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琪妈妈
问答历史
|
化脓性中耳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耳腔的化脓性炎症疾患。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是婴幼儿多见的耳病。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咽鼓管短,宽而平直,容易为细菌侵入。其发病原因较多,如进行人工喂养的小儿,可因进乳太多太急,吞咽不及而致呛咳,或哺乳时小儿平卧或侧卧,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或小儿患感冒、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时,炎症波及咽鼓管,使咽鼓管堵塞,而致本病,有时在患麻疹、百日咳或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时,也可通过咽鼓管而并发中耳炎。有的家长经常给小儿挖耳朵取耳屎,如不注意损伤了鼓膜,细菌就可经鼓膜侵入而引起中耳炎。另外,细菌还可通过血液循到中耳,而引起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急性乳突炎,急性化脓性恼膜炎等。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易受风、湿、热邪侵袭,或肝胆湿热,循经上注,壅塞耳窍,或久病之后,正气虚损,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积热于耳而致。常见症状为发病后,较大儿童可喊耳痛,在婴幼儿则常表现为啼哭不止,抓耳摇头,或时从睡中惊醒,哭闹不安,病情严重者常可出现高热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上述症状常渐消退。转为慢性后,表现为耳朵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听力减退,常呈传导性耳聋。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以拇指对准耳垂后翳风穴,先点后按1~3分钟。
(2)以拇指峰反复弹拨双侧太溪穴各15次,再按揉1分钟。
(3)以拇、中指点揉风池穴1~3分钟。
(4)患儿俯卧,家长以掌根直推脊柱两侧,重点推肾俞穴。反复操作1~3分钟。
2.随证加减
(1)风热侵袭型:多见于急件中耳炎。症见初起耳痛较轻。继而加重,呈跳痛或针刺样痛,婴幼儿则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稍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
②清大肠100次,退六腑100次。
③按揉合谷、曲池穴各1分钟。
④搓擦涌泉100次。
(2)肝胆湿热型:多见于急性中耳炎已流脓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症见耳内疼痛,持续流脓,脓多而稠,有腥臭气,伴发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
①清肝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
②揉内劳宫100次,清小肠200次。
③按揉三阴交穴1分钟。
④推下七节骨300次。
(3)肝肾阴虚型:多见于慢性中耳炎。症见耳内流脓,脓液稀薄,时出时止,缠绵不愈,听力减退,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常用手法加
①补肝经200次,补肾经200次。
②推擦涌泉穴50次。
③按揉三阴交1分钟。
④按揉肝俞、肾俞各1分钟。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清大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清天河水200次。
(2)清肝经100次,补肾经300次,揉小天心300次。
(3)按揉风池、外关、三阴交各1分钟。
(4)掐双侧太冲穴各15~20秒。
(5)患儿俯卧,家长以单掌,从上向下直擦肩、背、腰、骶部的肌肉组织,反复操作以透热为度。
生活调理
(1)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传染病。
(2)婴幼儿在哺乳喂养时,不宜采取平躺仰卧位。
(3)患儿要注意安静休息,减少活动,对于婴儿要减少搬动,以便减轻疼痛。当鼓膜穿孔后,要让病儿向患侧卧位,以便使患耳脓汁排出。
(4)饮食上宜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烂面片、牛奶等,以免因咀嚼而致疼痛。
(5)按摩治疗本病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家长要遵照医嘱,按时给病儿吃药打针,不可延误病情。
(6)如果小儿通过治疗,体温继续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意识不清等症状,要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