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家庭教育  > 我怕对他的心理造成阴影请问我该怎么办?

      pic of user:fguigirl

      毛妮子

      历史

      悬赏:10分

      回答:2

      我怕对他的心理造成阴影请问我该怎么办?

      我家儿子慢慢长大了,已经读一年级了。可是他的成绩总是跟不上班级的平均水平,所以我老是责骂他。可是我又怕对他的心理造成阴影。请问我该怎么办?

        avatar of 碧痕

        碧痕

        历史

         

        妈妈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宝宝成绩不好就一直骂他,那样只会让宝宝觉得自己更没用。你可以帮助他做辅导,如果有一点点进步了就要及时表扬他

        2012-08-29 13:57:04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人生微笑

          人生微笑

          历史

            看着孩子从无知识、牙牙学语,到能跑能跳,父母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但是当孩子开始上学,与其他同年龄的孩子有了比较,父母就会开始不满足:“为什么我儿子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我女儿的字怎么不如那个孩子写得好?”“为什么老师更喜欢别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比邻居家的孩子更懂事?”
            父母觉得既然自己养育孩子十分辛苦,那么孩子当然有义务让他们满意,况且父母的出发点也是“爱孩子”、“为孩子好”。
            叮当在三年级的期末考试中得了第三名,这是他这三年来考过的最好成绩。他很高兴地把成绩拿给父母看,但叮当的妈妈只是说了一句: “嗯,这次考得还不错。”紧接着就连珠炮似的发问:“第一名是谁?第二名是谁?语文最高分是多少?数学谁考得最好?”
            回答完妈妈的问题,叮当的兴奋心情已经荡然无存。虽然妈妈这次没有哕嗦,但他也知道,妈妈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
            其实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小学三年里,叮当很少得到妈妈的赞美。虽然他在班级里的成绩算是不错,可是,当他得到一个九十分,妈妈就会说:“小天不是得了九十五分吗?你还需要努力。”当他得到九十五分时,妈妈又会说:“你们班不是还有九十七分的吗?”或者说:“语文成绩虽然不错,但数学只是中上水平。"
            为了这次的考试,叮当已经非常辛苦念书了,却仍然得不到认可。叮当觉得无论自己多么努力,获得多少进步,离妈妈的要求总是有距离。
            暑假期间,叮当想去参加航空夏令营,但妈妈又强迫他参加课外补习班,两人发生了激烈争执。看叮当一意孤行的样子,妈妈非常生气,于是采取了打骂的高压政策,逼着儿子去上课。可怜的叮当最后妥协了。
            但新学期开始后,叮当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在这里,我们认为,叮当的妈妈至少忽略了两个问题,才会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目标过远。制定过高的要求,以为是督促孩子进步的方法,殊不知,如果孩子发现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目标,也就是不管怎样努力都会失败,他就会渐渐失去信心,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把学习当成一个可怕又痛苦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目标偏离。虽然妈妈的出发点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但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面子着想,希望用孩子的成绩来为自己“争气”。把孩子的分数用来与其他孩子比较,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在这样的情况下,叮当妈妈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当孩子达到要求、取得成功的时候,她才会表现出一点赞赏;如果他做得不够好,就加以打击、指责。长此以往,不但孩子的学习动力大大减弱,连亲子间的关系都会僵持紧张。
            有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尽自己一切的努力让孩子满意,唯恐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总是想尽办法满足孩子。于是我们常常听到另一种极端的情况。
            父母在家里总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自己一点都舍不得吃,结果孩子把这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到外面作客,也会毫不客气地把好吃的东西端到自己面前,不许别人碰。
            孩子回家找父.母要零用钱,如果父母说近期家中的经济状况比较拮据,孩子就会生气地说: “你没钱干嘛要生我?”
            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孩子非但不闻不问,还质问她:“为什么不起来给我做饭?”
            为什么父母这么爱孩子,对孩子这么好,可是孩子却没有知恩图报?父母付出无私的爱,却得不到相等的回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父母过度付出,把孩子包裹在“爱”里,久而久之,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特权,理应享有比别人多的好处,进而失去对他人的关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父母没有对孩子加以引导,没有让孩子了解如何爱别人。
            克丽七岁了,父母对她非常娇惯。但自从上小学以后,她开始有了变化。以前,她每天早上总是赖床,但现在,她每天早早起床,站在卧室外面喊“妈妈、爸爸’’。克丽的妈妈问她为什么这么早起来,她说:“我怕爸爸妈妈错过上班时间。”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克丽说: “因为老师说,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要知道疼爱爸爸妈妈。”妈妈很高兴,夸奖女儿真是懂事了。
            一天清早,爸爸妈妈在卧室里听到克丽起床的声音,但克丽没有立刻来叫他们,反而走来走去,似乎在翻东西。爸爸觉得很奇怪,“女儿在外面搞什么鬼?”起身准备出去看个究竟,妈妈却拦住了他:“不要着急,等女儿来叫我们的时候再出去。”听到外面的动静,爸爸妈妈心里也很担忧,根本睡不着,但是他们还是忍住了“关心”孩子的念头,让她自己去解决问题。
            等克丽过来实行“Morning Call”的服务后,他们发现女儿竟然已经泡好了牛奶,又把面包放在盘子里,摆在餐桌上。看到爸爸妈妈出来,她很得意地说:“早安!我把你们的早点做好了,请享用!”父母对女儿的行为大为赞赏。克丽因此得到更多的快乐,做起事情来更加卖力。
            学龄初期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但他们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后,会产生一种模仿行为。“照顾他人”就是一种对爱心行为的模仿。当孩子有了照顾别人的行为,尽管他们的做法是稚嫩的,甚至可能是可笑的,但家长也要多加赞赏,并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如果克丽的爸妈因为担心孩子,迫不及待地伸出援手,或者干脆不让她做这些看上去并没有意义的家务,那么对孩子关心别人的意愿无疑是一种损害。他们的鼓励和“放手”,让孩子有了爱别人的动力,也让孩子证明了自己有照顾他人的能力。
            除了被爱,孩子也需要付出爱。满足孩子爱人的需要,让他们关爱自己,让他们感到快乐,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帮助,也会给他们带来助人的快乐和自信。让孩子爱你,其实是对孩子天真行为的一种鼓励。而且孩子得到了表现的机会,会觉得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将更有信心,减少依赖父母的机会,独立尝试更多“正确的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也会令孩子更为自信与自立。

          2012-08-29 11: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