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雁ht
问答历史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放手让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 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对待孩子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自就寝等。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鼓励他在家里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如到附近牛奶站取奶,洗自己的手帕、袜子等。通过让其参与生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克服他的依赖思想,不能一蹴而就。父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与发展水平提出与其能力相符的要求。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反而会引起孩子的畏难情绪,产生自卑心理:如对于3~4岁的孩子,父母对于他们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侧重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5~6岁的孩子,则可在原有基础上表现出更大范围内不依赖父母。如在游戏或进行简单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自己独立想办法解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父母逐渐地对孩子从完全保护到微量保护到解除保护。 二、积极鼓励孩子,使其持之以恒。 一旦孩子取得进步后,父母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鼓励,强化他的行为。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孩子终于能不依赖父母而独立进餐时,父母可以给一个满意的眼神,或以肯定的口吻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准能行的。”父母的鼓励与肯定,既是对孩子现有的行为予以表扬,激发他追求自主、自强、自立,同时也是对孩子今后行为的鞭策,提高他再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倘若父母要求得过高,那么孩子很容易在责难声中失去他的自信心,撒手不干,又转向依赖父母。 有的家长觉得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对,困难是有的,但只要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切入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生活中的某件小事人手,用儿歌、故事等形式着手,你就会发现孩子会欣然接受你的指导。何况孩子在3岁后,由于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发展已经比较自如,他们有独立吃饭、喝水、洗手和穿脱衣服等生活自理的愿望和要求。只要不是家长看不顺眼就包办代替,而是耐心指导,反复练习,很快就会形成一种生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