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凡寶兒
问答历史
|
在1-5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不注意周围出现什么情况。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并且,具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会受阻,这不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您所说的这种“分离焦虑”,但是,确实有以下特质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您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1.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像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这样的生活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强的刺激,他们往往会难以接受,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2.在过往的生活中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从来都是有亲近的人伴随在左右,帮她包办很多事情的话,而且,帮他的人(一般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比较多)又非常细心,能够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及时帮他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她就不会知道,一旦亲近的人、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人不在身边时该怎么办,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该怎么办,这会让他们更加焦虑;
3.身体状态不好的孩子。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表现得比她健康的时候更缠人,这个时候他们确实是需要抚慰的。因为她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只有细心的妈妈才能体会得到。此时此刻,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中,重新找回那种舒适的感觉,以缓解自己的病痛。
其实,孩子的哭声和依赖,是在诉说~:妈妈,我还没有准备好,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害怕。大多数2-3岁的孩子、也有少量4-5岁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准备好要进入一个集体环境中去生活。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温柔乡中的孩子,以亲情为他们最大的滋养,也需要时时从中获得安全感。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但是孩子要融入社会和其他同伴,又是必须面临分离的。掌握一些分离准备的原则,可以把这个和孩子分离的过程做得更缓和平稳些。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1、使分离成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爸爸妈妈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但要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以后,这个时间可以加长,让孩子形成信任:现在爸爸妈妈不在,但不久会回来。直到较长时间的离开,但是这个时候要跟孩子约定好,“爸爸妈妈会在……以后回来,你就在这里……我们会到时候准时过来的”。说完之后离开,要准时回来,巩固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小的奖励,并且赞赏他“勇敢”的行为;
2、对孩子“少”一些理解。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太多,比如孩子一声“哼”或一个眼神,家长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这除了表明你理解孩子以外,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别人替他完成某事,同时丧失了表达需求的能力;同样的,他在幼儿园也不会表达需求,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几率就又降低了;
3、改变关注孩子行为的方式。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有时候,也许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快速反应习惯,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应付困境,让他们自己面临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挫折抵抗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多同伴情境,让孩子在实际情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同时观察学习其他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能;如,带孩子参加有其他孩子的同学朋友聚会、带孩子多到傍晚有很多孩子玩耍的广场走走等。
5、多一些照顾孩子和孩子互动的人,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关系;
6、适当训练,让孩子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吃饭、自己穿衣服等等;这样,就能减少孩子在幼儿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退缩、回避情况,也减少他的不愉快体验和被老师批评的可能性,使孩子能够更快的适应;
7、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机会熟悉不同的环境和人,减少陌生感产生的因素。现在很多孩子被保护的太好,以至于无法适应被暴露在现实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