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常见病  > 早产儿支气管肺炎后呼吸急促!

      pic of user:xbd308

      xbd308

      历史

      悬赏:50分

      回答:3

      早产儿支气管肺炎后呼吸急促!

      七个月早产儿,出生时一切正常,因照顾不当患支气管肺炎两个月,一直住院治疗,现已回家疗养,在疗养过程中,发现现在小孩子呼吸急促,带有点头式呼吸,医生说属于支气管发育不完全所致,可是在刚出生满月时观察中并没有类似情况发生,请专家解答,谢谢

        avatar of PAN201314

        PAN201314

        历史

         

        疾病概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指新生儿出生后已了现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为其主要病变,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of newborn)。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此外,糖尿病母亲婴儿、剖宫产儿、双胎的第二婴和男婴,多胎,宫内窘迫或窒息,遗传史,RDS的发生率也较高。并发症:1.气漏,2.氧中毒,3.恢复期的动脉导管开放。
        [编辑本段]诱发的原因
        1.早产儿 2.糖尿病孕妇的婴儿 3.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一.临床症状
        患婴多为早产儿刚出生时哭声可以正常,6~12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呻吟。呼吸不规则,间有呼吸暂停面色因缺氧变得灰白或青灰,发生右向左分流后青紫明显,供氧不能使之减轻缺氧重者四肢肌张力低下。体征有鼻翼搧动,胸廓开始时隆起以后肺不张加重,胸廓随之下陷,以腋下较明显吸气时胸廓软组织凹陷,以肋缘下、胸骨下端最明显肺呼吸音减低,吸气时可听到细湿罗音。本症为自限性疾病能生存三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恢复希望较大。但不少婴儿并发肺炎使病情继续加重,至感染控制后方好转。病情严重的婴儿死亡大多在三天以内以生后第二天病死率最高。
        本症也有轻型可能因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不多所致,起病较晚,可迟至24~48小时呼吸困难较轻,无呻吟,青紫不明显三、四天后即好转。
        二.血液生化检查
        由于通气不良PaO2低PaO2增高。由于代谢性酸中毒血pH降低,这三项检查可经皮监测虽很简便,但不能代表血中其实情况,需定期取动脉血直接检验代谢性酸中毒时碱剩余(BE)减少,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疾病过程中血液易出出低Na+K+、和高Cl-,因此需测血电解质
        三.X线表现
        肺透明膜的早期两侧肺野普遍性透亮度减低内有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和阿状阴影,小颗粒代表肺泡的细小不张,网状阴影代表充血的小血管支气管则有充气征,但易被心脏和胸腺影所遮盖,至节段和末梢支气管则显示清楚如肺不张扩大至整个肺,则肺野呈毛玻璃样,使充气的支气管显示更清楚犹如秃叶分叉的树枝,整个胸廓扩张良好,横膈位置正常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
        PS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其成份为糖5%、蛋白质5%—10%,脂类85%—90%,脂类中棕榈酰卵连脂是起表面活性作用的主要物质。PS中可与磷脂结合的蛋白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包括SP—A、SP—B,SP—C,和SP—D,利于PS分布并可增加其表面活性作用PS于孕18—20周开始产生,缓慢增加,35—36周达肺成熟水平。PS覆盖在肺泡表面,可降低其表面张力,防止呼气膜肺泡萎陷,保持功能残气量稳定肺泡内呀,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早产使PS不足或缺乏,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呼气膜FRC明显减少,肺泡萎陷入,肺顺应性降低,吸气时作功增加并且肺泡难以充分扩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减少,导致CO2潴留(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量减少,而肺泡血流相对正常,通气/血流值降低,引起缺氧、进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漏出,肺简直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内表面形成嗜伊红透明膜,使气体弥散障碍,加重缺氧和酸中毒,进而抑制PS合成,形成恶性循环,重者也可发生PPHN。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①泡沫试验:将患儿胃液(代表羊水)1ml加95%酒精1ml,振荡15秒,静置15分钟后,如果沿管壁有多层泡沫表明PS多,可除外RDS;如果无泡沫表明PS少,可考虑为RDS;如果介于两者之间,则可能是RDS。其机理为PS利于泡沫形成和稳定,而酒精则起抑制作用。
        ②卵磷脂/鞘磷脂值,:羊水或患儿气管吸引物中L/S≥2提示“肺成熟”,1.5—2可疑,<1.5肺未成熟,PS中其他磷脂成份的测定也有助于诊断,
        ③血气分析:同MAS。
        2、X线检查
        胸片表现较特异,对RDS诊断非常重要。①毛玻璃样改变:两肺呈普遍性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肺泡不张)网状影。见于RDS初期或轻型病例②支气管充气征在普遍性肺泡不张(白色)的背景下,呈熟知状充气之支气管(黑色)清晰显示,RDS中,晚期或较重病例多见③白肺:整个肺野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见于严重RDS动态拍摄X线胸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3、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确诊PPHN和动脉导管开放。
        [编辑本段]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①保温:放置在自控式暖箱内或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持皮肤温度在36.5℃。
        ②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气。
        ③保证液体和营养供给: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kg.d)以后逐渐增加到120—150ml/(kg.d)并补充电解质,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喂养,热能不足使辅以部分静脉营养。
        ④纠正酸中毒。
        ⑤关闭动脉导管:应严格限制入液量,并给予利尿剂,如仍不关闭者,可静脉注射消炎痛、剂量为每次0.2mg/kg,首次用药后12、36小时做各用1次、共3次。其机理为:前列腺素E是胎儿及生后初期维持动脉导管开放的重要物质,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消炎痛)可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有助于导管关闭。用要五无效时可考虑手术结扎。
        ⑥抗生素:根据肺内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细菌培养和药敏)应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2、氧疗和辅助通气
        ①吸氧:根据发绀程度选用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因早产儿易发生氧中毒,故以维持PaO250—70mmHg(6.7—9.3kPa)和TcSO285%—92%为宜。
        ②持续呼吸道正压及常频机械通气。
        ③其他:近年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表明当CMV治疗难以奏效时,改用高频振荡或高频喷射呼吸机,可减少常频呼吸机的负作用,以取得较好的疗效。ECMO对呼吸机治疗无效的病例有一定疗效。
        3、PS替代疗法
        可明显降低RDS病死率及气胸发生率,同时可改善肺顺应性和通换气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PS目前已常规用于预防或治疗RDS。
        ①PS:包括天然、半合成及人工合成三种。
        ②使用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生后24小时内)经气管插管分别取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和再仰卧位各1/4量缓慢注入气道内,每次注入后应用复苏囊加压通气1—2分钟,PS制剂不同,其剂量及间隔给药时间各异,视病情予以2—4次。

        2011-04-07 13:56:44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PAN201314

          PAN201314

          历史

          可能是因羊水吸入而致的“吸入性肺炎”。可能目前还住在ICU病房。建议你一切要听从医嘱,配合治疗,不要干扰。

          2011-04-07 13:56:16

            avatar of PAN201314

            PAN201314

            历史

            新生儿15种异常状况不是病

            想无微不至照顾新生宝宝的同时,新手妈妈们一定要先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即使是健康的宝宝,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状况会让爸爸妈妈担心害怕,下面介绍15种非疾病的新生儿异常状况,让新手爸妈们更了解宝宝的生理机制。

            肢体蜷曲

            出生前由于子宫内的空间限制,胎儿的动作大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蜷曲、手掌紧握的姿势。出生后头、颈、躯干及四肢会逐渐伸展开来,所以宝宝出生后常有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双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等状态。

            注意:除非宝宝的大脑或神经发育有问题,否则只要等神经系统的控制逐渐由粗动作进展到细致动作后,这些状态都会自然矫正。

            打喷嚏

            新生儿偶尔打喷嚏并不是感冒的现象,因为新生儿鼻腔血液的运行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便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这也可以说是宝宝代替用手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

            注意:突然遇到冷空气也会打喷嚏,除非宝宝已经流鼻水了,否则家长可以不用担心,也不用让宝宝动辄服用感冒药。

            体重减轻

            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往往会减轻,这是因为宝宝的进食量还没有形成规律,加上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代谢及由皮肤排出肉眼看不出的水分等,造成体重在出生后前3~4天会减轻。减轻的量可能多达出生时体重的10%,不过随着宝宝渐渐地适应,到了第8、9天这些丢失的体重就会补回来。

            注意:若10天后仍未恢复的话,就应该就医另寻原因。

            惊跳

            新生儿常在入睡之后局部的肌肉会有抽动的现象,尤其手指或脚趾会轻轻地颤动,或是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声音或震动等,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有时还会伴随啼哭的“惊跳”反应。这是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此时,只要妈妈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下来。

            注意:如果宝宝出现了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做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均匀、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打嗝

            新生儿打嗝是极为常见的现象,由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因此打嗝、放屁的次数都较成人来得多。

            注意:若家中的宝宝持续地打嗝一段时间,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

            下巴抖动

            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抑制功能较差,常有下巴不自主抖动的情况,家长可以不要担心。

            注意:但若是寒冷季节,则需要注意宝宝的下巴抖动是否为保暖不足的原因。另外,若有伴随其他的症状,则可能是病征之一。

            溢奶

            宝宝在出生3个月间,贲门肌肉仍未发育健全,此时的贲门就像是一个还不能很好控制收缩的瓶口,而且新生儿的胃容量也较小,所以容易引起胃内的奶汁倒流,因此,在出生后几个月内,部分宝宝都会溢出或多或少的奶,尤其是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宝宝背部的时候。因此当妈妈喂完宝宝后,可以用手轻拍他的背部 2~3分钟,待宝宝打嗝。避免宝宝过度哭闹或是采右侧卧位睡姿,也可以减少溢奶的情况。

            注意:溢出的奶水通常是白色的,而且是从嘴巴慢慢的流出,若奶水是强力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带有胆汁的物质时就不是正常的现象了。

            眼睛斜视

            斜视也就是两眼眼球移动不能协调,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而且眼部的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的斜视,属于一种生理现象,也称为假性斜视。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爸妈可以在家里自行观察。

            注意:若受到光照时,宝宝两眼的瞳孔反光点位置是一致的,即为假性斜视,并不需要治疗处理。否则,便需要经过医师诊断后手术矫治。

            女婴阴道出血

            女宝宝在出生后1周内,经常可以见到阴道有些许的血性分泌物或黏液,就像白带和月经一样,事实上,那是由于胎儿时期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而出生后宝宝体内的雌激素便大幅下降,使子宫及阴道上皮组织脱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马牙
            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在上颚中线附近,常会有一点一点的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为数不一。少的话可能1~2颗,多的话可能有数十颗,这是由于当胚胎发育6 周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开始增厚形成牙板,为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牙板上细胞继续增生,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个牙蕾并发育成牙胚,以便将来能够形成牙齿。当牙胚发育到一个阶段就会破碎断裂并被推到牙床的表面,即我们俗称的“马牙”或“板牙”。

            注意:一般在两周左右就可以自行吸收,不能用针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乳房增大

            母亲怀孕时体内雌激素与催乳素等含量逐渐增多,到分娩前达最高峰,这些激素的功能在于促进母体的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而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胎盘也受到这些激素的影响,因此不论男宝宝或女宝宝的胸部都会稍微突起,有些甚至会分泌少许乳汁,俗称“新生儿乳”。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不需任何的治疗。在胎儿离开母体后,来自母体激素的刺激消失,胸部也会自然平坦。

            注意:父母不用刻意的去挤压宝宝乳头,以免引起感染。

            体温波动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得像成人一样完善,因此调节功能不好,体温的波动也较大。感受到凉意时,新生儿不会像成人一样颤抖,他只能依赖一种称为棕色脂肪的物质来产生热能,且新生儿的体表面积较大(按照体重比例计算),皮下脂肪又薄,所以衣物穿少了可能体温过低,穿多了还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轻微发烧。因此,要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应让新生儿处于通风及温度适中的环境内。

            注意:若有轻微的发烧,可以让宝宝多喝点水、注意衣物宽松舒适,过1个小时再测量宝宝的体温。一般以测量肛温最为准确。

            肤色变化频繁

            新生儿的血管伸缩功能和末梢循环尚未健全,因此肤色的变化非常频繁。天冷时手脚会稍稍有点发紫,而哭泣时则会满脸通红,有时甚至会因为睡眠的姿势关系,身体两侧或上下半身也会出现不同的肤色,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现象。若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变黄,但过7~10天后就逐渐消退,则为生理性黄疸,父母不用太过担心。

            注意:若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发黄,且迅速加重,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送医就诊。

            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宝宝都会有脱皮的现象,不论是轻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样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就是正常现象。脱皮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此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并不发达,使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表皮脱落的机会增多。这种脱皮的现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会出现,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只要于洗澡时使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须特别的采取保护措施或强行将脱皮撕下。

            注意:若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病征,需要就诊。

            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的呼吸运动很表浅而没有规律,呼吸频率较快。在出生后的前两周,呼吸频率1分钟大约在40次以上,有的新生儿也可能多达80次,这些都属正常现象。这是由于新生儿肋间肌较为柔软,鼻咽部及气管狭小,肺泡顺应性差,由于呼吸运动主要是靠横隔肌肉的升降,所以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式呼吸较弱。又因为新生儿每次呼气与吸气量均小,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注意:若是早产儿或肺部发育较差的宝宝因缺氧而脸色发青时,可以刺激宝宝哭泣,促使肺泡张开,增加换气量。




            2011-04-07 13: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