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其它  > 爱哭闹的小家伙

      pic of user:wlishm

      wlishm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爱哭闹的小家伙

      邻居家的宝宝比我的宝宝大两岁呢,每次来玩儿,动不动就哭,不顺利也哭,影响我的情绪也不太好,会不会对我的宝宝有影响呀,就象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avatar of binbinkeai

        binbinkeai

        历史

         

        过了1岁半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的时期。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逐渐开始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在父母看来,很难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
        “反抗”一词包含有“抵抗”的意思,宝宝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抵抗,其实他们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这些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宝宝“自我”的确立非常重要。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状态下宝宝的举动就可以明白,这是宝宝有了自我主张的表现。例如,想要自己穿鞋、想要自己用筷子、想要自己洗碗等等,大都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四五岁宝宝,在这种情况下会说:“我自己穿鞋!”“我也想用筷子!”“我自己洗,不用帮忙。”等等,将自己的主张正确地传达给对方。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相当贫乏的2岁宝宝只会说“不要”和“自己做”,很难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父母,而被误以为是在“反抗”、“任性”。
        所以,宝宝这个时期的反抗表现,是宝宝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爸爸妈妈们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尽量放手让宝宝自己动手尝试各种事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满足这一时期宝宝心理上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宝宝各个方面的能力。
        人们在形容与孩子有关的东西时,通常用到词都是“可爱”,即便是喜欢破坏的孩子,也会被家长善意地称作“顽皮”、“淘气”,然而在英国,人们却用“可怕”来形容两岁的孩子。如今,“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更是已经成为英文中一个固定的说法。
        之所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怕,是因为他们在这时开始表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征,非常难缠,喜欢作对,万事都有叛逆倾向。因此,也有幼教专家把此阶段称为“人生第一青春期”,泛指一岁半到3岁之间。
        2岁之前,孩子处于生理快速成长期,学习吃喝拉撒,爬坐立走,听音说话,欲求基本都能跟家长的意愿合拍。2岁左右以后,孩子会进入情感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具有独立做出选择的冲动。然而,限于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用语言表达,只能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们经常会反抗大人的决定,天冷了不肯增加衣服;流感季节非要往人群里扎;家长变着花样做吃的,孩子却不领情,该不吃还不吃。
        对此,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表示,孩子在2岁左右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他们必经的发育阶段,家长需要做的是正确疏导,而不是施以“管教”。
        首先,家长要明白,孩子在2岁时,特别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不要强制要求孩子“不准干什么”和“必须干什么”,而是要给他们一些选择机会。“比如给孩子补充维生素,不要简单地命令他们吃苹果,而是将香蕉、苹果、橘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摆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自行选择。”假如他们选苹果后又变卦了,家长也别急,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做抉择。
        其次,可以和孩子平等地进行“条件”交换。闫琦举例说,如果孩子在大风天非要出门,但又不想戴帽子。此时,家长就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答应带你出门了,你是不是也该答应我们戴上帽子啊?”给予孩子尊重,也教会他们尊重别人,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家长要学会让步。闫琦建议父母们,如果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意愿不一致,但孩子也不会因此而遭遇危险、疾病等,最好能让孩子自己做主,父母没必要强加干涉。
        国外的妈妈们当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会兴奋地跳起来,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标志(2岁左右),说明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成长的。而孩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并不是好现象,长大以后他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
        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两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会感觉,孩子是和故意他们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会变得很“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帮助“反抗”幼儿度过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
        1、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比如,当孩子生病时,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
        2、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说,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但可能被车子撞倒。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非常疼。”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2010-04-30 16:46:58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朵朵宝贝

          ㊣朵朵宝贝

          历史

          制服坏脾气小子的N种招法


          通常形容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这样三个词:尿布、奶粉、哭闹。足以看出孩子发脾气与吃喝拉撒一样,属于每日必修。

          是什么因素使得小小孩都心头纠结呢?难道现代人天生不快乐吗?再神通的大人遇上情绪小孩也会无计可施吗?……

          也许在看完本期的特别企划后,你会找到答案;当然,也有可能你的悉心研
          读会被孩子的间歇性发作打断,那么,赶紧,现学现用!

          PART1大家谈发飚

          什么时候的宝宝最可爱?

          睡着的宝宝最可爱,那时他是小天使。醒着的宝宝最麻烦,那时他是小恶魔。

          ----转自一位妈妈无可奈何原话。她被渐渐活跃的孩子牵住了鼻子,每每发怒想武力惩罚,却敌不过孩子清澈无辜的眼神,只好败下阵来。而此消彼长,孩子却越发能呼风唤雨,让她显得狼狈不堪。

          小编絮语

          小时候我也常常哭闹不休,家里极为恼火。

          后来突然就好了,父亲一直说那是他的功劳, 原来是听了邻居大妈的话,用了偏方。他写了许多的纸条,上面抄着:“天灵灵,地灵灵,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每天,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就骑着自行车,带着纸条和浆糊筒,到处逛。 一见到在马路的电线杆上、墙角就贴,一边贴还一边四处张望,生怕被人看见。父亲现在想起来都很忿忿:“你想想,我可是个无神论者,知识分子!为了你这个小孩,要做这种事,真是丢脸。”

          于是我就缠住他问是什么让他自愿“丢脸”,“你太闹会影响我们睡眠、吵着邻居……”“还有呢,还有呢?”他终于说了:“看你这样子哭闹,我心疼。”

          就是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一颦一笑那样牵扯着我们的神经,我们多么渴望知道那哭声、那吵闹的背后藏着什么,今天小编就特邀3位妈妈以及2位幼教工作者来聊一聊“孩子发脾气”。

          方正爱:29岁,中学教师 女儿:茵茵 33个月

          陈彩虹:30岁,婴童用品店店主 儿子:刘畅 7岁

          张净:27岁,银行职员 儿子:小臭臭17个月

          陈薇:行知幼儿园教师

          徐明: 儿童之家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一次发火

          小编:有没有妈妈记得宝宝第一次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另外,孩子发脾气是经常性的吗?

          方正爱:茵茵几个月大的时候,外婆给她喂辅食胡萝卜泥,小家伙吞吞吐吐,外婆随口说了声“臭东西!”可能语气稍稍重了点,女儿就哭开了,然后不知道怎么的,小碗也被她碰到地上,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她现在脾气大着呢,遇上不乐意的事就哭鼻子。

          陈彩虹: 记得那时儿子刚脱离学步车走路,我们就在家门口带着他练习,可能我们太心急了,总希望他多走几步,他总也追不上我们,脸色就渐渐不对了,没等我们走回他身边,就发飚了:大哭、赖在地上不起来,不要我们抱,只准奶奶抱。结果还抵制了走路,又坐了好几天学步车。在此之前,倒没出现过这么抵触我们的情绪,这事以后直到3岁,他经常耍无赖,发脾气,好在现在懂事了。

          陈薇:小孩子在家有几个大人哄着,来到这里,我们很难一一照顾到。还好,大多数孩子都怕老师,安抚安抚就过去了,只有一两个很不听话,脾气倔,要哭闹。过分撒泼的行为还没有,毕竟在幼儿园里,和家里不一样,孩子自己也明白这点。

          徐明:一般来说,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会“动肝火”,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发脾气高峰在2到3岁,这和他们的自我意识地初步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有关。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同时这个年龄孩子的父母又要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两者之间很容易产生冲突。一般这种现象会延续到4到5岁,以后会好一些。

          孩子的常见表现

          小编:孩子发脾气有什么表现?最常用的武器是什么?

          方正爱 :小时侯发脾气就是哭,两眼一眯,张大嘴巴哭鼻子,越哄越凶。现在不仅哭,还要闹,那天就因为有个小姐姐逗她玩,结果她还打了别人一掌,挺不好意思的。

          张净:小臭臭会说简单的字了,如果他生气,就最喜欢说“不”。那天在超市门口玩音乐小马驹,怎么都不肯下来,还不让别人玩,我们强行带开,他边哭边两腿乱蹬,还好他爸爸在,否则力气大得我都抱不住。

          陈薇 :在幼儿园里,哭还是最常用的武器,不吃饭、不肯睡午觉,也有动手打人的,还有生闷气不理人的。各种各样的表现都有。

          徐明:我们研究过,0-1岁以哭来表达愤怒; 1- 2岁双脚乱踢,在地上打滚乱扔玩具或拒食; 2- 3岁实施有效的攻击与报复行为::打、踢、咬、抓; 3岁以上就学会了说脏话、讥讽等间接的表达。

          发脾气就是坏小孩吗

          小编:发脾气一定是坏事吗?大家是怎么看的?

          方正爱:常常发脾气自然不好,性格急躁。真的一点脾气也没有,我也要担心,长大变成个糯米团子怎么办?

          陈彩虹:容易生气的小孩,也容易不快乐。反过来想想呢,男孩子太乖太听话又显得有些娘娘腔。

          张净:这么小的孩子就发脾气,管孩子真难!不过,发脾气也是种发泄,可以把不良情绪排除掉。

          陈薇:虽然,我们很烦发脾气的孩子,但是孩子通过发脾气能更真实地表达自己,我们可以更了解他。

          徐明:看来大家都很明白,孩子的发怒是好是坏不能简单定论。这是他们要求自立自主的手段之一,是成长的表现,是无法避免的心理发展过程。但是,性格暴躁、经常乱发脾气对宝宝的成长不利,是需要纠正的。

          家长的即时反应

          小编:当孩子发飙的时候,你会如何反应?

          方正爱:尽量耐着性子和她讲道理,如果实在任性无礼,我就不理她。不过自己心里也好累呀。

          陈彩虹:和上面这位妈妈差不多,先礼后兵,等我也忍不住了,就向他发火,还要打屁屁。谁都有坏情绪嘛!

          张净:男孩子是难管,现在他才17个月,发脾气还好对付,给他点吃的玩的就行了。

          陈薇:总是尽量安抚,现在都只有一个宝宝,我们幼教责任很大的,如果真的很难管,就冷处理。

          徐明:最重要的就是无论宝宝怎么闹,父母一定要冷静,不妨一边在心里默默数数,一边思考具体处理方式。千万别跟着心烦意乱,那样很可能招致错误的做法,同时,也会助长宝宝闹下去的势头。

          参考资料
          http://www.shm.com.cn/health/2006-03/14/content_1413711.htm


          宝宝显得脾气大、个性强,这既可能是其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可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还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不良的反映。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2岁左右孩子开始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主张,进入第一个“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让父母觉得特别有主意,好发脾气。如果父母此时能够认识到孩子寻求自我权利的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同时制定明确而合理的行为规则,那么反抗期就会顺利结束,孩子的自我意识与独立能力顺利发展,亲子关系也进入新的格局。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仍然时时事事控制,而不给予儿童自主活动的机会或者因为害怕孩子发脾气而放任儿童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儿童行为发展的异常。

          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活动水平高、不易转移等特点,因此也往往显得比别的孩子更易发脾气或脾气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父母的交往容易出现消极循环,导致孩子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由于孩子本身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有意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家长对自身与孩子交往行为的控制尤为关键。

          引导孩子逐步发展行为控制能力,家长首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控制孩子行为的范围,既避免放任,也要避免控制过多、过频,适当给予孩子决定自己行为的机会。其次,父母与家人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日常行为制定明确、合理的规则,严格、一致地执行,当孩子有正确、积极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当孩子出现消极行为则予以冷处理或适当处罚。第三,为孩子制订明确的每日活动计划,提供足够的认知与社会性刺激的活动机会,减少孩子无所事事、闲晃悠的时间,也同时减少了孩子违反规则或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机会,避免亲子消极互动的重复。在孩子行为的调控过程中,家长始终需要保持耐心、信心、恒心与一致性。

          2010-04-30 16: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