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家庭教育  > 当孩子处于有梦想阶段该怎么办?

      pic of user:pengwkj5iz

      aming_017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1

      当孩子处于有梦想阶段该怎么办?

      我家孩子已经9岁多了,我和老公都给予了他很多很多的爱,也给予我们自己梦想,希望她将来有出息。请问我们该怎么做呢?

        avatar of badisito

        badisito

        历史

         

          “孩子是自己的好。"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都有无私的爱,但是因为怀抱着特别的爱,而各自的习惯又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家庭表现出来的爱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父母对孩子宠溺有加,什么要求都答应,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独立、有自信;有的父母则是望子成龙、要求严格,以为有磨难才能培养出自信。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妥当的。
          对大多数的现代父母来说,“溺爱不是爱,而是害”已经是一个常识。在实际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父母开始认同,除了生活上的关怀照顾外,对孩子严加要求、适时引导、增加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才是爱他们更好的方式。
          通过前文对孩子心理特点的分析,可以知道儿童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因此,希望他们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早期教育的引导和启发就具有很关键的作用,这也是现代父母的共识。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令父母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唯恐自己没有多做一点事,让孩子提早成长进步。
          丁丁从五岁开始,就被爸爸安排去学钢琴、学绘画、学英语。在父亲的逼迫下,她不得不每天背两个小时的英文单词,上两个小时的绘画课程,并在钢琴椅上枯坐两个小时。即使有剩余时间,她还是要学语文和算术。学校放假的时候,她也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跑到公园里游乐玩耍。
          有一天,小丁丁厌倦了弹琴,故意磨磨蹭蹭地不肯坐上钢琴椅。爸爸发现并数度规劝无效后,硬是对着女儿扇了两个耳光。小丁丁对父亲又怕又恨,但又不敢抱怨反抗,她一边哭,一边故意用手指狠敲琴键,发泄心中的不满。丁丁的爸爸本来就没有消气,看到孩子还是如此不听教诲,就更加恼火,手掌又不由自主地打到了女儿脸上,让丁丁白嫩的脸庞顿时浮起了五个红色的指印。
          长久以来,憋在丁丁心里的委屈和愤怒一并爆发,她向父亲哭喊道:“你不是我爸爸!你是大坏蛋!”
          丁丁的妈妈实在看不过去,心疼地搂住女儿,虽然事先夫妻俩有约定,在教育问题上要“统一阵线”,但她还是忍不住和丁丁的爸爸吵了起来。
          事后,丁丁的爷爷和奶奶也出面劝说爸爸,希望能减轻孩子的负担。丁丁的爸爸很沮丧:“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啊!为什么你们都不理解呢?”
          虽然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做起,。希望孩子全面发展,的确也是很多父母的意愿,但成人在工作中尚且要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事,又如何能要求年纪轻轻的孩子面面俱到?父母不顾孩子的想法,执意为他们安排过多的学习,梦想培养出一个天才或神童。但其实往往是事与愿违。
          如果把对儿童的教育比作开车和保养车,有一种人总是喜欢给车装载过多重物,仿佛载得越多,车子的性能就越好;另一种人却注重对车的保养,绝对不会超出车子的载重量。结果,前者的车因装载过多而越跑越慢,很快就报废了;而后者的车子性能却越来越好,越跑越快。
          强迫年纪尚小的孩子学习种种知识或技艺,多半是父母迷信于短期效益,认为孩子学到一点东西就是进步,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效果。
          像丁丁的爸爸采取“强权"策略,只顾自己的计划,为孩子安排超负荷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是被迫接受的一方,必定对这种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丁丁的爸爸没有征求孩子意见,就向孩子灌输太多知识,既不利于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因为要求过于严厉,让孩子觉得达不到要求,而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
          另外,灌输许多具体知识给孩子后,就算孩子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也是短暂的。因此,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初期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学到某种知识、具备某些特长,而是应该对他们进行启发式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这样的孩子才容易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立自强,成为社会禾口自己生活的主宰,也才容易达到父母“望子成龙”的目标。
          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杰看了电视上关于李白的纪录片后,忽然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也要做个诗人。”
          “为什么呢?”妈妈问。
          “你看李白,多潇洒啊!”小杰对电视上描述的诗人风度很是向往。
          虽然不确定小杰是否真懂得“潇洒”的含义,但爸爸还是笑着说:“李白可不光是潇洒,还很有才华喔!你看,过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还非常尊敬他呢!不过,做个诗人可不简单,要读很多书,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还要有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也可以读很多书。我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不差嘛!”小杰是个好强的孩子,总是怕别人小看自己。
          “那好啊!”,小杰的爸爸顺着孩子的话鼓励他, “咱们家能出个诗人也不错啊!爸爸妈妈一定支持你。”
          果然,小杰的爸爸遵守自己的诺言,帮小杰买了好多学习诗歌创作的书和名家诗文集,还常带小杰去风景名胜旅游,鼓励他把旅游的见闻写成诗歌或散文。
          虽然小杰以后能不能真正成为诗人还是个未知数,但他的写作水平的确很快地提升了,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小杰爸爸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采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对处于童年时期的儿子没有过多管束,而是在孩子的本性中发现他的特长和喜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一方面让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享受到学习与进步的乐趣。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比孩子对于自己的期许还要紧张得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因为经历过社会生存压力的父母,比孩子更了解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有时候还不知不觉地将自己面临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我是不可能功成名就了,以后就看你了”或者“我们公司不断有人被炒鱿鱼,你不好好学,将来就会像他们那样”都是常见的心态。
          然而,父母的主观愿望必须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之上。一旦希望孩子学好的心愿变成对孩子的严格控制,甚至帮孩子规划好长期发展的路线,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实现目标,就会令孩子不堪重负,在超负荷的学习下,很快厌倦学习,甚至对生活、生命都会感到乏味和失望。
          林先生一边看着孩子进了那么有名的学校,一边看着存折里的钱如流水般减少,心里暗自琢磨:我们做了这么多,孩子也应该努力学习呀!
          谁知道情况竟然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样。尽管亮亮学习十分认真,可是因为周围的同学实力太强,他再怎么努力追赶,也无法缩短差距。上了初二,亮亮开始出现讨厌上学、不爱写作业的情况,回到家什么事都不做,不是看电视就是睡觉。
          林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试着和孩子说说话,但只要开口提到上学的事,孩子就很不乐意地说:“不要再烦我了。我什么都知道。”让人难受的是,连孩子的性情也变得喜怒无常,而且常常一个人发愣。
          林先生因为心情烦躁,说话更加哕嗦,而且语气恶劣,家中气氛十分沉闷。
          而亮亮却对自己的网友说:“我压力好大,在这种班级里,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能名列前茅,再努力也没有用。失望和沮丧,是我每天都要经历的考验。”
          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几乎是完全放弃了努力。林先生也很苦闷,一个劲儿地唠叨:“我们不苛求你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但至少要让我看到你的努力。只要你努力了,没有考好,爸爸也不会怪你。”但这番话并未让儿子振作起来,情况曰益恶化。
          像林先生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费尽心机为孩子选择所谓的“好学校”、“好老师”,不理会孩子自己的看法,也不分析孩子本身的状况,所以就很可能将孩子放在一个不合适的环境中。亮亮正是这样,当他与周围同学形成强烈对比,接连遭到打击、却没有得到足够帮助时,他就无法在强大的压力下保持自信,而林先生的处理不当,让他进一步感到自己的“不合格”,于是他对自己的信心逐步减弱,进而对学习采取彻底放弃的态度。
          “升学”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竞争方式。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升学上,认为孩子如果要成才,在升学上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考试压力大,升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股升学的压力还渐渐地渗透到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里。
          这也导致不少父母产生错误判断,认为孩子的命运、前途都掌握在学历和文凭上,而忽视了孩子的幸福、快乐和身心健康。他们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为孩子安排自认为合理的路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塑造,却让孩子没有自主空间,以至于大人和孩子都疲惫不堪,到头来说不定还是失望。
          如果父母担心孩子不努力学习,把学习和考试成绩作为每天跟孩子谈论的中心话题,那么孩子一定会厌烦学习。因为人对于压力有着天生的排斥感,尚未成年的孩子尤其如此。
          对具有自主意识的学龄后期孩子来说,他们并非不明白父母讲的道理,只是在过多的压力下,他们的心里会产生抗拒。这时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和适时引导,比强迫他们学习、不断说教的效果更好。孩子对考试成绩的压力有恐惧感时,更需要父母转移话题,舒缓压力,例如:时常在家里讨论一些体育新闻或孩子感兴趣的电视、电影等,都能让孩子的大脑有放松的时间。

        2012-08-29 10:50:48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