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仔
问答历史
|
小儿开口说话犹如打破坚冰一样,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口说话看似简单,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小儿说话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它是没有捷径可行的。因此需要父母在宝宝学说话的期间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才能使宝宝更好的掌握说话技能。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儿说话所需哪五种基本技能:
1、小儿能发出各种声音,而且音调有高有低。
2、能听和辨别声音的方向,并且有了听觉选择性,对某些声音予以注意,而对另一些声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为,特别是模仿发声及发声时的方式。
4、会想像,对不呈现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游戏反映出来。
5、认识熟悉的事物,当大人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小儿会寻找。
只有当小儿具备上述5项技能时,才会有语言的产生。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在此,我们要奉劝父母们不要太急躁,因为小儿说话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它是没有捷径可行的。
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实际上,小儿语言的进展在开口说话之前是悄然进行的。如果此时父母灰心丧气,放弃教孩子说话,那么失败则是难免的。所以,我们建议父母要用游戏开发小儿的语言能力,预防语言发展缓慢。
为了使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更有效,父母要记住下述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尽量使小儿感到快乐和有趣
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
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给宝宝留出“说”的机会
宝宝长大了,他的世界也在变大。最初,宝宝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家,家人就是他全部的人际关系;接着,他的世界变成了生活小区,小区中的邻居、小伙伴成了他新的人际交往范围;再接着,亲子中心、托儿所、幼儿园都要成为他的新世界,小朋友及其家人将组成他更广泛的人际关系,而且白天他们会比家更紧密地与他联系在一起......每一次“世界”的扩大,对宝宝都充满着挑战,因为每一次都意味着“离家更远一点”。
宝宝心语
1、我是天生的语言家,学什么像什么
我的本领越来越大了,以前我想要什么总要指给大人看,或者等着别人问我,而我只能用“傻乎乎”的点头或者摇头来回应。好多时候彼此闹误会,不是爸爸妈妈发急,就是我急得要哭。现在,我的小嘴越来越灵活,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以前听过的话都从我的嘴巴里冒出来了,而且越来越多,有时候会把爸爸妈妈吓一跳,“这孩子,从哪学来的?”......说真的,我也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忽然能说会道了呢?
给妈妈爸爸的话
一般2岁以后,孩子的言语发展非常迅猛,2岁时只能说2~3个字的词语,3岁就能说简短的歌谣,数数,还有创造性的言语出现,发展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口语学习敏感期”。这时期,宝宝的口语词汇量突飞猛进,语言模仿能力非常强,只要有正常的语言环境,自身健康,宝宝的语言能力常常会让大人惊喜万分。经常听到父母说,“总担心我家宝宝开口晚,没想到现在太爱说话了,在公交车上问这问那,有时候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有了语言这个媒介,爸爸妈妈与宝宝的交流变得容易和直接多了。当然,宝宝的发展有着个体差异,家庭给宝宝提供的语言环境也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的宝宝“开口”确实会晚一些。请爸爸妈妈们耐心一些,只要宝宝没有生理上的问题,平时注意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时机一到,宝宝就会话多得让你头疼。
快乐养育提示
* 要善于用丰富的语词和宝宝说话。这个时候的宝宝具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父母要尽可能用丰富的语词与宝宝说话。你可以描绘与他在一起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触摸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用此拓展宝宝的词汇量。词汇是孩子自我表达的基础!
* 给宝宝留出“说”的机会。
* 宝宝“说”的时候,你要善于倾听。宝宝还不能熟练地进行语言表达,你要有充分的耐心,给他慢慢表达的时间和机会。
* 尽量鼓励宝宝自己说。当他想要一个东西或表达一个意愿的时候,你要鼓励宝宝“说”出来,锻炼他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宝宝只要一个眼神或一个小小的动作,父母就代劳了——“是不是要喝水?”
* 善于引导或补充宝宝的词汇。当宝宝表达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做“批评家”,而是要做“艺术家”,在他的表达基础上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或补充。宝宝说,“妈妈,鱼!”你可以说,“是啊,多漂亮的金鱼啊。它们游得好开心啊!”
* 语言环境不要太复杂。爸爸普通话,妈妈上海话,奶奶宁波话,小保姆安徽话。宝宝虽然能听懂各人的话,但对于还处在“学话”阶段的宝宝,模仿就困难了。这种环境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正常,语言表达却可能会相对滞后。
* 要给宝宝一个“美好”的语言环境。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表示方法,语言不仅是运用词汇的能力,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和个性特点。所以,你在与宝宝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语习惯与语言修养。
* 少说“笨”、“不行”、“不好”、“不能”等负面语言;
* 多说正面的、积极的、文雅的语言,多用激励、促使上进的语言,这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在塑造优秀的人格。
* 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给宝宝讲故事,养成亲子阅读的习惯。
* 在宝宝睡觉之前安排一段温馨的阅读或讲故事时光,这不仅使宝宝形成固定阅读的条件反射,还能减少宝宝独自睡觉的焦虑,帮助宝宝安然入睡。
* 一起阅读情节简短、有趣、宝宝熟悉的、以图画为主的故事书。
* 讲故事时,要用简短的语句把故事内容讲清楚,让宝宝在书中指认你讲到的事物,或让宝宝重复你讲过的话。
宝宝为何说话晚
有的宝宝1岁多点就会说很多词语,大多数宝宝2岁左右就会说很多话了。但是也有的宝宝说话晚,迟迟不肯开口学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来说,大脑发育不良可以影响宝宝语言发育,但宝宝说话晚的原因很多,如平时大人与宝宝很少说话,使宝宝很少得到练习说话的机会,因而影响宝宝语言的发育;一些家长对宝宝过于溺爱和迁就,总是根据宝宝的手势、眼神来满足其要求,忽视了对宝宝语言的训练,致使逐渐养成用手势代替说话的习惯,从而延缓了宝宝语言的发展;另外,宝宝长期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或听力不好,也都可能造成语言发展延缓。
如果到了2岁还不会说话,又排除上述因素时,就应该带宝宝到医院检查,找找原因。
与同龄儿相比,有些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则发音不清晰,对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有早有晚,老人们常说“贵人语迟”,没有必要过分关心,因而家长常常对这些孩子不予注意。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长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随长大而加强,则尽管可能比同龄孩子晚1--2个月,也属正常。但是,有些孩子说话时吐字不清,家长也未加注意,那就可能造成以后的语言障碍。
小儿的语言学习有一个基本过程,如1周岁以内孩子的发音一般是无意识或仅有简单的单音,1-3岁后就能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了。如果3岁时孩子的发音仍不清晰,甚至别人听不懂,那就有问题了。
造成孩子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孩子有先天性发育异常,例如软腭或舌系带过短,影响正常发音,这可通过早期发现和医疗处理矫正;
其二,后天环境不良,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语言习惯未被及时纠正,也会有语言发育迟缓和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出现。
并无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家长要及早着手进行纠正。因为越早纠正,越容易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语言时)便有一个发音清楚、条理性强、语法规范的基础。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并形成习惯以后,再矫正错误就比较困难了。
纠正语言问题时,家长不要训斥或讥讽孩子,要耐心地做示范,也可让孩子听广播和电视里播音员的发音,并鼓励孩子模仿正确发音。发现孩子在模仿不良发音,如模仿口吃者及方言等时,要及时制止,并把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否则,到学龄甚至成年后再矫正不正确发音,就很难成功了。
特别推荐:和宝宝轻松“对话”
您可能会觉得和孩子“对话”太难了,他连句子都说不清楚,怎么能“对话”呢?其实您应该把“对话”看成是交流,无论宝宝说话的能力怎样,只要您们之间能有交流就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思想表达。您们之间可以是动作形态的交流、眼神的交流、言语形式交流等,但最轻松的交流形式还是——言语交流。
所以您需要学习一些方法和宝宝“轻松对话”。
※ 如何促进宝宝的言语交流能力?
1、促进宝宝言语交流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多说话,学习语言也和学习其他东西一样,最好在宝宝有所注意、有兴趣时进行。
2、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宝的言语交流能力,但一定要灵活多变、讲究趣味、生动活泼,还应把这种训练穿插到日常生活和游戏之中。
3、结合生活事件和具体活动教孩子说话,例如,早上边起床边和他聊天。聊天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
4、短小、内容浅显的儿歌容易激起宝宝的兴趣。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读儿歌,然后逐渐教孩子跟着学念。
5、睡觉前给宝宝多讲讲故事、看图画书,在看看讲讲中,与孩子对话、提问,让孩子模仿、复述。
6、创设孩子之间的游戏环境,让他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话,这种形式是学习讲话、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
※ 您可以和孩子玩的游戏
(1)耳语传话
您先在宝宝耳边说一个词汇,比如:孩子比较熟悉的“大高楼、塑料球”;孩子不熟悉的词汇“核战争”;四个字的词汇“儿童玩具、三维动画、科普教育、恐怖事件”;多个字词汇“中国的万里长城、昆明的茶花”,让宝宝传话给爸爸,看宝宝能否传对。
同样的游戏方式,您还可以尝试在宝宝耳边说一个简单的、有并列结构的句子,比如“我要吃苹果、香蕉,到商场买牛奶、蔬菜”;或者增加数字的句子,比如“天上有3只鸟、地上有2只小白兔”;或者增加空间方位名词的句子,比如“柜子上面是花瓶,桌子下面是皮球。”
【讲解】
培养亲子关系,让孩子养成认真听人说话的习惯,提高孩子的语言瞬时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2)听音完成动作
妈妈说,宝宝做,并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物品充当道具。
A、拿毛巾帮洋娃娃洗脸(不是拿香皂,不是给小熊洗,是给娃娃洗脸);
B、拿盒子里的果冻给小熊(是盒子里的果冻,不是盘子里的果冻;果冻是给小熊,不是给洋娃娃);
C、拿茶几上面的书讲故事(不是床头的书)。
【讲解】
在这类游戏中,父母结合日常生活过程来设计就可以了。当孩子比较配合的时候,我们在给孩子下命令的时候想想用什么语句,才能收获好的效果。
(3)儿歌和动作——它们走路真奇怪!
您给孩子准备一些有应答形式的儿歌,让孩子配合您的儿歌完成动作,比如:
“小白兔,真可爱,两只耳朵竖起来,白兔走路真奇怪,白兔怎么走过来?”
“春天到,春天来,洞里的小蛇要起来,小蛇走路真奇怪,小蛇怎么走过来?”
“春天到,花儿开,美丽的蝴蝶飞过来,蝴蝶飞飞真可爱,宝宝也学着飞过来!”
父母每念完一句,就先引导孩子讨论一下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教宝宝模仿动物走路。然后您再反复练习儿歌的时候,您提问“白兔怎么走过来?”引导宝宝完成动作,您在一旁配音回答“白兔这样走过来!”反复几次以后,让孩子边做动作,边配音回答。
【讲解】
用儿歌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产生应答,促进宝宝言语交流的兴趣。
延伸阅读——背离传统--让宝贝玩出天才 字词游戏
(4)听音拍手
您随意选择词组,要求宝宝听见能吃的东西就拍手。
香蕉、大象、青蛙、饼干、蝴蝶、奶油、小狗、面条;
桌子、铅笔、牛奶、台灯、果冻、苹果、橡皮、白纸;
可乐、哥哥、警察、果汁、医生、酱油、牛奶、工人。
【讲解】
完全凭借语言词汇就做出快速反应是比较难的,孩子对词汇可能有印象,但要回忆它是什么东西又需要一个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方式促进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形象记忆,发展孩子言语的快速反应能力。父母在设计词组的时候,可以把同类词组安排在一起促进孩子的分类能力。
(5)过家家
准备过家家的玩具,如果能有其他小朋友参与就更好。您在玩的时候可以做这样的引导:“能把你的小锅借我一用下吗?”看孩子怎么回答。孩子可能会说:“这是我的,不给您玩!”也可能会痛快地答应您:“好吧!”
根据孩子的年龄,您准备一些孩子可以听懂的话,穿插在游戏中。游戏最终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和孩子之间或是孩子和成人之间形成平等的交流关系。所以,这样的游戏最好是孩子之间玩耍比较好(具体参阅本书中“过家家”一节)。
【讲解】
创设游戏环境,让孩子在群体游戏中学会交际语言。
※ 致父母的话
当您走进宝宝的言语世界里,您会发现孩子是那么的可爱!
引导宝宝和陌生人说话
宝宝出生后,最熟悉的环境是自己的家,最熟悉的人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所以如果有一天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遇见陌生的人,他会感到很不自然,很不安全,不是不敢开口与人说话,就是躲在爸爸妈妈的身后寻求保护。
这种害怕每个宝宝都可能遇到,只是有的宝宝适应能力比较快,也就是妈妈们所说的“胆子大”,有的适应能力比较慢“胆子小”而已。宝宝开始接触陌生环境时“胆子小”并不表明他性格孤僻,有恋母或恋父等性格。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正确地引导宝宝多接触陌生环境,多与陌生人交往,宝宝同样可以变得更活泼、更可爱、更受欢迎。
给宝宝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机会,并帮助他逐渐适应。
一、在家里制造陌生环境
稍稍改变房间的布置。移动一下客厅的沙发,改变橱柜的方向,换一个卡通的窗帘……这些小小的改变都能带给宝宝陌生的感觉。
不定期邀请陌生人来家做客。对于出生不久的宝宝来说,除了家人,其他人都是陌生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戚到家与宝宝混个眼熟,然后可以邀请朋友同事到家做客。当宝宝长大一点后,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和他玩。
给宝宝看照片和图画。爸爸妈妈有旅游的照片、朋友的照片,不妨拿出来给宝宝看看,让他认识照片里的陌生地方和陌生的人。也可以买一些图画给宝宝看。
培养宝宝独立能力。在家里父母要多给宝宝做事的机会,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仅可以让他表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并能使他在学习做事情的过程中变得勇敢。
二、带宝宝走出家门
带宝宝融入人群。公园、广场、游乐场等都是年轻妈妈和宝宝们聚集的场所,因为这些地方都是轻松、愉快的地方,宝宝很容易交到朋友。妈妈可以经常带宝宝到这些地方玩,并融入其中。
把宝宝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托儿所、亲戚朋友家等,让宝宝与小朋友和大朋友单独相处一段时间。也许刚开始他会哭着要妈妈,但妈妈要相信宝宝天生就勇敢,过一会他就可以和朋友相处得很好。
安全提示
★妈妈对陌生人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不能接触,但也不能放弃警惕。
★当发现宝宝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心急而粗暴对待,会使宝宝更加恐惧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我这孩子就是胆小”,应鼓励宝宝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当宝宝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妈妈须告诉宝宝如果有陌生人敲门,应怎样与他们说话,并拒绝陌生人进家门或跟着陌生人离开家。
★如果妈妈与宝宝一起出门,鼓励宝宝放开他牵着你的手,但视线不要同时离开,更不要把宝宝单独留在陌生环境里。
宝宝的说话游戏训练
推荐阅读
语言不仅能反映宝宝大脑发展状态和智力发展程度,还能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宝宝思维水平发展的情况。
父母都会期盼着自己的宝宝尽快学会说话,用稚嫩的语声叫出“爸爸”、“妈妈”。这可能是父母听到的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了。
宝宝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其实它需要一些基本的元素。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宝宝说话的先期条件:
发声2~3个月的婴儿能发出各种a、o、u等元音声音,音调有高有低。宝宝无意识的呀呀声,是在告诉家长他们声音系统的成长与发展的进程。
听觉俗话说“十聋九哑”。可见,语言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刺激因素就是听觉刺激。3~4个月宝宝能听辨声音的方向,就有了听觉选择性。
模仿 5~6个月有模仿性行为。宝宝在无意识地发出dada的声音时,父母要给他肯定的表示,鼓励孩子再次模仿家长的声音,反复积极的态度促使孩子对发声产生兴趣。
丰富的刺激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孩子准备充足的图片、图书、实物等物品,刺激孩子词汇信息的摄入和积累。
兴趣认识熟悉的事物。当大人盖住眼前的实物时,宝宝会寻找。兴趣有益于促进宝宝的观察力、注意力。
只有当宝宝具备上述5项元素时,才会有语言的产生。当然,宝宝说话有早有晚,这和宝宝生长发育、遗传都有着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宝宝,父母不要过于着急。
如何把握宝宝的语言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宝宝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自身掌握、学习某种能力的最好时机。错过关键期的培养,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1.5~4岁。在孩子语言发展的3~4年期间, 9月~24个月是宝贝从发音、模仿、理解语词涵义的关键期,2~4岁是真正掌握言语、学会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习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
小贴士
★有目的、有计划的鼓励宝宝从发单音开始学习说话,切忌急躁急于求成。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和宝宝交流,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谨防宝宝因为着急说话而说不清楚、结巴、口吃等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积极引导切忌斥责。
★培养宝宝倾听的能力,为思维性内部语言做好准备。
语言声音游戏
好听的声音(0~1岁)培养宝宝主动寻声,刺激听觉的发展。
玩法
1.选择适合宝宝的歌曲、儿歌、音乐,在日常生活下让宝宝欣赏。
2.游戏:“声音在哪里”:2、3个月的宝宝家长可以拿声音玩具,如会唱歌的玩具熊在孩子左、右、上、下方分别发声,让宝宝主动转头寻声,刺激宝宝的听觉能力。
3.音乐小铃:将音乐小铃系在宝宝的一只脚上,摇动小脚发出声音引起宝宝的注意。之后将小铃换另一只脚或手上重复游戏。注意不要让宝宝太累。
猫猫狗狗大合唱(1~2岁)通过游戏鼓励宝宝积极主动地发音,感受和家长一起游戏的快乐。
玩法
1.认识图片:妈妈拿出猫和狗的图片告诉宝宝“这是猫猫”“这是狗狗”。请宝宝指一指,说一说叫什么。
2.当宝宝拿出猫的图片时妈妈“猫猫喵喵叫。”当宝宝拿出狗的图片时妈妈“狗狗汪汪叫。”请宝宝模仿。
3.妈妈出示图片宝宝根据图片学小动物叫。
4.游戏熟悉后可以丰富动物种类如青蛙、小猴子、老虎狮子、小鸟等。
谁藏起来啦(2~3岁) 发展宝宝的观察力、注意力。
玩法
1.出示爸爸、妈妈、宝宝的照片,让宝宝说出他们都是谁。
2.当着宝宝的面拿走一张照片“谁藏起来了?” “爸爸藏起来了。”“在哪呢?”将藏起来的照片拿出来。
3.给宝宝蒙住眼睛藏起照片“谁藏起来了?”“妈妈藏起来了。”“在哪呢?”将藏起来的照片拿出来。
4.请家长蒙起眼睛宝宝来藏。
5.可以利用家里的图片开展游戏如:动物、日用品等帮助孩子丰富和积累词汇。
很多人都说男孩说话比女孩晚,语言能力也不如女孩,可我儿子一岁半就可以和我们自由地交流,整天叽哩哇啦说个不停。
儿子1岁9个月了,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叽哩哇啦说个不停,我们戏称为“小语种”。别看他说的是“小语种”,在我们看来,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可是智力发育的关键呢。
语言在生活中,生活在语言里
对于那样的一个小人来说,你可不要指望在一间固定的教室里教他,生活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大教室。
儿子6个月以前,虽然他不能和我们说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和他说话。每天早上起床我会看着他的小脸说:宝宝醒了,早上好!他饿了,我就一边喂奶一边说:宝宝饿了,要吃奶了。每次我们从外面进来都要和他打招呼:你好,妈妈回来了。这些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对他学习语言和与人沟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每天早上我一拎起书包他就会说:妈妈上班了,妈妈再见!有时他一听到开门声就自问自答:谁回来了?妈妈回来了。我推开门,见他正冲着门微笑—这会儿轮到他和我们打招呼了。
有朋友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怎么我的孩子不会说话?我说,从孩子和我开始交流的第一个眼神起,我就乐于做这种沟通,他的每一点新的进步都不会错过我的表扬。要知道,孩子和大人一样,最大的乐趣是成功感。比如他很爱提问,“小汽车哪去了”,“这是什么玩(意)儿”。每当这时,我就首先诱导他自己先去寻找或思考,一旦他说对了答案,我就会及时夸奖他:宝宝真棒!宝宝说得对!还是自己想办法好!
另外,我发现小孩子很喜欢压韵顺口的诗歌和歌词,而且那些韵律美的句子对他学习语言很有帮助。所以,我们经常在游戏和生活中用压韵的语言自编儿歌。当他看到油烟机时我就说:油烟机,呼呼叫,煤气浊烟都排掉。他拿着一辆赛车,奶奶就说:赛车模样长得怪,轮子高高个子矮。他和爷爷拍手,爷爷就说:你拍一,我拍一,天天穿件新花衣……
开启智慧,善假于物
学语言时,磁带、图书、电视广播这些学习媒体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1周岁生日那天我给他买了他的专用磁带《一岁听故事》和《一岁说儿歌》。听着小朋友那稚嫩的歌声,他十分专注,完全能理解的样子,就是听到英文歌曲也是一样。很快那十几首儿歌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了他的记忆中,看到什么他就会很贴切地“学以致用”。比如,看到书上的兔子,他就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我在洗衣,他就说:妈妈洗衣,我来帮忙,妈妈倒水,我把门敞,妈妈累了,送块糖……你说,哪个妈妈在这个时候还会累呢?
儿子有几十本书,婴儿画报、看图识字、甚至还有唐诗。但是我们并不强迫他看,而是把看书当成日常游戏的一部分,培养一种习惯。就在不经意间,他已经能背诵唐诗五六首了。
有一位幼教专家说得很有道理:你不用担心几天前孩子背过的一首诗几天后就忘掉了。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会像刻刀划过需要雕饰的物件一样,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痕迹。在生命发展的早期,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当所有的东西退去的时候,就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物质结构的大脑。只要你相信他能做到,他就做到了。只要你像相信一个大人那样相信孩子,孩子能让你看到的就远不止这些。
宝宝成长:哭,也是一门语言艺术
有的孩子特别爱哭,而且很敏感,容易激动,一点点的小事也会大哭,这是为什么?
亲子生活现场:孩子都小学一年级了,还这么爱哭,怎么会那么脆弱呢?真叫人着急。该怎么教他勇敢一些呢?
在中国有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爱哭的林黛玉和开朗的薛宝钗,最后的下场严格说起来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爱哭总让人觉得很诲气、很令人不愉快。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莫明其妙的跟着情绪不稳,这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无论是成人或小孩,“哭”有它正面的意义。想想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如果不哭,接生人员都要想办法让我们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从那一刻以后,我们却要想尽办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点违反常理。
当然,我们并不赞成孩子没事乱哭,一点小事就用哭来表达,这是情绪表达不适当,不纯粹是哭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教导的不是叫孩子不哭,而是教他: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哭,而且不该哭的时候不要哭。
宝宝说儿化语,是语言能力低的表现,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宝宝喜欢说重叠的字音,或者用象声词代替事物的名称,是因为儿重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的缘故。 在线小调查
您平时用什么语言跟宝宝说话。
说儿语多些。如吃饼饼,睡觉觉。
般用规范的话言。如吃饼干、睡觉。
以前用儿化语,后来改用规范的语言了(请说明原因)。
您觉得跟宝宝说话是用儿化语好,还是用规范的语言好?说说您的理由。
在短期的网上调查中,编辑部收到来自中国景子网、摇篮网、丫丫家庭网的不少帖子+第一个调查题的统计结果如下:
36.5%的妈妈经常和宝宝说儿化语
58.1%的妈妈基本上使用标准语跟宝宝说话
5.4%的妈妈原先用儿化语,后来改为标准语了。
对于不同的语言跟宝宝交流,妈妈们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妞妞妈:
该说什么说什么,开始就没当她是宝宝,这样教育非常有利,宝宝口齿清晰,理解力特别强。
专家点评:用成人标准语跟宝宝交流确实有助于宝宝语言、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但是成人型规范言语毕竟是适合成人的,使用规范言语和宝宝交流,会发生交流困难,宝宝听不懂成人话语的现象。
sjtyz:
其实,标准语言宝宝能听懂,太懂了。我家丫头一开始说话,都是直接说标准的了。
guoguoohao:
我老公喜欢用儿化语和叠词,他觉得那样亲切。
Laimashige:太小的宝宝接受能力不那么强,刚开始,只能是重复地说单音节字,好让他记忆。还有啊,妈妈有种天生的习惯,就是一对自己的宝宝说话,语气就嗲得不得了,这个,实在是没法控制啊!
专家点评:成人用儿化语和婴幼儿说话时,语速缓慢而清晰,用词简单、儿化,它是帮助婴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中介。成人在跟宝宝说话时,会自动调整到儿化语,任何父母不经学习都天然会使用儿化语跟宝宝对话。而家长不自觉地跟随宝宝一起说儿化语,则是因为父母认为宝宝太小,听不碴或不理解自己的话,所以尽可能地用“饭饭、笛笛”等儿化语来同宝宝交流。
宝宝说儿化语,是语言能力低的表现,是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宝宝喜欢说重叠的字音,或者用象声词代替事物的名称,是因为儿重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的缘故。重复前一个音,属于同一音节,统一声调,不用费力,容易发出。如果发出不同的两、三个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就要做相应的变化,这对于刚学说话的宝宝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儿化语标准语
儿话语
1 和宝宝处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宝宝 种被尊重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其自信。
2 更容易与其交流。
3 重点突出名词和动词,有利于宝宝将物体或动作和词语联系起来,对周围环境进行分化。同时也能增加其词汇量。
缺点:
1 用儿化语和宝宝说话,意味着宝宝必须建立两套语言符号系统,必然给其造成双重负担,耗费宝宝的精力。而且先前儿化语的掌握,对正规语言的学习将是一种阻碍。如此将拖延宝宝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2 经常说儿化语,对幼儿智力和性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较快,求知欲很强,如果宝宝总是使用他们习惯的儿化语,就将习惯于无需多做努力的语言环境,语言潜能将得不到激发。
3 经常使用儿化语和宝宝交往,宝宝会发现成人与成人说话,和成人与自己说话不一样,这样会感知自己是个宝宝,产生自卑心理。
标准语
成人型标准语言:是指父母和年幼的宝宝说话时,用与成人说话一样的言语方式与其交流。
优点:
1 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使用规范语言的环境更容易帮助宝宝完成语法结构的学习。
2 有利于宝宝认知的发展:“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对其认知水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发音。口齿清晰、言语表达清楚的宝宝才能与人很好地进行交往。
缺点:
有可能会让宝宝产生交流困难等司题。
跟宝宝说话用儿向语言
儿化语和成人型标准语,对宝宝来说,各有弊端。我们主张跟宝宝说话,用儿向语言。
什么是儿向语言?
所谓儿向语(儿童导向语言),是种专门说给幼儿听的语言。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所用的词句、语调、语速等)都需适应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考虑宝宝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成人在了解宝宝当前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在交谈中以略高于其水平的语法、语义和语言内容与其进行交谈。儿向语可以是对幼儿语言的重复、扩充和评价,是宝宝能理解或经解释能够理解的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儿化语。
儿向语是一种动态的话语,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的提高,儿向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随之改变。而且其与儿童言语发展水平相比带有“略前性”。如:当宝宝处于牙牙学语时,成人用电报式语句与之交谈,当宝宝会说话时,父母就可以使用较为复杂的语句,这种“略前性”带动了儿童言语从低级向高级水平的发展,语言表达从字到词到句子,话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根据“儿向语”的“略前性”特征,给妈妈们一些建议:
尽量少用或不用儿化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单个词语方式来表达,比如,“梨,苹果,宝宝,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宝宝想吃梨还是苹果?”如果妈妈考虑到宝宝太小可能听不懂,可以多重复几遍,尽量保证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宝宝的理解能力。
规范言语,不要模仿宝宝说话。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喝水的时候,可能会说“喝水水”。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宝宝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妈妈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宝宝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将会对儿化语进行强化。
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宝宝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辅以肢体动作。比如,宝宝要吃饼干,家长可以引导宝宝学说句子,宝宝说“饼饼”,家长可以启发宝宝说“这是饼干,宝宝要饼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