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营养  > 孩子怕生怎么办?

      pic of user:heqingyan

      heqingyan

      历史

      悬赏:200分

      回答:5

      孩子怕生怎么办?

      我的儿子今年1岁多了,怕生人,看见陌生人看他或和他说话,立刻低下头,玩自己的手指,可还时不时的偷偷看人家,怎么办呢?

        avatar of 钰钰妈妈

        钰钰妈妈

        历史

         

        我的女儿也这样,你平时多带他见见人,多和小朋友一起玩儿,过一段时间会好的,不要着急,祝小朋友健康快乐。

        2007-06-27 13:19:43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 ★ ★ ★ ★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语:感谢!!!!

          avatar of 昕言妈咪

          昕言妈咪

          历史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

            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

            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第二,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


            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第四,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
            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2007-06-27 13:27:14

            avatar of 昕言妈咪

            昕言妈咪

            历史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

              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

              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第二,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


              第三,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第四,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
              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2007-06-27 13:27:42

              avatar of wlmidea

              wlmidea

              历史

              多带他到人多的地方玩,经常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时间长了,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2007-06-27 13:36:56

                avatar of 子祺妈

                子祺妈

                历史

                说明婴儿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恰恰是一种进步。

                  婴儿期的“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造成这种“怕生“现象的原因有2个,环境是很主要的因素。

                  现代家庭多为小型化的3口之家,住的又是高楼独户,关上门就是一个小天地。独生子女在家中多数时间仅面对自己的父母,长年累月无外人接触,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认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最安全,最自在,而见到陌生人则感到不安全。

                  教育不当会导致“怕生”。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这些父母都是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要帮助孩子克服怕生的缺点,需要根据幼儿的感知与记忆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办法:

                  ★让孩子见多识广。

                  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2007-06-27 13: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