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哪些弊端啊?

      pic of user:poqwiqwi

      poqwiqwi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哪些弊端啊?

      我知道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初中都是好的,往往在实施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啊,请问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会有哪些弊端啊?

        avatar of 开心小宝221

        开心小宝221

        历史

         

        在目前的中国家长里,有不少人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存在着误区:
        首先是缺乏意识。错误地认为习惯的培养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那是学校的事,家长不必管。这种家长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染上恶习,走上歧路。
        其次是方法不当。这种家长往往在发现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时,一味硬逼强加,破除孩子不良习惯时,生硬地禁、堵、卡,甚至训斥、吓唬、打骂、体罚,结果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不懂孩子小注意力维持时间短的特点,逼迫孩子长时间学习,以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想适得其反,使孩子养成了边学边玩不专心学习的坏习惯。
        再次是包办代替。患此病者大多溺爱孩子,只求学习分数,往往对孩子宠爱放纵,造成孩子任性、懒惰,依赖成性,自主、自立能力极差。根本谈不上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上的弊病远不止以上三种,急需加以纠正。
        一、必须从小、比细、从严抓起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任何意思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所以家长应充分认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少家长“从小、从细、从严”培养孩子习惯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坚持不懈地扬好抑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容易,一经养成要坚持不懈地耐心引导,使之强化顽固。克服一个坏的习惯也是难的,发现苗头要善于开导,持之以恒地加以抑制,使之消除。一般地说,家长可以与学校教师密切配合,从孩子很小时候就要认真地坚持培养孩子气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注重言传身教,创设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家庭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要消除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起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要在家里制定一些生活、学习时间安排,创设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氛围。例如孩子开始学习后,关掉电视机、收录机等,家长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务,更不要高谈阔论,打牌闲聊,也不要随意向孩子问话,干扰孩子学习。这样,容易促进孩子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学习时间过久,影响了日常的休息。
        四、加强与学校老师联系,协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般说来,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是富有一定的方法和经验的。家长要经常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反映在家的学习、生活习惯,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根据学校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要求,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工作。一些家长总结出的“管好四块时间”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是值得提倡的。具体地说,一是管好孩子早起到上学的时间,督促孩子预习当天学习内容,理好书包,准备上学;二是管好中午时间,督促孩子抽取一定时间阅读有趣的书籍;三是管好孩子下午放学到晚饭前的时间,督促孩子独立思考专心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自我检查;四是管好孩子晚饭后休息活动直到睡觉的时间,督促孩子的复习、预习并按时睡觉。

        2011-02-14 18:05:14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若凡寶兒

          若凡寶兒

          历史

          现在的孩子任性、泼辣,活像一个个“小恶魔”。凡事都要爸爸妈妈依着自己,若不依自己,就要闹个“底朝天”。

          我们都知道,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这是溺爱。可是,若我们在最初就以错误的溺爱对待孩子,孩子习惯生长于这种环境中,久而久之,一旦父母不再溺爱孩子,让任性的他们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就像“戒掉”溺爱一般痛苦不堪。

          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只会造成他自身无法独立。

          有的家庭,爷爷奶奶每天跟在孩子后面转圈圈,身上挂着水杯、球鞋,兜里揣着零钱与糖豆。这俨然已经不是爷爷奶奶的形象,更像是保姆用人。

          这样,孩子看似生活得滋润舒服,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倘若爷爷奶奶不在身边,那这些无能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些有远见的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没有远见的父母,会把孩子紧紧地禁锢在自己为孩子创造的“无菌室”里。试想,一旦这个“堡垒”崩塌,孩子们会怎样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却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和妈妈哭闹不休,惹得路人侧目而视。下面这个新闻故事,希望能引起父母们的警醒。

          扬州某大学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了堂弟说他“笨”,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

          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再敢嘲笑我了。”

          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现在的父母都怎么了。我们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我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

          父母关爱子女,不让子女受到伤害,是人之常情。但是溺爱却剥夺了孩子们学习的机会。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更需要懂得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那么,如果孩子养成了享受溺爱的习惯,对以后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 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将年幼的孩子过早孤立了起来,使孩子失去了最初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而没有任何集体观念。

          如此发展,孩子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友情,更重要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就会被社会和集体排除在外。

          ■ 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受到过分保护或限制的孩子,他的父母已经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孩子的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过度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很少有机会去探索。由于孩子自己不用动脑、动手,在他进入社会后会变得软弱和懒惰,如此致命的人格缺陷,会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惨遭淘汰。

          在分析完孩子幼年的成长后,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现存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父母陪读、陪考、陪找工作这一系列现象。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当高考来临,炎炎烈日下是父母们殷切期盼的眼神。开考铃声响起,父母目送孩子进入考场。等待的时间漫长,天气炎热,爸爸妈妈们就在马路边蹲着、站着,让人看了一阵心痛。

          好不容易孩子考进大学,开学时期,各个高校门口又挤满了父母的身影。白天安顿好孩子,晚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父母们休息,他们就会选择睡在操场或宿舍楼下,守着孩子过上几夜。

          现在,更为严重的情况又出现了,孩子毕业后,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但是父母还是要陪着去参加招聘会,帮孩子拿主意。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道现在的孩子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父母用心良苦,就是担心孩子没经验,怕孩子受挫折。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就是不能采取行动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合格的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作决定,即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不要让溺爱像温室一样包裹着孩子的一切,虽然孩子现在很享受这种爱,可是一旦形成坏习惯,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们要怎么生存呢?

          2011-02-22 0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