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家庭教育  > 宝宝一岁之前父母怎么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

      pic of user:gjwadwbaby

      嘟嘟公主的妈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3

      宝宝一岁之前父母怎么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

      书上说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家宝宝现在刚满月,我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入手呢?

        avatar of 爱流浪的女孩

        爱流浪的女孩

        历史

         

          从出生到1周岁的婴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婴儿出生后,即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不断地形成条件反射,标志着心理湖动的萌芽与发展:父母要根据婴儿期儿童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培养与心理许连,如通过哺乳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但是,有的母亲不了解有规律的喂奶对应;而良好习惯建立的重要意义,于是,只要婴儿啼哭便喂奶,甚至让婴儿睡觉还嘴里含着奶头,结果,使婴儿把啼哭与喂奶2个行为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不良的条件反射,只要想吃奶就啼哭,甚至非饥饿时也要啼哭、吃奶。有的婴儿养成嘴里不含着奶头睡不着觉的不良行为习惯、直至幼儿时期都难以纠正。
        (2) 应给予婴儿以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如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炼婴儿抬头、翻身、挺胸、站立、行走,促使婴儿这些动作、行为的迅速发育,这样做对婴儿形成动作敏捷、行为快速的行为模式有很大帮助。
        (3) 父母和其他成员都要有意识地对婴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婴儿的月龄,购买适当的色彩鲜艳的玩具,经常给婴儿看色彩鲜艳的画面,使婴儿较多地感知外界事物,获得较多的颜色、声音等刺激。这对促进婴儿脑发育和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使心理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智力得到及早开发而显示出较高(高于同龄婴儿)的水平。
        (4) 通过影视、讲故事等言语刺激,促使婴儿的言语发育:有的家庭观察到:6个月的婴儿,每天由外祖母给翻阅1本色彩鲜艳的小人书,并读出书中的内容,可唤起婴儿的注视,使婴儿安静、聚精会神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当停止阅读和停止翻页时,即见婴儿烦躁、欲哭;继续翻页、朗读,婴儿又安静下来。上述观察说明6个月的婴儿已能接受声音、画面色彩等感性材料的培养方式。
        (5)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多亲近婴儿“婴儿由于心理活动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躯体上的爱抚。有的学者指出:婴儿期的小孩,在他的照料人的情感相依等社会性刺激影响下,能促使他情绪稳定与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因此,母亲、家人经常给予婴儿必要的爱抚与情感相依,如皮肤、身体接触、抚摸等,都对婴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有的学者还观察到:婴儿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喜悦、烦躁等)、心理活动的发展(思维、情感、意志等)、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形成都与婴儿期的照料人有密切关系。因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常常对母亲或父母取代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保姆等)进行培养和训练,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具备担任婴儿照料人的资格。因为这对儿童心理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有重要意义。
        (6) 应注意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除要保证婴儿一定时间的生理睡眠(正常的、身体所需要的睡眠称为生理睡眠)以外,还要锻炼婴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入睡,如不怕吵、不用抱、不用摇而自行入睡。逐渐锻炼夜间不哺乳、不尿床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对儿童进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最初的训练,有的父母常常抱着婴儿睡;或采取拍着、摇晃着等方式使婴儿入睡,这样做都容易使婴儿形成依赖性与过多的要求,对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

        2011-10-29 13:20:37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冰冰精灵

          冰冰精灵

          历史

          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受测试幼儿都被问到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
          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划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型。
          其中充满自信型幼儿占28%,良好适应型幼儿占40%,沉默寡言型幼儿占8%,坐立不安型幼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
          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据此认为,宝宝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经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卡斯比教授因此倡议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宝宝的所作所为。
          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这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宝宝将来所处的社会环境。
          如果能在宝宝3岁之前通过教育对宝宝施加影响,那么宝宝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一岁左右)
          Whiting提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孩子更容易被娇生惯养,因为孩子可得到许多的养育者。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角色更趋于扩散。
          他建议在这种家庭里,孩子与母亲保持紧密的接触,并且在最初几个月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这对于孩子早期人格发展是很重要的。
          健全幼儿的人格
          我们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帮助幼儿增强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发展幼儿的自主、自信和自制力;
          (2)培养幼儿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学习适当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
          (3)改善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
          (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帮助幼儿增强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发展幼儿的自主、自信和自制力;
          提升宝宝的专注力
          一岁半至三、四岁左右,正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阶段,如果发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会提高,且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这个阶段应尽量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做。
          若此时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将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的发展上也会出现问题。
          一岁以前的婴儿,可以让他自己拿汤匙吃饭,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进篮子里等。
          锻炼持久力,提高注意力
          不要干预孩子的活动,特别是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健康活动。
          有不少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喜欢干预孩子的活动,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搭积木,一会儿爸爸要他看电视,一会儿妈妈拉他去洗澡,孩子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干完这件事。
          注意力的提高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实践的锻炼,注意力是无法提高的。所以,当孩子集中注意力活动时,父母尽量不要干预。
          ------------
          “独角戏”不仅能给孩子广阔的空间,帮助孩子学习专注身边的事物,更能帮助他们发掘自我和培养创意,为孩子 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所谓“独角戏”就是让孩子单独活动,给孩子自主权。
          让孩子演好“独角戏”,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a. 保持恰当的距离
          在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时,父母不能紧紧地盯着孩子,这样孩子会感到很不自在;
          也不能干涉孩子玩,否则孩子就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战胜困难。当孩子沉浸在游戏中时,父母应该慢慢退出游戏,但不要让孩子觉察到。
          b. 给孩子选择时间的权利
          父母要留心选择训练孩子独立能力的时间。
          一般来说,孩子吃饱了、休息好了,是“独自玩耍”的最佳时间。
          睡醒之后也是训练孩子独立能力的大好时机,这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玩15-30分钟。
          父母不要只想到自己的时间安排,当孩子需要父母时,不要因为忙碌而把孩子安排在玩具堆中。
          (2)培养幼儿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学习适当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
          教会孩子学会正面思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学会正面思维,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呢?
          a. 保持和睦愉快的气氛,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首先,拥有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正面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要大声训斥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策略,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不可粗暴武断地拒绝孩子的要求。
          其次,父母还要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父母如果平时总喜欢唉声叹气,看待问题消极悲观,或者总是心情不快,悲伤抑郁,孩子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也要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自己的快乐、开朗去感染孩子。
          b. 让幼儿学习接受挫折
          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说“不行”、“不可以”。
          当幼儿情绪激动时,可用“忽视、不理会”、“转移注意力”等策略让其平息怒气,之后再说明道理。
          另外,必须鼓励孩子做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当他失败时,要支持鼓励他或提供适当的帮助,让他体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变挫折为挑战, 变失败为成功,使孩子的自信、自尊与内省智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3)改善幼儿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
          放手让孩子到外面的天地活动,和别的孩子玩耍,
          (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温柔示诚。采取具体行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例如:当看到孩子把手伸进菜盘里拿食物时,你可以将他的手轻轻地拉回来,并温柔地告诉他说:“这样做不卫生,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当孩子犯错时
          改变环境。一位家长近来一直在训斥他那刚刚学步的孩子:不许动这样东西,不许动那样东西!结果弄得孩子又哭又闹。 其实只要把不让孩子动的东西放在他们够不着的地方,问题就解决了。
          如呵斥孩子饭前不许吃零食,不如事先把零食收起来
          父母不能使用恶语,批评孩子要讲技巧
          (1)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只批评眼下犯的错误,不翻旧账。
          以前的错误,应该随时间流逝了,父母不能念念不忘,只要孩子一犯错误就把旧账抖落出来, 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无法翻身。
          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翻旧账,这样会很伤孩子的心, 大大降低批评的效果。
          (2) 先褒后贬,奖惩结合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冷静,不能孩子一犯错误就气不打一处来,只注意孩子的错处,急于让孩子认错, 恨不得把孩子暴打一顿。
          孩子并不是只做错事,有时候也会有好的表现,孩子也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如果父母只针对眼前的 错事指责孩子,而对他的优点不理不睬,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老是找自己的茬,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的批评就不能达到效果。
          孩子努力做好一件事之后,很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父母的认同是孩子努力的动力。当孩子犯错误时, 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不妨先找出孩子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表扬,然后再对孩子不足的地方给予批评, 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只注意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的优点,父母也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有一点需要强调,有时候孩子是为了做好事而犯错误的,父母一定要调查清楚,再进行批评或表扬, 这样更能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3) 用“亲密接触”化解冰冷的批评
          如果不得不批评孩子,家长要有意识地接触孩子的身体,但是决不是打孩子。
          例如,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孩子的肩膀,或拉着他的手给他讲道理。
          批评的话终归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父母批评孩子的同时和孩子有一些“亲密接触”,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变淡。
          批评孩子时,眼睛应该正视孩子,或拉着手、或拍着肩,这样会达到恩威并施的效果。
          (4) 批评是爱,感情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能采取冷战政策,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应该给孩子找个台阶下。 例如批评结束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好啦,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以后一定要注意哟,去玩吧!”
          父母要设身处地替孩子想一想,经常“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当父母没头没脸地批评你时, 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呢?
          批评就如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孩子就能改过自新,用不好,就会伤了孩子

          2011-10-29 13:28:53

            avatar of 柚子寶貝

            柚子寶貝

            历史

            其實也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寶寶那麼小就開始搞些什麼事情,順其自然吧,給寶寶太大的壓力並不一定是好事,寶寶是需要一個生長的過程,發育的過程,成長的過程,什麼事情都不能太急了,要一個過程一個過程來的,
            只是大人帶寶寶時要多跟寶寶說說話,多做些動作,多告訴寶寶什麼的,就可以了.

            2011-10-29 14: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