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网用户登录

 

母婴健康

早期教育

全程呵护

发育关键期

首页  >  婴幼早教  > 上幼儿园问题

      pic of user:zhuang13

      zhuang13

      历史

      悬赏:50分

      回答:5

      上幼儿园问题

      希望孩子能早锻炼一下胆量,不知道是否对孩子有利。有的家长说上幼儿园会扼杀孩子的一些天性?大家帮我分析一下啊,谢谢!

        avatar of ✿恺✿

        ✿恺✿

        历史

         

        宝宝一般4岁入园比较好,那个时候比较能自理,但是小的时候也要多出去和同年纪的孩子接触的

        2008-11-17 14:45:59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avatar of 福福妈

          福福妈

          历史

          交际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一种能力,现在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有的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迟迟不敢把脚步迈出去,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呢?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人与人直接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活动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竞争的对手,而这种寻找,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孩子的友谊伙伴。
          支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家长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充当“配角”的角色,不用应付,也没有压力,因为此刻交际的主角是家长。如果让孩子自己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怎么与人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长可是常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进行辩论;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家长得作必要的纠正,及时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外出旅游也是一个锻炼机会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去,到感觉一新的地方去,让孩子感受新的环境。在旅游中,假如家长有意识地要孩子去买车票、联系住宿、购买游园门票,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通过与陌生人打交道,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胆量,提高孩子在新环境的应变心理素质。旅游结束了,孩子的见识广了,与人的谈资多了,这能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不少的话题。
          购物时别忘了把孩子也带上
          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年龄较小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龄稍大的,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以让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围巾之类。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家长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的交际信心。
          克服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在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上,家长要努力克服这样三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其实,交际作为一种能力,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实践。二是认为能说会道不算本事。与心灵手巧一样,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在当今社会生活上,谁也离不开“说话”,难以想象,一个连话都不会表达的人,他能在这世上“顶天立地”。三是认为交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失度的、与不良者交往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适度的、与志同道合者、与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际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得以共同提高。
          所以,建议家长们,为了你的孩子,能在以后复杂多变、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请别忘了:提高交际能力,得从小抓起,从小培养你的孩子交际能力。

          2008-11-17 14:40:46

            avatar of HHma

            HHma

            历史

            三岁前入托的孩子易发展出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成长,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话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从风靡全球的“胎教”热到少年大学生就可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入托儿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许多儿童专家称托儿所是“监狱”,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学,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数量成千上万,约占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

            但是,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由于现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各国政府把增加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政策,仅在英国,就有25万名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从6个月大到3岁的孩子“扔进”托儿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孤独中度过。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以前写过的畅销书包括《养育男孩儿和养育女孩儿》,全球畅销400万册,在这本书中,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在即将于下月出版发行的一本新书中,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看了让人心碎。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五年前他就开始写作了,但他又有点不敢出版,因为他书中的内容与政府的政策太相冲突了,也与时下的潮流相违背,但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警示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

            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

            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2008-11-17 14:45:27

              avatar of HHma

              HHma

              历史

              “早上学”指的就是未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要求的“年满六周岁方可上小学”的规定而提前上学。其实这样做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妥的。

              为什么家长要想尽办法,找路子、批条子的让自己未满六岁的孩子上学呢?家长会以“生日是下半年的,六岁半再上学太亏了”为理由,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只差三四个月,应该不会差多少,上学没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提前入学=智力开发”,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认为能早进入学校,就能早让孩子成材。殊不知,家长的这些想法和行为实际上不仅给学校的正常教育带来一定困难,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与发展,有害无益。从医学角度来说,5岁和6岁孩子相比,大脑发育和智力水平的差别确实不算很大,但是从心智发育上看差距还是很大的,男孩的差异似乎更大。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虽然不能否认有部分早期教育较好的孩子,即使提前入学也能够赶上小学的学习进度。但总体来看,提前入学对于孩子的发展弊大于利。因为:

              1.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的,既然是按年龄分的班,自然有年龄作为主要标志的依据。据长期的追踪研究,整体上讲绝大多数孩子还是符合年龄发展特征的,年龄差几个月,孩子的表现都差距很大。比如五岁半的孩子和六岁的孩子在注意力,自制力,坚持性,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甚至手部肌肉发育(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用笔写字的水平和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差距。在当前学校教学压力和任务较重的现实下,许多孩子不能跟上学习的进度,或是跟的很辛苦。

              2.如果孩子跟的很辛苦,学习的难度超出孩子的能力范畴,会使孩子在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强行记忆,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精神长期紧张,会诱发一些神经衰弱等疾病。

              3.由于孩子跟的很辛苦,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孩子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把学习当成惩罚,最终导致厌学的恶果。

              4.由于孩子跟的很辛苦,导致孩子成绩长期处于后位,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孩子的自信心会遭受不必要的打击,一些脆弱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永远不如别人,这势必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

              所以,如果孩子的综合能力尚未达到相应入学要求而强行而为,不仅作用不大,而且稍有疏忽,就会带来负作用,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因此,家长最好遵照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照法定入学年龄入学,而不是拔苗助长,留下后患。

              2008-11-17 14:46:06

                avatar of HHma

                HHma

                历史

                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性格的,也有环境造成的,比如遭受到欺侮因而在交往时退缩等等,而且先天的和环境的往往交织在一起造成问题。

                儿童的性格千差万别,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都可以正常发展,成为良好的性格。

                胆小是一种退缩行为,但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也会适当改变,与人正常交往。

                对待胆小的孩子,可以试着采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 思想上认识孩子是胆小的性格,但并不是“坏”,不要苦恼,要积极对待。

                第二, 和孩子讲道理,小朋友如果抢了她的东西,要礼貌地要回来,对方不给,可以找老师,不要放弃又退缩。

                第三, 和老师联系,把孩子这种性格对老师讲,当发生问题时,希望老师支持她,并教育对她不友好的小朋友。

                第四, 常带孩子去有孩子的邻居、亲友家串门,给她创造小型的交往环境,如果发生争执,可以现场处理。而且和她在一起玩只有一个小朋友,场面比较好对付。

                第五, 常常讲些勇敢的小朋友的故事,用故事中主人翁的行为来间接地教育她。

                第六, 打架,也就是对抗行为,在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常会碰到双方不一致的事,往往会互相打起来。这并不是应该鼓励的行为。家长在这里说:“他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从没打过别的小孩”,好像打架是好行为,不打架是懦弱、是没骨气、这就错了。碰到孩子们打架,应该拉开,分别谈话、教育,让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碰到问题(比如大家都想玩小汽车,而小汽车只有一辆)应谦让(让对方先玩),而不是抢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使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道理多讲了,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会接受,而表现在行为中,你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绝对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去和别的孩子打架(当然,适当的自卫还是要的,但这不是反击),好像这才是“英雄”,你的言词中好像有这个意思。

                2008-11-17 14:47:38