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0-1岁  > 婴儿发烧在家该如何处理?

      pic of user:kukulovebaobao

      紫果

      历史

      悬赏:20分

      回答:4

      婴儿发烧在家该如何处理?

      如上所述我家宝宝刚一个月。发烧在家怎么办?

        avatar of 天使钰儿

        天使钰儿

        历史

         

        由于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婴幼儿的体温比成人相对高一些。同时婴幼儿的体温一天之内有波动,早晨相对低一些,下午略高,但是不能相差1ºC。体温也因为孩子的活动过度、穿衣过多、环境温度过高而有所升高,甚至吃饭、哭闹也会造成体温暂时升高,这时的孩子全身状况良好,没有自觉症状。小儿年龄越小,中枢神经系统对体温调节的功能越差,再加上小儿的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健全,所以孩子的体温很容易波动。如果婴幼儿腋下的体温达到37.5ºC,又出现一些症状、体征,可以诊断为孩子病理性发热。一般37.5~38ºC为低热,38.1~39ºC为中度热,39.1~40.4ºC为高热,>40.5ºC超高热。虽然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异常的一种代偿反应,但是如果发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调,则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必须要及时处理。

        在发热原因不明确或者不能马上去医院时,可以在家庭做如下的处理:

        发热的孩子需要卧床休息,吃容易消化的饮食。如果处于添加换乳期食品的阶段,要暂停新的食品摄入,待疾病痊愈后再重新添加。

        保证孩子液体的摄入量,尤其是水的摄入。因为高热会造成孩子新陈代谢加快,出汗或不显失水增多,而且多喝水有助于加快毒素的排出。

        如果是低热,多给孩子喝水即可,中度热可以口服退热药,高热及超高热必须马上去医院,采取针剂或其他方法。

        物理降温办法:冷湿毛巾擦浴全身,尤其是大血管行走的位置,如: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擦至皮肤发红为止。也可以头枕冰袋、冷水袋,用冷水袋或冰袋放置在腋下、颈部两侧、腹股沟以及额部。目前有的儿科专家不主张用乙醇(包括白酒)给婴幼儿擦浴,原因是乙醇会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对孩子的健康反而不利。

        如果孩子发热原因不清,应尽早去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2011-10-14 08:52:21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会会妈

          会会妈

          历史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安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 发热(1)-婴儿护理 判断孩子是否在发热,测量体温是可靠而科学的方法。测量体温一般常用三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凡超过正常范围上限0.5℃时,均可称为发热。体温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发热要经过三个阶段 上升期:该期体温迅速上升或缓慢上升,有时伴有寒战。 高峰期:指达到高热后维持一定时期,该期有面红肤热等表现。 退热期:发热常常是体内的病灶及病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可根据热型特点去探察病灶及病理过程的性质。 发热也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氧耗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另外,发热会使消化道分泌及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减慢。 护理 孩子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例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麻疹、脑炎、肠伤寒、结核病、风湿病及胶原性疾病。发热可使孩子全身不适、烦躁,如果发热时间太久,会使氧耗量增加而影响孩子健康。因此遇到孩子发热,一般都需要采取适当的退烧措施,尤其是高热,它会引起抽风甚至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我估计你可能没有给宝宝量体温,只是根据自己的手感判断的,假如半夜发烧,最安全的方法是到医院。实在不能去,首先给宝宝喂水,其次用冷水或医用酒精擦洗降温。

          2011-10-07 10: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