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常见病  > 宝宝不自己拉大便。。。

      pic of user:yuanyan1028

      思怡妈咪

      历史

      悬赏:50分

      回答:7

      宝宝不自己拉大便。。。

      我家宝宝现在2个多月。。生下来到月子期间的便便一直都很正常的。。可是到了结肚的时候就不自己拉大便了。。每次都用肥皂条刺激帮助她拉便便。。可是最近用肥皂刺激她拉便便`她就非常痛苦的哭得很难受。。而且拉的便便也很少。。但是便便是正常的!想咨询下是什么问题!!!

        avatar of 萱萱儿

        萱萱儿

        历史

         

        是不是你们肥皂条用多了,宝宝产生依赖性了,别给宝宝用了,多给宝宝喝点水,给宝宝吃点法国合生元吧,我家宝宝以前也是几天不便便,后来隔天给她吃一袋,现在规律多了,一天一次,挺好的,呵呵。

        2010-04-07 21:00:5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yjfall

          yjfall

          历史

          是不是宝宝没有便便啊,上次我女儿两三天没有拉,我也打算用肥皂条的,老妈没同意,后来宝宝也自己拉了

          2010-04-07 20:32:43

            avatar of 泽安宝贝

            泽安宝贝

            历史

            是不是宝宝上火了,多给宝宝水喝

            2010-04-07 20:56:22

              avatar of maidoumary120

              maidoumary120

              历史

              妈妈不要老是同肥皂给宝宝塞,这样宝宝会养成习惯的,妈妈可以每天给宝宝揉揉肚子,帮助宝宝肠胃蠕动

              2010-04-07 20:59:18

                  avatar of 小猪不好惹

                  小猪不好惹

                  历史

                  小儿便秘和腹泻一样,也是一个较常见症状。怎样判断小儿是否便秘,主要从大便的量和质来确定。

                  正常小儿每日排便次数可有较大差别,有的可一天几次大便,有的则可每5-3日一次大使,只要大便有一定数量,不十分干燥又不稀,同时又无不适症状,就均属正常。即使大使次数较少,但大便质和量无不正常情况,又无症状,亦不能认为是不正常现象。如果大便干燥,量少又较难排出,虽然一天可有2-3次,但总量可能比平时一次还少,亦应视为便秘。特别是同时有食欲减低、腹部胀满、便意频频,更应视为便秘。如果平时排便较规则,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尤其是伴有腹痛或腹胀,即应视为便秘,要及时寻找原因。

                  便秘可由肠道病变引起,也可由饮食、精神及习惯等诸因素引起。新生儿生后24-36小时应有正常胎便,如无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属不正常情况,应注意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胎便性腹膜炎等疾病。 许多肠道病变均可导致便秘或无便,常见的有肠套叠、各种原因肠梗阻、嵌顿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等。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神经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几天甚至1周至1个月无大便,腹部膨胀如鼓,呕吐。患儿虽然可以进食,但大多营养状况差,并常有浮肿和贫血发生。一旦患儿排便,则量极多,腹胀也随之消失,但以后又反复发生。严重病例新生儿期即发生便秘,生后2-3日内无胎便;并出现呕吐和腹胀,经灌肠后排出胎便,但1-2日后便秘、腹胀又重新出现。本病大多需手术治疗。

                  小儿食物不足可以出现便秘,此时小儿常因饥饿而啼哭,且同时体重不增。曾见到有的家长因不了解奶粉用法,每月仅给孩子吃奶粉半公斤,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和便秘。如果小儿饮水太少,尤其是夏季,也可使大便太干操而发生便秘。发烧可引起饮食减少及水分由呼吸道损失增多,可引起暂时性便秘。食物太精,缺乏纤维素,如食精米、精面、肉、蛋和巧克力,缺少粗粮和含纤维素较多的水果、蔬菜,亦可引起便秘。

                  排便要靠神经系统支配,直肠内存积粪便后刺激肠壁末梢神经,产生冲动,传入神经中枢,最后由大脑发出信号,才能出现排便动作。成人如果由于工作或者无适宜场所,排便动作可暂时被抑制。平时排便有一个正常习惯,一般均能按时而形成规律。儿童应该通过训练,养成定时排便 的习惯。如果平时未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或者幼儿园老师家长不让孩子及时排便,或者由于过分贪玩而有意识地抑制便意,久而久之,便会使肠道内末梢神经对粪便刺激敏感度减低,粪便堆积在肠内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多吸收,而形成便秘。经常发生的,被称为习惯性便秘。

                  小儿因为饮食、精神及习惯等原因引起的便秘,可以临时用肥皂头或甘油栓置于肛门内,并用手捏住肛门两侧臀部,使肥皂或甘油栓溶化后,即可有粪便排出。还可使用开塞露注入肛门通便。亦可服用液体石蜡或加热消毒的香油,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5毫升,在睡前服。不要轻易使用其它泻药,因为小儿消化和神经系统功能不如成人健全,服泻药后有时导致腹泻。

                  在较难解决时,医院可采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清洗灌肠的方法,将粪便洗出。由于饮食原因引起的便秘,应调整饮食为了不使婴儿饥饿,饮水量要够婴儿需要,儿童饮食增加一些粗粮、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等。从婴儿时期就要训练定时排便的习惯,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不要让孩子憋屎、憋尿。


                  小儿便秘食疗方
                  热结便秘
                  大便干结难解,口干,口臭,脸红,腹胀痛,小便黄短,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1)马蹄海蜇汤:马蹄60克,海蜇50克。煎水饮用。
                  (2)香蕉煮冰糖:香蕉2条,冰糖适量,加水煮汤食。
                  (3)菠菜汤:菠菜150克,麻油适量,将菠菜煮熟,加盐调味,用麻油拌食。
                  (4)蜂蜜甘蔗汁:蜂蜜、甘蔗汁各半杯拌匀,每日早晚空腹饮。
                  (5)沙葛汁:沙葛去皮,捣烂绞汁,蜂蜜适量。用凉开水冲服。
                  (6)大黄泡水:大黄3~5克,放入杯内,用沸水(约半杯)泡15分钟,加入蜂蜜少许服用。适用热结较甚。但不宜长期服用。
                  气虚便秘
                  大便不一定干结,虽有便意,即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苍白,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脉虚。
                  治法:益气润下。
                  (1)红薯蘸蜂蜜:红薯半斤,蜂蜜适量。将红薯洗净煮熟,蘸蜂蜜食,可常服。
                  (2)牛奶粳米粥:牛乳15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大米煮成粥,入牛乳及白糖,再煮片刻,空腹服食。
                  (3)杏仁芝麻粥:杏仁10克,黑芝麻2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前三味加水煮成粥,入冰糖溶化后服食。
                  (4)莲藕粳米粥:莲藕250克,大米30克。将莲藕洗净切碎,入沸米粥中煮熟,加油盐等,早晨空腹服食。
                  (5)黄芪玉竹煲兔肉:黄芪15克,玉竹12克,兔肉适量。加水煮熟,用盐调味服食。
                  血虚便秘
                  大便秘结难解,面色萎黄无华,口干不欲饮,唇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肠。
                  (1)首乌红枣粥:首乌20克,大米30克,红枣5枚,冰糖适量。将首乌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去渣,入大米及红枣,煮成粥,入冰糖溶化后食。
                  (2)红薯叶炒猪瘦肉:鲜红薯叶200克,猪瘦肉50克。将红薯叶洗净,瘦猪肉切碎,用武火炒熟,入少许油盐调味服食。
                  (3)柏子仁粥:柏子仁10克,大米30克,蜂蜜适量。前二味一起加水煮熟,入蜂蜜调匀服食。
                  (4)芝麻粥:黑芝麻1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芝麻炒熟研末,大米煮成粥,入白糖和黑芝麻末调匀,再煮片刻即成,空腹服食。
                  (5)牛奶蜂蜜:牛奶250克,蜂蜜30克,将牛奶煮沸,调入蜂蜜服用。以上方法你不妨试试,祝宝宝健康快乐!

                  2010-04-07 23:32:06

                    avatar of 可爱小蛋

                    可爱小蛋

                    历史

                    还昆全宝宝多喝些水吧!再就是查看下是不是奶粉的原因导致宝宝上火大便干结!如果是母乳看看是不是妈妈饮食不好上火了。也有可能是消化不好。。。。如果不放心还是带着去医院问问儿科医生吧,这样比较放心,预祝宝宝早日康复

                    2010-04-09 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