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1-2岁  > 感统失调与多动症

      pic of user:zhouziyuevip

      zhouziyuevip

      历史

      悬赏:100分

      回答:5

      感统失调与多动症

      请问一下感统失调与多动症的区别和联系?我家宝宝有以下情况属于感统失调吗? 我家宝宝一岁五个月,怀他的时候我一直坚持上班,做的工作压力很大,很杂乱,有时候心情也不太好.后来是剖腹产生的. 现在在语言上基本不会说话,只会很少几个单词. 带他上早教课,别的孩子都听得挺好的,但他注意力非常的不集中,动来动来,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吃饭的时候也是跑来跑去. 从小就喜欢粘妈妈,在一岁两个月前还很认生,不要别人抱.直到现在到了陌生的环境就显得害怕和胆小. 在情绪上,不善于控制自己,脾气比较大,很固执,看到喜欢的玩具或特品就非要拿到不可,拿不到就哭.有时候扔东西发泄情绪,更多的时候爱咬人,经常咬得我青一块紫一块. 平常很喜欢摸自己的"小鸡鸡",就连喝奶的时候也摸. 不过他学爬挺早的,七个月就爬得不错了.一岁两个月学会的走路,但到现在还常摔倒,跑到跑到就摔了.在熟悉的环境里也很爱笑,一逗就笑. 现在就是很着急,觉得他的症状有点像感统失调,又有点像多动症,但又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小,大点就好了.也不知道现在的感统训练到底有没有效.反正自己挺后悔怀他的时候上班,真是自责不已啊! 盼望能够指点!

        avatar of BaoBaoLeYao

        BaoBaoLeYao

        历史

         

        如何区别智力低下多动、多动症、感统失调多动这些情况?
          
        “多动症”的界定
          
          目前,关于多动症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从广义来说,凡各种有实质性损害的大脑疾病、先天性脑发育不全,以及精神病、贫血、铅中毒等表现的多动、注意障碍、冲动任性、认知能力或协调动作障碍等症状统称为“多动综合征”。它是继发性的,也是一个多病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另一种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认为多动症儿童并无明显的大脑实质性损害,其智力正常,找不到明确病因,但有轻微脑功能障碍,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突出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有认知、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凡大脑有明显实质性损害疾病、儿童低能及精神病等均不属多动症。
          
        “多动症”的突出表现
          
          多动症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部分病例无活动过多的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动作的精细与协调困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调查显示,男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多动的孩子从小就有比较明显的特征,通常比较难带,喂养困难,甚至在吃奶的时候也不安静;难以入睡,睡着以后很容易醒;手脚乱动,经常弄坏或打翻东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停留在一个事物上的时间极短,而且这种注意力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行为冲动,做游戏时,经常会突然搞破坏;情绪不稳定,会突然大声哭闹,但一会儿就感觉像没发生过一样。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多种多样  专家研究表明,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
          
        生理的原因
          
          ●遗传、饮食不当、营养不均衡或是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大脑发育滞后和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有害物质中毒,如摄入含铅量过高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可能导致多动。
          ●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剂、染色剂等添加剂若食入过量,也可能导致多动。
          
        心理的原因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上幼儿园、学校的教学压力造成早期智力开发过度或教育方法不当,因而给予孩子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也会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此外,多动症也与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生活习惯不良、对孩子关注不够等有关。而家长和老师对多动症儿童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过于溺爱或过分严格等,都可能促使孩子已有症状加重。
          
          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育”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管教会使患儿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等。

        区别“多动”和“好动”
          
          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
          
          多动症儿童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注意力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难集中。而好动的孩子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可以全神贯注,只有当他觉得所从事的事情枯燥乏味时,才会动来动去,或故意捣乱。
          
          行动的目的性
          
          好动的孩子行动目的性明确,并有计划和安排。多动的孩子行为具有较强的冲动性,杂乱无章,缺乏明确的目的。
          
          自制能力
          
          好动的孩子在严肃、陌生的场合,会有自我控制能力,规规矩矩不吵闹。而多动的孩子却不能分清场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多动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将来的发展危害都很大。部分多动症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会逐渐减轻乃至消失,但有一半以上患儿在成年后仍会表现出一些多动症状。其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且会影响心理健康。而且,多动症的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愈后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的一些症状,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有些“多动症”并没有多动表现
          
          多动症研究专家最初是从异常多动的孩子中发现并认识这组症状的。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发现确实有10%-15%的多动症儿童没有明显的多动表现,却表现出其他症状,其中以注意力不集中最为突出,而且以女孩为多见。
          
          因此,较多专家认为,对多动症比较合理的描述应是:在需要自我控制的场合不能克制自己的行动,注意力不集中,目的多变,易给人一种活动过多的印象。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没有明显的多动症状表现就不求医,对存在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症状的孩子,应该及时找医生诊断、治疗。

          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易集中、记忆力差、做事丢三拉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调皮多动任性、行为冲动、冒险,但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有的又易紧张、胆小、退缩、偏执、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在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收效甚微,而且还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性格问题,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

          
          3-13岁最宜治疗“感统失调”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心理训练基地心理咨询师张升俊介绍,在他们接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儿童中,有许多由于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障碍,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问题,甚至会出现品行障碍,这些孩子的品性障碍长大了就会延续为人格障碍,变成犯罪的易感人群。
          
          据介绍,一般来说3-13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症”最佳治疗时间。心理专家会通过测查,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相应的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008-07-06 12:24:25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好像是妈妈太过担心了,17个月会说一些单词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说话需要慢慢教的,不算晚啊,我家孩子一直到二十月才会说话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宝宝一周岁的时候是有一段依恋的时期,认生也是孩子一段过渡期啊,再说现在的小孩都很娇气,脾气大也很正常。如果实在担心应该去医院做一下检查。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种: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

          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有:

          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 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 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容易头晕
          4.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象的细微差别
          5.逃避或害怕运动,运动中主要用眼睛协调动作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一般多动的孩了在安静的环境下会有所收敛,做感兴趣的事情时就能静下心来。但多动症的孩子则是不分场合环境的多动,即使在安静的环境里也—样毫无顾忌地上跳下窜,看电视也要扭来扭去。如何辨别孩子是正常的好动还是多动症呢?以下方法可自测。  表现一: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学习;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常常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表现二:多动或冲动行为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5.经常忙个不停或常像“装上了发动机”似地不停地动;

            6.经常说话过多;

            7.常常别人间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8.经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

            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结果分析:孩子符合表一中6项以上,可考虑“注意力缺陷障褥”;孩子符合表二中6项以上,可考虑“多动障碍”;两个表均符合6项以上,可考虑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2008-07-06 09:46:52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父母怎样保护好宝宝说话的愿望呢?首先,需要肯定宝宝大胆说话的行为,“啊,宝宝说得真清楚,我叫爸爸,你也学会叫爸爸了,你学我说话很快啊!”其次,可以告诉宝宝正确的称谓:“宝宝,你知道吗,我叫他爸爸,你需要叫他外公,同样是一个人,我和你的叫法不同呢!”这样就很好地保护了宝宝热情高涨的说话兴致。针对目前的状况,您可以唤醒宝宝说话的愿望。例如当您的宝宝用手指一个东西时,您鼓励她自己说出来,然后拿给她。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才能逐渐体会到说话的交流作用。

            2008-07-06 09:58:06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一般来说,依恋关系真正地确立,要到宝宝1岁左右,这时候宝宝懂得了客体永久性,也就是能够理解到爸爸妈妈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有时候看不到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做个小实验来检测一下宝宝和你的关系是否属于安全性依恋了,每个步骤持续时间一般为3分钟左右。

                Stage1 咦,来了一个陌生的人

                妈妈陪着宝宝在房间里玩了一会儿,然后走进来一个对宝宝来说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Q1:宝宝是否有些不安、忸怩,注意陌生人的动向,并且向妈妈靠近?

                YES-既信任妈妈又有警觉性的宝宝

                宝宝不仅对陌生人有警觉性,而且当他觉得有危险时,会向妈妈靠近寻求保护,这种警觉是必要的,它能够保护宝宝的安全,也说明宝宝很信任妈妈。

                NO-警觉度较低或不太黏妈妈的宝宝

                若宝宝完全不在乎陌生人靠近,仍然自顾自玩玩具,代表宝宝对外界的警觉度较低,爸妈应特别注意教育宝宝保持一定警觉性。

                如果他有不安的表现,却没有向妈妈靠近,看来他不怎么依赖你哦!

                本阶段安全型依恋宝宝的表现

                这时可以让陌生人与妈妈亲密地说说话,并向宝宝做出些友善的举动。因为有母亲在身边,安全型依恋的宝宝过一会儿就会继续快乐地玩玩具,有些胆大的宝宝甚至会对陌生人表现出兴趣。

                Stage2 呜呜,妈妈走了

                妈妈离开宝宝,告诉宝宝一会儿再回来,只留下宝宝和陌生人在一起。

                Q2:对于妈妈的离开,宝宝是否表现出苦恼,不愿她离开,并且在妈妈离开后,友好的陌生人给予宝宝一定的安慰,宝宝仍然很不自如?

                YES-对妈妈的依恋比较健康的宝宝

                即使陌生人给予一定的安慰,仍然不会像在妈妈身边那样自如,有点怯生生的,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的叫嚷,但是不会大哭大闹,声嘶力竭。

                NO-抱歉:宝宝还未同你建立起依恋

                宝宝对妈妈的离开没有反应,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妈妈的安慰一样,说明亲子之间的依恋还没有建立起来。

                对妈妈离开反应太大的宝宝

                如果宝宝反应过大,也需要注意,可能宝宝太黏你了,连你短暂的离开也不能忍受,这样的宝宝以后可能适应性比较差,不够独立。爸妈可以适当地训练宝宝自立。

                或者属于对陌生人过度警惕,未来可能比较难信任他人。

                反应太大的宝宝,也有可能属于“矛盾型”依恋,在第3阶段游戏中,对妈妈的态度很复杂,既要她又反抗她,无法继续专心玩玩具。

                Stage3 哦,妈妈回来喽

                妈妈重新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

                Q3:宝宝是否立即寻求与妈妈的接触,向妈妈撒撒娇啦,要妈妈抱抱什么的,但又很快地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

                YES-安全型依恋

                恭喜你,宝宝对你的依恋是很正常很健康的!

                看到你回来,宝宝表达出非常快乐的情绪,代表的是宝宝对你是很依恋的,他已经铭记住你,且非常爱你,你能带给他安全感。

                NO-很可惜!妈妈请继续努力

                如果宝宝对妈妈的归来没有反应,或者只是短暂地接近一下又走开了,那么也说明亲子的依恋还没有形成。

                如果黏着妈妈怎么也不肯走了,那么说明宝宝太怕生。

                矛盾型的依恋关系

                还有一种反抗型也叫矛盾型的依恋关系,妈妈要走的时候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是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又无法把妈妈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

                这类宝宝见到妈妈回来就寻求与妈妈的接触,比如要妈妈抱抱,但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玩玩具似乎不太容易,他会不时地朝妈妈那里看。

                对于这类宝宝,请在平时多多体察宝宝的需要,主动和宝宝快乐互动。

              2008-07-06 09:58:32

                avatar of 浩仔

                浩仔

                历史

                婴幼儿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生后5-6个月开始。8-9个月逐渐明显,周岁时达到主峰,并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幼儿显得更认随着婴幼儿的成长,认生的情况会渐渐好转。  不同的婴幼儿认生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孩子见到生人只是愣一下神或片刻的安静,有的孩子表现出拘谨、退缩,而有的孩子见到生人就恐惧地哭起来。这是由于孩子的先天气质(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的。有些父母不能了解这一点,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时,父母认为是"没出息"的表现。这样会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时间长了孩子真有可能变得畏缩不前没出息了。

                  因此,当你家有一个非常认笺孩子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鼓励他向客人问好,而不要让他在生人面前做这做那,更不要在生人面前批评孩子,通过诱导和鼓励,孩子的认生问题就能逐渐得到解决。

                2008-07-06 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