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常见病  > 孩子口吃怎么办

      pic of user:zitenghuakai75

      zitenghuakai75

      历史

      悬赏:90分

      回答:2

      孩子口吃怎么办

      我儿子现在2岁半,刚开始说话时并没有口吃的毛病,但现在说话多了,我发现他说第一个字时总爱拖长音,有时候还带一点重复,家里也没有这样的遗传基因,周围也没有这样的人,我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想知道他这算不算口吃,应该怎样纠正才好

        avatar of liujingcheng

        liujingcheng

        历史

         

         口吃常发生在2~5岁左右。此时,正是儿童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儿童对周围兴趣逐渐扩大,词汇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因为言语功能还不成熟,不善于选择词汇,声音互相连接不太流利,因此,说话有时表现为迟疑不决、重复。这是生长发育的一个自然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而因精神因素,不良的生活条件而引起的口吃,就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功能病状。突然的精神因素,如受惊、突然变换环境、父母死亡、严厉的惩罚等,较长期的精神因素,如与父母分离等,都可引起口吃。突然强烈的声音剌激,常是年幼儿童口吃的原因。另外,也可由于模仿其他口吃的人而引起。在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或大脑创伤之后,大脑功能活动削弱,容易紧张过度,也会发生口吃,且日久后变成习惯。口吃常见于衰弱或特别易兴奋的儿童。  口吃的基本病状是言语装置肌肉的痊孪。除口吃以外,还伴有其他神经症现象:易兴奋、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胆小、睡眠障碍、恐惧或其他情绪反应、:遗尿、食欲低下等。学龄儿童进学校以后,言语活动大大增加,由于周围人的嘲笑,以及不能很好地回答学习上的问题,使儿童对言语缺陷感到痛苦,加重焦虑不安情绪和神经症的病状或采取消极逃避态度,如儿童怕说话,年龄较大的儿童不敢多参加社会活动,变得孤独、羞怯、踌躇、自卑等。  幼儿口吃的治疗,必须尽可能地从早期开始,因为,口吃可按“条件联系”的机理巩固下来,“病理条件联系”越巩固,则消失越慢。治疗口吃时,首先要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周围人的模仿、嘲笑。不要使周围人过分注意患儿的缺陷,当病孩在场时,不要谈论其病态,以解除患儿的紧张心情。家长应积极鼓励患儿主动练习,支持和指导患儿战胜口吃。口吃严重时期,让小儿安静,不要强迫他说话,不要催促他重复说清楚。  指导儿童进行言语训练,用简单的对答方式.一问一答,放慢言语速度,使小儿说话时呼吸逐渐正常,使口吃现象减轻。成人与患儿说话时要平静,放慢速度,发音清楚。年龄较大的儿童,直接教他慢慢有节奏地说话、朗读。同时,要向患儿说明口吃的性质,用一切方法安慰、鼓励患儿,增加其信心,减少对言语的精神紧张。  药物方面可使用小剂量嗅剂,或利眠宁5~10毫克,每日1~2次,以减轻肌肉、呼吸紧张,增加训练效果.但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口吃的儿童,除加强训练外,可配合用针刺治疗。

        2007-06-08 12:03:36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蝌蚪妈妈

          蝌蚪妈妈

          历史

          孩子口吃怎么办


          孩子有了口吃怎么办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以平常心对待,如果你紧张了,说话的语气、语调会流露出来,孩子受到暗示,也会紧张,说话就更不流利了。

            2、绝对不要取笑、表示厌恶、恐吓、甚至打骂。

            3、有他在场时不要和别人议论他的口吃,不要模仿他的口吃,否则会更坏。

            4、对他讲话要放慢,每个字说清楚,同时也要求他讲得慢,不要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让他再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5、让孩子在说话之前先唱歌,这是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孩子在结结巴巴的开始说话后,对他说:“来呀,让我们唱那首歌!”并开始和孩子一起唱(母亲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随便唱什么,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后,再温和地问他:“你刚才想要说什么?”这时候,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发生口吃,会流利地说出话来。内藤博士还说,这种方法曾对许多孩子作过尝试,效果很好,孩子说话有了不口吃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治愈。

            6、当孩子有一点改进时,就大大表扬,这可增加他说正常话的信心。

          2007-06-08 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