09-07 13: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